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京華時報:李光耀“被去世”有悖新聞倫理

一菡

2015年03月20日06:48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李光耀“被去世”有悖新聞倫理

始作俑者誠然可惡,但那些轉發假新聞的媒體更該捫心自問。不假思索、不辨真偽、人雲亦雲的拿來主義不該是新聞傳播的風氣。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18日晚在病榻上“躺槍”。不少媒體當晚瘋傳“新加坡總理公署宣布李光耀病逝”的消息。不到半小時,狀況明了,証實系謠言。事后,有人挖根溯源,最終目標鎖定一張在社交媒體中傳播的假截圖,認為這張造假的總理公署公告才是導致一些媒體“誤信”“誤傳”的始作俑者。

從曼德拉,到姚貝娜,再到李光耀,“被去世”已經成為一種頻繁出現的傳播怪象。一些媒體事后大呼,自己上當受騙導致“誤信”“誤傳”。

我不認為誤信、誤傳是自辯的正當理由,更憎惡一些媒體推卸責任、自我偽裝成受害者的伎倆。“信”和“傳”是媒體傳播信息最根本的進口和出口,不容有誤。媒體從採集新聞第一刻起,就應對一切間接信息作虛假假設,進而多方求証,步步為營,謹慎傳播。

但如今,有意思的是,新聞入口不叫採集了,叫“抓取”﹔新聞出口也不叫傳播了,叫“推送”。這些年,網絡企業搞新聞,專業新聞機構搞新媒體,媒體概念越來越模糊。其間,專業人士開始拼點擊、博眼球,而網站、客戶端則東拼西湊抓取、炮制成千上萬條“新聞”,把天下文章一大抄發揮到了極致。當然,這種抄的過程也要講技巧、用戰術,但凡是高危話題,一定標明“據某某報道”以求自保﹔而如果不涉敏感,大可刪頭去尾據為己有,變成“獨家”和“原創”。

其實,新舊形態的媒體需要融合,但融合過程中,新聞專業化流程和專業化理念應當得到強化,因為,新聞的傳播速度和廣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傳播力、影響力更需要專業化把握和控制。

由此,在假新聞傳播鏈條中,始作俑者誠然可惡,但那些轉發假新聞的媒體更該捫心自問:有沒有堅守專業流程?有沒有考量事實的還原?有沒有意識去傳播真相?不假思索、不辨真偽、人雲亦雲的拿來主義不該是新聞傳播的風氣。

這次,“躺槍”的是大人物,且涉及死生大事,所以謠言很快被揭穿。但在我們每天翻閱的新聞中,又有多少是被添油加醋、斬頭去尾、斷章取義、照搬照抄、甚至無中生有的假新聞、山寨新聞、多次包裝的新聞呢!

十年前,我去某國擔任駐外記者,辦理當地記者証時被發証機關警告:其他新聞都好說,但涉及國家領導人生老病死的消息,“最好想清楚再發”。雖然多多少少有些威脅的味道,但細想,並不為過。

新加坡很多人正在為李光耀祈禱,這場烏龍的受害者不僅是病榻上的李光耀,更是那些祈禱者,但絕非自稱被騙的媒體。當然,我們同時也應該向那些在信息需求高峰時刻堅持本性、恪守新聞倫理的媒體致敬。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