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三大運營商怵網變觸網 與互聯網企業“化敵為友”

孫奇茹

2015年03月16日07:45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怵網變觸網 對手今攜手

曾記否?兩年前,三大運營商面對洶涌而來的微信業務導致語音短信業務明顯下滑時,曾“蠻不講理”地試圖向微信用戶在流量費之外額外征收費用,那時運營商似乎將騰訊等互聯網公司視為砸自己飯碗的“仇敵”。

而僅僅在兩年后的今天,運營商驚喜地發現,雖然自己傳統的語音短信業務停滯甚至下滑了,但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由於人們在手機等終端上網時間大大增加,運營商獲得的數據流量收入大大增加,運營商又開始笑對互聯網公司,積極尋求與其合作,並積極擁抱和借力互聯網。有數據為証——中國聯通新近發布的年報顯示,去年其手機用戶數據流量收入同比大增61.1%,成為其業績最重要的新增長點。這背后是一種轉變:人們的通訊交流方式從傳統語音短信消費向數據流量消費的轉變。

人們上網時間增加了,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的讀書看報時間以及思考發呆時間減少了。這背后是另一種轉變:人們生活內容和方式的改變。移動互聯時代,一切都在發生變化。

買流量送語音通話

每購買一兆流量,運營商就額外贈送一分鐘語音通話﹔你上網下載音樂,互聯網公司替你向運營商買單﹔購買一份流量,可以分給多個“小伙伴”一起用……隨著上網流量戰勝語音、短信成為運營商“新寵”,這些三四年前許多人未曾設想過的移動生活,已經成為現實。

“太爽了,以后再也不用為根本用不著的語音通話費錢了,運營商終於想通啦!!!”在微信上接到一條信息后,大四學生高森民興奮地發出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消息。

讓他如此激動的,是一條來自運營商官方微信的推送信息——“用流量免語音,升級4G so easy(好容易)!”半個月前,聯通、電信獲得4G牌照。隨后,中國電信立刻推出了“用流量免語音”服務。也就是說,用戶每購買一兆流量,就能獲贈一分鐘語音通話時長。延續數十年的“語音收費”傳統被打破。

除了電信,聯通也開始在流量上玩起創新花樣。在聯通的“流量銀行”,用戶通過下載使用APP、完成應用內任務等方式,就能夠獲得流量幣,兌換成流量包使用。

隨著手機上網越來越普及,流量越來越便宜,用手機網上購物的人也出現了爆發性增長。根據工信部數據,2014年全年,我國信息消費達到了2.8萬億元,增長了18%,尤其是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了12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0%。

與互聯網企業“化敵為友”

消費者上網,運營商提供網絡,互聯網應用廠商則為這些流量買單。運營商和互聯網公司,似乎日漸從以前的“冤家對頭”,變成現在的“親密盟友”。

去年年底,騰訊QQ聯手中國電信廣州分公司共同推出了“QQ飛Young卡”,隻需要每個月交少量月租費,就能夠實現QQ十多款手機應用及游戲上網流量全免。而此前,聯通已與微信合作推出的“聯通微信沃卡”,針對微信重度用戶推出特殊的通信套餐。

其實就在兩年前,雙方的關系還完全是另一番模樣。“兩年前,大家談微信色變,這話一點也不夸張。”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2012年底到2013年上半年,面對微信對運營商語音和通話業務的明顯沖擊,“微信佔用通信網絡信令資源過多”“運營商將對微信流量單獨收費”等運營商對微信“磨刀霍霍”的消息頻頻曝出。一位不願具名的運營商人士透露,有運營商代表曾強烈要求主管部門向微信施壓。

不過,情況似乎正在發生變化。中國聯通日前發布2014年全年業績報告顯示,微信、視頻等流量消費大戶給其帶來的好處遠大於威脅。“面對移動語音業務開始增量不增收、數據應用業務繼續高速增長的新形勢,公司積極推進流量經營與應用創新,促進流量增長和價值提升,移動手機用戶數據流量同比增長61.1%。”在聯通去年全年移動主營業務收入僅同比增長1.0%的成績單裡,“流量”增長堪稱第一功臣,抵消了傳統話務頹勢帶來的負增長。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還沒有發布2014年年報,但它們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的相關數據與此類似。

聯通的2014年年報介紹:通過與互聯網公司前后向流量合作、聯合運營及互為渠道拓展用戶觸點等合作模式,聯通創新推出“流量半年包”、“流量銀行”等產品,全面開展面向互聯網的價值經營。

“運營商越來越意識到,即時通信商、運營商兩者是水和魚的關系。”日前,許久未在媒體前露面的騰訊掌門人馬化騰對兩者的良性合作關系如此描述。艾媒咨詢CEO張毅說:“互聯網即時通信商(OTT)對運營商最大的沖擊是傳統短信和語音業務,這也倒逼了運營商的轉型。”

侵佔思考發呆時間

“大家把手機都交上來啦,散伙前誰動手機誰今天就請客啊!”剛剛過去的周末,張婧參加的同學聚會剛一開場,老班長就用這句話做起了開場白。幾分鐘后,蘋果、三星、華為、小米……二十多部大屏幕智能手機摞成好幾摞,擺在了桌子邊。

沒收手機,這個似乎在大學考試時才會出現的場景,為何竟會在同學聚會上出現?“不收手機,大家哪有心思專心聊天啊。好不容易組織一次聚會,你刷朋友圈我發微信她自拍的,多沒勁。”班長解釋起了這樣做的緣由。

“阿姨新年好!您家有WiFi(無線網絡)嗎?”剛剛過去沒多久的春節,這是很多年輕人到親戚家拜年的第一句話。他們要用WiFi搶手機紅包和刷微信朋友圈呢,結果卻忽略了千裡迢迢趕回家的初衷——與父母和親朋好友好好團聚一番。

沒別的原因——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上網成了年輕一代娛樂、閱讀、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途徑,一會兒不看手機,就會感到煩躁、焦慮。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媒體研究所與騰訊網企鵝智酷的數據顯示,2014年6月,中國手機上網比例首次超過PC機上網比例。其中,49.5%的人會在21點到24點之間使用移動設備﹔46.6%用戶使用移動終端每天超過3小時。

這幾個數字意味著什麼?每天晚上九點之后,與家人其樂融融的時間裡,有近半的手機網民都選擇了與手機“親近”﹔一天三個小時,人們原本用於閱讀書本、與人交談甚至自己會呆的三個小時,交給了手機這個新“愛人”。

記者隨機在50多位年輕人中進行了調查,有80%的人都表示他們有不同程度的“無手機焦慮症”——許多人一離開手機就感到焦慮和恐慌。他們表示,現在自己手機上網花的時間太多了,幾乎是隨時隨地都在上網,雖然有時想結束這種狀況,但又欲罷不能,那麼多朋友圈內容、微信訂閱號和群裡的發言等著自己去刷呢,手機上網給自己帶來很多樂趣,但也在侵佔自己看書讀報以及思考發呆的時間。

專家建議

“別讓技術傷害你的生活”

“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套用到現在很合適——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就是面對面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發微信。”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匡文波對記者說,新媒體、新技術是雙刃劍,軟件和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如果過度或不當使用,也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傷害,不應該讓技術傷害了你的生活。

知名作家馮驥才日前也對“網絡”與“文化”的關系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們需要與網絡保持一定的距離。”他提出,盡管網絡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查閱,但要獲得更深層次的東西還得走進圖書館,網絡無法替代。閱讀、寫作、欣賞,還需要用傳統的方式。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