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紀錄片創作:因“網”而變

薛亞寧

2015年03月09日14:01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一、凸顯紀實元素,強化紀實魅力

紀錄片的魅力來源於其內容的真實和記錄方式的真實,紀實的魅力就是真實的魅力。紀錄片需要掌握真實記錄的各種技巧和手法,生動記錄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講好故事。記錄事件發生過程中有起伏轉折的節點,一個過程向另一過程演變的階段和事件的起因、低潮、高潮、結果,還可發揮解說的敘述功能來交代故事的延續。

人們對於紀錄片紀實的特性,尤其現場紀實傳導的真實感,欣賞要求越來越高。紀錄片選題應貼近生活,反映人物命運和社會風貌。

隨著人們欣賞要求的提高和攝制設備技術的進步,真實記錄的觀念和手段也在發生變化。

以拍攝方式而言,過去多用鏡頭對准被採訪者,記者躲在鏡頭后面始終不露面,以保持記錄者的中間身份,表明記者是以旁觀者的中間立場記錄事件,從而體現信息的可信度,讓觀眾判斷是非,得出結論。

進入網絡時代,觀眾更希望看到記錄者出現在記錄場面中,作為觀眾的代言人去見証事件的發生,通過記者的現場參與,把觀者帶入其中。

“當下性、人在場、參與性”是網絡時代大眾輿論傳播的趨勢,影響著當前電視紀錄片的創作走向。

8集電視紀錄片《南海紀行》就南海爭端的熱點話題,採取“當下性、人在場、參與性”的採訪拍攝方針,強調記者攝像鏡頭深入南海島礁一線,要求所見所聞體現記者人在現場的參與性,眼見為實,及時回應觀眾的所思所想。節目在央視4套中文國際頻道播出后,取得了較好的收視率,在網上同步播出時也同樣受到網友歡迎。該片也讓海外觀眾了解南海的歷史與現實,他們身處海外輿論環境,在收看節目時,與海外媒體的不實報道進行對比,可明辨是非。除了節目中出現的歷史資料、歷史事件的當事者、見証人有強大的說服力之外,觀眾更希望在節目中看到記錄者的身影,跟著記錄者的足跡進行自我判斷和欣賞。網絡時代,信息魚龍混雜,失實信息頻現。觀眾在觀看紀錄片時,更希望看到記錄者人在現場的情景,從而對信息的來源確信無疑。記者在攝制節目時,也應堅守職業道德,尊重事實,杜絕造假。

央視《動物世界》節目中,觀眾看到攝制人員出現在畫面中時,收視興趣會增加許多。比如,野生動物組織的科研人員抓捕鱷魚、蟒蛇,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觀眾視野隨著出鏡人員移動,真切感受屏幕上危險緊張的現場氣息,增加了節目可信的依據,也讓觀眾為出鏡者的安全提心吊膽,人在現場給節目提供的想象空間是多方面的。

二、調動多種手段,提升文化品質

紀錄片的表現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紀實不是簡單的現場記錄,紀實手段也要高明。紀錄片出現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並不是為了玩噱頭,而是為了更好地表現內容。

進入信息社會,紀錄片的表現方法有了突破。從真實性考慮,過去十分強調節目中要交代聲源出處,尤其採訪對象說話時的畫面一定要出現,讓觀眾看到說話人的存在,哪怕隻有幾秒。有了這幾秒,人們才能明確地知道現在這段話是誰說的。聲畫對位,這是節目真實性要求對人物採訪聲畫處理的一個原則。而現在,這個禁區被打破了,出現了不嚴格交代聲源的嘗試。

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天南海北人們生活中的各種吃法介紹給觀眾,將美食與普通人聯系起來,形成美食與人的故事。鏡頭面對菜肴時,大特寫讓人看清看過癮,節奏快,信息量大。創作人員在片中採用採訪對象同期聲時並不考慮聲源出處,即不出現採訪對象的身影。在解說詞和採訪對象的畫面后,採用其同期聲時,本人畫面卻不出現,其同期聲夾在解說詞之間,但觀眾能理解是剛才的採訪對象在說話。由於說話人沒有刻板地或突然跳切式地面對鏡頭,畫面顯得流暢。

文化紀錄片《江南》為了盡可能表現生活中的自然狀態,不讓採訪對象硬生生地面對鏡頭講話,對人物隨機採訪,讓說話者不刻意面對鏡頭,而是邊干手中的活邊說話,盡量還原和保持生活中人物說話時的原生狀態,最后節目畫面效果自然流暢,也遵循了當時紀錄片創作理念上聲源有出處的要求,做到了聲畫對位。這種採訪手法最好在被拍攝者不知道的情形下現場抓拍,情景真實自然。實際操作中,經常需要對採訪情景進行事先設計,與採訪對象溝通,按照生活狀態做擺布性拍攝,只是在情景設計好之后,拍的時候再進行抓拍。採訪對象一邊做事,一邊講話,只是形式上生動了,拍攝人員對生活的干預性其實還在那兒,只是記者隱藏在鏡頭后面沒有出現。在畫面中有兩個以上的人相互說話時,觀眾還看不出來,但當畫面中隻有一個人在邊干活邊說話,觀眾就能明顯感到鏡頭后面的記者了。否則,採訪對象一個人好端端地在跟誰說話呢?

這種採訪拍攝方法需要對場景中的人物進行調度,比較費時,採訪對象也有個適應過程,實質還是擺布性拍攝。對生活中常見的情景是可以擺布拍攝的,而有些情景則不能擺拍,如小偷偷東西、殺人放火的惡性行為等。當紀錄片中出現情景再現的拍攝手法以后,小偷偷東西等特殊鏡頭,就可以進行演繹性的拍攝。

過去,表現歷史題材的節目以及描述已發生過的事件,除了採訪當事人、見証人和研究者,還用現有的影視圖片資料、遺址遺物、空鏡和動畫演示來解決畫面寫實和寫意的需要。但很多情況下,許多事件沒有留下現場資料,畫面表現就很困難。尤其是表現古代歷史題材的節目,在畫面上更是捉襟見肘。

為了解決創作中的難題,加強紀錄片畫面的表現力,多年前國內紀錄片創作出現了情景再現的表現手法,請人演繹已發生的事件情景,並在畫面上標明“情景再現”字樣,配以解說詞或人物採訪同期聲。

這種表現方式提升了過去此類節目畫面的可看性,除了具體物象在鏡頭上展現,還有事物精神層面的揭示,即事物本質的反映。這種紀錄片的創作手法,在創作中普遍運用,如電視紀錄片《故宮》、《鄭和七下西洋》,已被觀眾接受和認可。當然,情景再現需要對演繹畫面有度的把握,即演繹分寸、長度使用的把握。

當下,受到電影故事片和微電影的影響,紀錄片在故事結構、情節設置上更加合理,注意畫面的品質。在畫面和敘事技巧上,紀錄片創作吸收了電影的品質,寓意深刻。網絡時代,觀眾對紀錄片故事性的敘述要求越來越高——好題材,好創意,好故事,內容豐富,情感真摯,情節生動,形式活潑。創作人員對紀錄片素材的提煉更為講究,畫面更有內涵。

網絡時代,紀錄片選題更加貼近現實,題材的平民化、大眾化傾向是一種趨勢。在創作上,更加注重節目的參與性、互動性和現場感,更講究鏡頭語言,注重畫面的唯美和詩意化表現。多樣化的發展給紀錄片創作帶來勃勃生機。

(作者單位:南京廣播電視集團)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