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新媒體“重新發明電台”給廣播主持人的啟示

王丹

2015年03月09日14:17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喜馬拉雅網絡電台創始人余建軍在演講中說,喜馬拉雅的口號是“重新發明電台”。他認為做喜馬拉雅是基於幾個判斷,除了互聯網大爆發這一時代背景,還有移動互聯網相比互聯網,使用場景發生了延伸。原來互聯網的主要使用場景是家庭和辦公室,而移動互聯網的使用場景拓展到人們的碎片時空,這時,音頻是一個非常好的伴隨式媒介,你可以一邊繼續手頭的工作,一邊使用移動互聯網收聽音頻。余建軍認為,傳統的電台體驗很差,廣告很多,內容沒法自選,最關鍵的是其內容生產高度同質化。而喜馬拉雅在內容消費上追求的是個性化體驗,在內容生產上遵循的是社會化生產。

作為傳統電台主持人,在二十多年的主持經歷中,我一直追求“個性化主持”和“主持人個性化”。而主張“重新發明電台”的網絡電台追求的是“內容消費個性化”和“內容生產社會化”,對於探索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傳統電台主持人有何啟示?

“內容消費個性化”,即內容及其傳播方式都更符合聽眾的個性化需求。“內容生產社會化”,即打破原來隻有電台生產音頻內容的格局,隻要你有好的音頻內容,誰都可以成為“重新發明的電台”的內容生產者、提供者和版權所有者。通過“重新發明的電台”,你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聽到你喜歡的內容,而且根據你的喜好,“重新發明的電台”還能自動為你收集你可能喜歡的內容並推送給你,相比傳統電台的收聽體驗,你的收聽變得更加“任性”和“自我”,而且你還可以把你的放聲高歌抑或動情言語上傳到“重新發明的電台”上與大家分享。

如此一來,在“重新發明的電台”平台上,人人都可以挑戰傳統電台主持人。傳統電台主持人該如何應對?

一、內容消費個性化

與網絡電台相比,傳統電台也可以很自如地應對聽眾消費習慣的變化。首先,傳統電台大都搭建了網站、微博、微信,以及與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網絡電台的內容合作。以我主持的江蘇交通廣播網的《交廣早班車》節目為例,聽眾既可以選擇實時收聽,也可以選擇電台網站、微信節目官方賬號、合作網絡電台回放收聽,非常豐富和方便。傳統電台通過整合新媒體,滿足聽眾的個性化收聽並無障礙。而主持人在規劃和制作節目時,如何更好地滿足聽眾的個性化內容需求是關鍵。網絡電台可以收納海量節目,基於大數據分析向聽眾推送個性需求內容,而傳統電台一天24小時,一般平均24檔節目,加上有時間段價值的差異,節目的制作水平是有差異的。乍一看,傳統電台的短板凸顯了,其實不然,音頻只是一個傳遞內容的媒介和載體,無論對於傳統電台還是網絡電台,需要調整的關鍵還是節目內容結構和制作方法。《交廣早班車》除去插播廣告外不到60分鐘的節目時間,設置了8個節目單元,這8個節目單元除了時效性較強的新聞板塊外,其他節目單元內容既是早間聽眾所需的,也是可以為聽眾收藏慢慢品味消化的內容。每天《交廣早班車》官方微信的“生活提醒”、“每日要聞”、“大家一起說”、冠名客戶的定制內容“手機應用”,每個板塊的字數為200—300字,每天推送后都有海量閱讀量,從點擊時間看,分布在各個不同時間段,滿足了聽眾的信息個性化和碎片化需求。

二、內容生產社會化

喜馬拉雅的“生產社會化”意在制作力量上的百花齊放。社會化生產對於傳統電台並不新鮮,只是網絡平台空間更大,參照互聯網視頻平台,專業和草根、定制和自制、傳統影視內容和互聯網基因的微電影、網劇,花樣繁多。但是,我們也看到,視頻網站主要收入來源的廣告投放,依然還在傳統形式的電視劇和電影領域。同理,網絡電台社會化生產對傳統電台內容生產也帶來挑戰,但傳統電台節目內容仍是網絡電台社會化生產的主流,網絡電台倡導的社會化生產的內容,傳統電台一樣可以整合為自己的內容。

隨著車主人群的興起,廣播迎來了每年20%—30%的增長。有分析稱,目前廣播成長將會由2—3億車主的范圍逐漸增長到5—6億的智能機上。喜馬拉雅以及其他網絡電台,並非創建了新的內容產品需求,而是借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春風搶佔收聽市場。

新媒體平台的競爭者們盡管手持互聯網利器,但歸根結底競爭還是靠內容。傳統電台主持人首先要以變應變,學習和使用好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下不斷涌現的微博、微信、APP等各種新媒體﹔同時,以不變應萬變,通過各種互聯網平台,實現線上線下和節目內外的聽眾互動、客戶互動,了解聽眾所需、所想,堅定內容為王策略,創新發展,贏得未來。

(王丹:江蘇交通廣播網主持人)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