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第87屆奧斯卡金像上,“卷福”主演的《模仿游戲》拿下了最佳改編劇本獎,而在參加奧斯卡之前,本片還在去年的多倫多電影節上獲得了“觀眾選擇獎”。
這些年,不少來多倫多電影節參展的作品,都在隨后的奧斯卡上收獲了小金人,如我們熟悉的《貧民窟百萬富翁》、《國王的演講》和《為奴十二載》。
人們印象中的全球電影盛會,除去關注度最熱的奧斯卡外,就屬歷史悠久的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和柏林。但隨著多倫多的異軍突起,“世界第四大電影節”的名聲開始遠播。
不同於其他電影盛會,多倫多不設主競賽單元,各項最佳有觀眾投票選出。
它最大的特點還在於自身的容量——每年有近300部電影來多倫多參展。影迷們來觀摩新片、明星們來走秀、導演們來推銷作品、片商們來“掃貨”,多倫多電影節更像是一個電影大派對。
最活躍的電影節
海納百川,每年300部影片參展
對樂迷們來說,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無疑是他們朝聖的狂歡之地。而在影迷圈內,多倫多正逐漸成為“電影節的伍德斯托克”。
1976年多倫多電影節成立的時候,隻有3萬人參展,30多年之后,它發展成一個可以容納40萬人狂歡的年度電影盛事。
歷時11天,300多部電影參展,多達2800名志願者參與服務,各種品牌贊助商擠滿了電影節現場……
去年,《模仿游戲》在這裡舉行全球首映,可以容納2000多名觀眾的威爾士公主劇院前,被人群擠得水泄不通。排隊購票的隊伍長達2個街區,主辦方不得不派出數位志願者“指揮交通”。
同期,寧浩的《心花路放》也在這裡進行了全球首映,人氣同樣相當旺。寧導開玩笑道:“感覺門口的長隊,像是二戰的時候等著領面包的隊伍。”
如果說歐洲三大電影節主要集中了大師們的文藝作品,聖丹斯電影節匯集了新人們的獨立電影,那多倫多電影節則做到海納百川。
在這裡既可以看到《伸冤人》這樣的商業動作片,也有《夜行者》這樣獨立佳作,同時也不乏《地心引力》(華數互動電視點播路徑:電影——華納專區)這樣的奧斯卡級別影片。
影評人羅杰·艾伯特曾說:“雖然戛納電影節是最偉大的電影節,但是多倫多電影節卻是最輕鬆、最活躍的電影節。”
最民意的電影節
不設評委,最佳由觀眾投票選出
導演克裡斯托弗·諾蘭曾帶著《記憶碎片》赴多倫多,他說:“當我坐在多倫多的觀眾當中,聽到他們評價並接受影片。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可以拍出一部偉大的電影,讓人們理解它、回應它。”
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各項最佳,由10名左右的評委團選出﹔奧斯卡的各項最佳,由6000多名評委選出﹔而在多倫多電影節上,最重要的獎項由觀眾投票決定。
電影節現場的每個電影院附近,隔幾十步就有一個投票箱。觀眾看完影片后就可以把票根投進去,為自己喜愛的電影投票,票數最高的影片將拿到電影節最高獎——“觀眾選擇獎”。
在這裡,沒有什麼評審口味或小團體可言,一切都聽從民意。《臥虎藏龍》、《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珍愛》等片都在這裡獲得過“觀眾選擇獎”。
在11天的時間裡,即使你每天不停看片,也不可能能看完全部的300多部電影。但在這裡,你可以率先目睹那些最新最熱門的電影。
有了熱門影片,就不缺明星。和星光黯淡的威尼斯相比,多倫多的明星陣容堪稱豪華。以去年為例:“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凱特·溫斯萊特、小羅伯特·唐尼、阿爾·帕西諾、“美國隊長”克裡斯·埃文斯、新晉影后朱利安·摩爾、“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明星一波接著一波地踏上紅地毯,與影迷親密互動。
最奧斯卡的電影節
多倫多獲獎122個奧斯卡提名
雖然多倫多電影節的各項最佳由觀眾投票選出,但你可千萬不要小瞧他們的觀影品味和選片眼光。在這裡,既有資深又狂熱的影迷,也有專業又毒辣的媒體人。
從成立獎項至今,每年“觀眾選擇獎”的獲獎影片,累積已經獲得了122個奧斯卡提名,包括12個最佳影片提名,以及9個最佳外語片提名。
1979年,多倫多把“觀眾選擇獎”頒給了《好孩子》,它最終獲得奧斯卡的最佳紀錄片,這是人們第一次察覺到多倫多在發掘影片上的潛力﹔1981年英國影片《烈火戰車》在多倫多獲得獎后,成為奧斯卡上的一匹黑馬。
再看看近幾年“觀眾選擇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珍愛》、《國王的演講》、《烏雲背后的幸福線》、《為奴十二載》,它和奧斯卡榜單高度一致。
除了觀眾犀利的選片口味,多倫多電影節合適的舉辦時間,也讓不少極具奧斯卡相的電影前赴后繼,奔赴此地。多倫多電影節在當年度的9月舉行,而奧斯卡獎則在次年的2月底舉行,中間的空檔,正好成了為電影預熱和造勢的良機。
索尼公司的聯合總裁湯姆·伯納德每一年都會參加多倫多電影節。他解釋說,“多倫多一直是適合電影首映的地方,因為會有數不清的媒體來到這裡,可以為影片宣傳造勢。這對之后電影的正式公映,以及奧斯卡的評選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