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離不開群眾,密切聯系群眾,走群眾路線,這是促進媒體發展、推動媒體進步的重要策略。隻有回答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三個問題,才能使群眾路線不是一陣風,而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四季風”,才能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促進各項工作。筆者以江蘇省宜興廣播電視台為例,就縣域廣電媒體如何踐行群眾路線談幾點認識。
一、把握正確定位,牢記“我是誰”
明確“我是誰”,媒體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更清楚地認識“為了誰”、“依靠誰”,才能正確處理媒體同群眾的關系,把踐行群眾路線化為自覺行動。
當好黨委政府的擴音筒,傳達地方“主聲音”。媒體體現黨的意志,反映群眾的心聲。因此,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是我國媒體的本質特征和必然選擇。無論怎麼改革、怎麼發展,廣電媒體服從和服務於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基本職責不會改變。縣域廣電應充分發揮主流輿論陣地作用,當好黨委、政府的喉舌,屏蔽不利於和諧發展的“雜音”、“噪音”,把黨的思想、政策、主張傳播、擴散到人民群眾中去,化為人民群眾的行動指南。
當好人民群眾的發聲器,傳遞地方“真聲音”。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通過新聞媒體對社會事務進行監督評議的重要途徑。廣電媒體隻有把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成為他們的“發聲筒”、“主喇叭”,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公信力,才能搭建改善民生、維護公正的橋梁。縣域廣電作為地方主流媒體,要正確引導群眾表達自己的意見、建議和願望,把落腳點定位在黨的意志與人民群眾呼聲的契合點上,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擔當應有的社會責任。2014年以來,宜興廣電開辟了多個主題專欄,一批批黨員記者帶著熱情融入群眾,帶著責任走進生產一線、田間地頭、大街小巷,把話筒遞給群眾,把鏡頭對准基層,採制了一篇篇帶著基層溫度、散發泥土氣息、充滿真情實感的鮮活報道,不斷鞏固和擴大了服務群眾的成效。
當好先進文化的領唱員,傳播地方“好聲音”。媒體在文化建設中處於前沿陣地,廣電媒體應充分發揮聲像皆備的優勢,做現代先進文化的“領唱”、“旗手”,在引領社會思潮、培育社會風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先行軍”、“先鋒隊”的作用,把地方厚重的歷史文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宣傳好、傳播好,把各行各業“崇文厚德、 和諧奮發”的精神面貌聚焦好、展示好,為人民群眾獻上豐富的精神食糧。
二、找准前進方向,明確“為了誰”
縣域廣電媒體應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以對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去服務群眾。
堅持黨管媒體的原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提振干群精氣神。黨的宗旨決定了其管理下的廣播電視替人民說話、為群眾辦事的價值追求。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把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服務人民群眾需求有機結合起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努力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廣播電視節目,不斷提升輿論引導和服務民生的能力。近年來,宜興廣電強策劃、精制作,以“每季有計劃、每月有重點、每周有主題、每天有亮點”的報道陣勢,對全市中心工作展開強勢宣傳﹔用一篇篇“干群為民服務、企業轉型升級、部門轉變作風、鎮園爭先進位”的生動報道,為宜興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撐。
堅持“三貼近”和“走轉改”,深入基層、聚焦百姓,傳播社會正能量。縣級廣播電視台開辦在群眾家門口,直接面對基層和老百姓,是最基層的廣播電視傳播機構,應該在創辦宗旨、報道內容、表現方式和節目編排等方面努力實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記者走基層”、“記者蹲點”作為品牌欄目和長期活動大力推進。宜興廣電2014年提出“扎根基層汲‘活水’、深入源頭抓‘活魚’”的口號,開展“走基層、聽民聲、求良策”體驗實踐活動,帶著熱情融入群眾,帶著責任走進生產一線、田間地頭、大街小巷,從身邊事說起,從百姓最關心的人和事說起,多採多播群眾喜聞樂見的廣播電視節目,把宜興廣電打造成縣域核心宣傳平台,承擔責任,引領社會,凝聚人心,推動發展。
堅持踐行核心價值觀,引導輿論、凝聚民心,弘揚人間真善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是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是人民群眾為夢想而奮斗、為生活而拼搏的點滴故事。應通過深度新聞報道、開辟專題社教類欄目、刊播主題公益廣告等形式,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真實感人的事例講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在講述凡人小事的過程中,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加強縣域廣電的貼近性、本土性,讓核心價值觀走進受眾的內心深處,升華為前進的動力。2014年,《宜興新聞》黃金時段播出多篇報道,講述農村姑娘朱凱莉、“反扒英雄”周小明、李彩英夫婦等的凡人善舉,營造“學習好人、崇尚好人、關愛好人、爭當好人”的良好社會風尚,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央視、江蘇衛視等也跟進報道。在新媒體時代,縣域媒體還要善於運用微信、微博等現代傳播手段開展宣傳教育,增強核心價值觀在網絡空間的穿透力,放大正面聲音,正確引導輿論。
三、挖掘動力源泉,弄清“依靠誰”
廣電媒體的根基在群眾、智慧在群眾、力量在群眾,隻有把人民群眾當成衣食父母,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實現縣域廣電媒體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讓人民群眾評判節目的好壞。廣播電視節目一個重要的檢驗標准是群眾滿意不滿意、認可不認可﹔群眾不認可、主流不認可,就要反思和調整節目布局和結構。踐行群眾路線,就要堅持用群眾的語言,講述群眾的故事,播給群眾聽和看,在報道中突出人民群眾最想聽最想看的內容。節目內容與人民群眾聯系得越緊密,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程度就越大。應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可聽可看、直觀生動、傳播力強的特點,把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涌現的先進事例宣傳好、傳播好,用榜樣的力量鼓舞人,用身邊的典型激勵人,不斷提升新聞報道的廣度、高度、深度、溫度和熱度。宜興廣電將“請上門講”與“走出門聽”相結合,通過新聞節目監評制、行風作風民主評議制等諸多方式,“真開門”、“開大門”,做到即知即改、立改立行,有效提升了媒體公信力。
依靠廣大受眾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宜興廣播電視台作為全國第一批、江蘇省第一家縣級電視台,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功打造了廣播電台、電視台、《宜興廣播電視》報、陶都傳媒網、《陶都》雜志、宜興市廣電傳媒文化有限公司等傳播平台,實現了媒介的立體覆蓋。宜興廣電充分依托電視頻道和廣播頻率的作用,在節目的可聽性和可看性上下功夫,讓宜興廣電節目的觀眾和聽眾變成宜興廣電發展的參與者、推動者。開通微博、微信公眾賬號、“陽羨茶館論壇”手機版,建立觀眾報料QQ群、推出“今日關注”每日互動話題及“我是拍客”等活動,將百姓話題變成報道主題,提升新聞宣傳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廣電24小時服務熱線96296平台主動與宜興市政府12345、市消協12315熱線對接,與各基層廣電站營業網點聯網,不間斷地受理群眾的投訴、咨詢和建議﹔通過“三解三促”、“黨員進社區”、“走基層”、發放調查問卷等活動,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為宜興廣電可持續發展匯集了民智。
發揮廣電干群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才是興台之本,隊伍是發展之基,隻有充分調動廣大干群的積極性,改變“閉門造車”、“唱獨角戲”的狀況,才能形成上下同頻共振、同心同向,人人獻計出力、共謀發展大計的生動局面。2014年,宜興廣電結合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在全台開展“我為廣電改革創新發展建言獻策”系列活動,征求到意見建議146條,金點子342份,為排查對照問題、落實整改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據,奠定了扎實基礎。
(張益強:宜興市廣播電視台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