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觀察】
第二季中國好歌曲的真正驚喜,是90后音樂人。他們和此前音樂人有涇渭分明的審美傾向,風格輕盈自信,關注個人內心世界,從小我折射大我,風格多變卻無苦大仇深。這些年輕原創音樂人值得去培養推廣。
第二季《中國好歌曲》“年度盛典”並未帶來驚喜,已經在歐美巡演500多場的杭蓋樂隊摘取了桂冠,這支結合搖滾樂、蒙古音樂、世界音樂的樂隊,早就在獨立音樂圈內獲獎無數,數張專輯從錄音到制作,也都是國際團隊幫襯,登陸好歌曲這樣的舞台,不過是向主流舞台拋個媚眼,打打廣告而已,這一點和羅中旭挺像。如果《中國好歌曲》只是一場選秀,它與節目初衷和觀眾的期待有些偏離。
節目到第二季,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從每組導師確立八強名單時的語焉不詳,剪輯手一刀切的急促,到年度盛典一首歌定生死,唱的不服氣,聽的不過癮,刷拉拉一陣投票就選出名次,都在趕時間,節目節奏一團糟糕。賽制可以說簡單粗暴,進入前四名的歌手居然沒有演唱兩首歌以上的空間,亦沒法更充分地展現可塑性和創作實力。
第二季中國好歌曲的真正驚喜,不是杭蓋、羅中旭、趙牧陽、王宏恩這些已有個人地位的老江湖,而是蘇運瑩、裸兒、祁紫檀、雷雨心、陳蘿莉、劉潤潔等這些90后音樂人。他們和此前音樂人有涇渭分明的審美傾向,風格輕盈自信,關注個人內心世界,從小我折射大我,風格多變卻無苦大仇深,遣詞造句跳出了套路化,刁鑽吊詭卻自成一格。
這些90后音樂人,是未來華語樂壇的代表,真正值得被看護與鼓勵。另外像許鈞、戴荃、潘高峰這些作品扎實的選手,也以成熟的個人魅力打動了觀眾。
然而,節目上獲得人氣,獲得評委認可只是第一步,更大考驗還在后面,比如傳唱度、流行度、持續度,都事關創作人是否能良性發展。
首先,一首歌能否被傳唱是這首歌是否被市場、民眾接受的一個衡量指標,去年霍尊的《卷珠帘》有一點傳唱度,還一度上到“春晚”舞台,以今年好歌曲的參賽曲目來看,蘇晴的《不客氣》可能是最有傳唱性的,簡單幽默,活潑搞怪,朗朗上口,其他的歌曲偏向個人化,不適合傳唱,或隻適合歌者自身演繹,這對傳播不利,有很強的局限性。
另外,大環境來看,這是自媒體時代,也是音樂推廣最難的時代。按以前的套路,推廣一首歌大致套路是簽約唱片公司,出專輯、發行磁帶或CD、電台打榜、電視台播放MV、做歌友會……目前華語流行音樂實體唱片業大廈崩塌,版權制度形同虛設,各大唱片公司紛紛轉型,各大電視台選秀扎堆,選秀藝人如過江之鯽過目即忘,低廉的洗腦神曲風靡時代,好歌曲的這些選手怎麼才能走得更遠,而不是曇花一現被人遺忘。
花朵的成長需要適宜的土壤與溫度濕度,怎麼栽培這些原創音樂人,讓他們不至於淪為二三流的走穴歌手,這也是市場接下來該重點考慮的事情。哪怕讓他們成為幕后力量為其他歌手企劃、創作新專輯,變成華語樂壇的一股清流,關系到華語樂壇的薪火傳承。
有人說“好歌曲”面臨“歌手荒”,導演組全球尋找華語原創選手,卻鮮有符合要求的,以至於不得不拉一些成名的“老人”來,下一步可能從其他選秀節目裡挑人。與其這樣為話題性做打算,不如考慮一下節目如何跟唱片公司、音樂網站合作,對前兩季的優秀選手進行培養,不然選出來的金子可能還得繼續被沙子覆蓋。
□內陸飛魚(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