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核心價值觀,最具有標志性的內容是主題報道。張家港電視台《張家港新聞》立意高遠,策劃實施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主題報道。
一、服務性
主題報道是業內依據報道目的、報道規模和報道分量對報道類型的界定。但對觀眾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內容是否好看,信息有沒有實用價值。《張家港新聞》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部署以新聞的語言解讀,以形象化的方式傳播。如何減少主題報道的“政治味、宣傳味”,多些接地氣的“服務性”?從觀眾的需求上尋突破,改變以往在主題報道上 “應付交差”的心理,增強服務性。《張家港新聞》的選題以“三貼近”為原則,滿足觀眾的信息知情權。2014年2月開設的全年挂牌專欄《810成效大比拼 建設現代化示范區》從大民生角度,詳細展現了百姓關心的涉及水環境整治、大氣污染整治、生態綠地工程、生態農業建設工程等十個方面的生態整治工程。對這些涉及民生的主題報道,《張家港新聞》派出精兵強將採攝,舍得版面讓出位置,並以系列報道的形式大容量播出。
2014年3月1日,張家港市第一條過境軌道交通線——滬通鐵路線開工建設。其中跨江大橋是整個滬通鐵路工程第一個開工建設的項目。滬通鐵路為什麼會選擇張家港成為跨江后的第一站﹔在張家港市境內又將設置哪些站點﹔目前張家港市鐵路站點的選址、設計工作進行得如何……《張家港新聞》提前與相關單位聯系確定報道方案,推出每集6分鐘左右的系列報道——《滬通鐵路的港城故事》,從觀眾需求角度出發,把觀眾最關心的問題通過大量的現場專業人士採訪、背景鏈接和前景展示,立體化地提供權威解答。
二、創新性
主題報道大多根據某一時段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來確定報道方向和內容,具有一定的“節令性”。2014年1月《張家港新聞》配合張家港市委十屆七次全會開設的《全會新起點 改革再出發》、配合張家港“兩會”開設的《貫徹“兩會”精神——說文解字讀報道》,這類主題報道像命題作文,是時政新聞節目不可或缺的筋骨,不可不做,切入早、信息全,是這類主題報道的基本要求。媒體提供觀眾欲知的信息只是基本職責,選擇受眾應知卻未知的信息,更能體現媒體的前瞻性和責任擔當。《張家港新聞》從全局出發,不拘泥於常規主題報道,以“求新求變”為原則,深入開掘,尋求創新。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張家港市實體經濟遭遇發展瓶頸,《張家港新聞》推出了夏季特別策劃《突圍——聚焦港城實體經濟發展亮點》,對眾多港城企業凝心聚力直面困難,實現突圍發展的經驗做法作了推廣式報道,鼓舞了全市人民的干勁,堅定了發展的信心。這組報道摒棄模式化思維,運用多種電視元素,從報道形式、節目包裝制作到風格打造都有所創新。記者走進各個企業,走訪了解企業發展動態,探討企業突圍發展思路,用記者手記以及記者觀察的方式對企業發展模式進行開篇引領和點睛總結,內容豐富實在,具有現實指導作用和思想性。2014年8月中旬,《張家港新聞》播出了特別策劃的又一經濟報道專欄《科技的力量》,在計劃30期的節目中,記者走訪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報道科技研發和應用為企業帶來的實際效益,展示科技型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果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成果。
三、人文性
《張家港新聞》以開拓的意識,尋求主題報道的人文表達,表現手法見人見事見細節。家風是一個家庭的氣質和精神,如何表現這一抽象的主題,《張家港新聞》的《家風》挖掘具有濃厚家庭傳承、具有向心力的5個家庭代表。通過展現典型故事情節,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分別表現出“讀寫之家”、“誠信之家”、“長壽之家”、“軍人之家”和“教師之家”的家庭個性,讓主題脫穎於情節和現場,這樣更能被觀眾接受,更具感染力。系列片《老手藝》把視角對准那些由於時代變遷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的具有傳統文化特質的老手藝,講述了箍桶匠人、蒸菜師傅、虎頭鞋制作者等一批站在歷史光影中的匠人的故事,以及他們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和傳承發揚的困惑。節目運用廣角鏡頭,採用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真實展現了匠人們的精湛手藝,引發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出路何在的沉思。2014年6月播出的特別策劃《我的青春我做主》,聚焦80后、90后的創業故事,做少兒培訓的、做婚禮策劃的、經營小店的、做家裝設計的,主人公“不等、不靠、不求、不要”的創業精神,啟發著正處於畢業季的大學生們。
軟性的主題報道是對分量較重的主題報道的一種補充,可取得收視的平衡。如果說,重頭經濟主題報道撐起了節目的骨架,那麼這些具有人文情懷、畫面穿透力強的主題報道則如血肉,豐滿完善了節目,也拓展了主題報道的內涵。
(作者單位:張家港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