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科技期刊領域學術不端行為的現狀及應對策略

陳麗潔 閆娟

2015年03月24日10:4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學術不端行為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其在科技期刊工作中集中表現在科技論文撰寫和發表過程中出現的不端行為。科技期刊作為科研成果發表、科學精神傳播的重要平台,應從稿件義不容辭的承擔起防范和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守門員和把關人。把握好稿件處理的每個環節,構建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層層防線。本文從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科技期刊編輯如何正確處理學術不端行為,以及如何防范學術不端行為三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科技期刊﹔學術不端﹔界定﹔應對﹔防范﹔遏制

近年來,科技期刊工作中的學術不端事件頻發,在學術界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科研誠信和學風建設問題已引起了全世界范圍的關注。

一項系統評價(篩選了3 207篇文章)和Meta分析(18項研究)結果顯示,約2%的研究者承認自己至少有過偽造或篡改研究的行為,高達33%承認有過諸如抄襲、重復發表等學術不端行為[1]。張月紅等通過CrossCheck對國內外2 233篇投稿論文進行對比查對,發現不合理引用和抄襲(相似度超過30%)的文章約佔31%(692篇)[2]。

這些被報道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很多學術不端行為未被發現或被報道[3]。科技期刊作為科研成果發表、科學精神傳播的重要平台,對防范和遏制學術不端行為的重要防線,也是科技期刊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一、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針對學術不端行為尚沒有明確統一的界定[4]。國內有研究指出,科技期刊中學術不端行為的表現按照性質或手段主要包括抄襲/剽竊、偽造、篡改、一稿多投/重復發表、署名不實、存在利益沖突或倫理問題等[5]。Nylenna等認為道德行為與不道德行為之間沒有一個明確的界線或標准,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也應該是進階的、連續的[6]。

他們繪制了從錯誤到不端行為再到欺詐,從有意到無意,從不易被發現到容易被發覺的21種行為不端梯度圖,依次是觀察錯誤、分析錯誤、記錄不全、方法不詳、重復或拆分發表、人為或事后修訂實驗設計、忽視他人先前的工作、隱瞞或刪除數據、未申明利益沖突、無功受祿作者、不公正評審/誤証、間諜/泄密、濫用公共基金、欺凌/裙帶關系、忽略他人使用瑕疵數據、阻止欺詐指控、無知情同意、剽竊、篡改、偽造和非法人體實驗[6,7]。

二、正確處理學術不端行為

某些學術不端行為如果被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納入,可能會導致錯誤的進一步擴大,引起更多的問題。因此,編輯在發現疑似學術不端行為,應採取及時、恰當的調查過程,當確認為學術不端行為時,應針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性質和嚴重程度等具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刊登更正、編輯關注等,甚至撤稿,盡可能減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論文造成的不良影響[8,9]。

論文出版后撤稿不但會造成出版資源的浪費,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期刊、相關作者和作者單位的聲譽。法國約瑟夫傅立葉大學計算機科學家Cyril Labbé發現,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Springer)和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有120多篇由計算機生成的毫無意義的論文,Springer和IEEE將其從訂閱服務中撤銷[10]。

國際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成立於1997年,旨在應對全球范圍內違反科學研究及出版規則的學術倫理問題,其目標是探討和尋找處理這些問題的實用方法和良好對策,COPE已制訂了諸如期刊編輯行為准則和最佳實踐指南、文章撤稿指南、研究機構和期刊合作解決研究誠信事件指南以及處理常見問題的書信樣本等多個指示性文件,可在其網站http://www.publicationethics.org查看,其內容基本涵蓋各類出版倫理問題,如懷疑尚未發表或已經發表的稿件存在剽竊或存在虛假數據分別應該如何解決等。編輯等相關人員可參照這些指南及時、恰當地處理此類出版倫理問題。

三、防范和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一)制定合理、規范的工作文件標准或范本

各期刊可根據自身情況,建立合理、規范的期刊工作流程[11]。制定投稿須知/稿約、介紹信/投稿申明和版權轉讓協議等工作文件的標准版本。首先,投稿須知/稿約中明確學術不端行為的界定,明確作者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須承擔的道德責任、義務,並說明本期刊處理各種學術不端行為的具體過程[5,12]。其次,針對不同內容、類別的稿件,可要求作者遵循國際、國內相關的規范指南。以《中國全科醫學為例》,其在稿約的論文撰寫指南中,明確要求不同類別稿件應遵循相應的指南,並利用指南指導完成論文的構架。包括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聲明、Equator Network(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Transparency)聲明、MOOSE(Reporting Checklist for Authors,Editors,and Reviewers of Meta- analyse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聲明、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聲明、STREGA(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Genetic Associations)聲明、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聲明、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 Designs)聲明、P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l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is: the PRISMA Statement)聲明,並向作者提供了每個指南可供查詢的網址[13]。另外,介紹信/投稿聲明應要求所有作者聲明對所投稿件內容、署名等無異議,不存在抄襲、偽造、篡改、一稿多投/重復發表等不端行為,並加蓋作者單位公章。

(二)建立和遵循規范、嚴格的論文評審制度

盡管我國絕大多數期刊都秉承了相對嚴格的評審制度,但依然不乏依靠人情、疏通關系、繳納金錢就可以發表論文的現象。這也造成更多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的論文得以發表。

因此,期刊編輯部需建立和遵循更為規范、嚴格的論文評審制度,把握好稿件處理的每個環節,構建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層層防線。首先,初審階段要確保來稿的介紹信/投稿申明等材料齊全,且真實有效。在稿件內容上要求作者嚴格注明資料來源、研究目的、設計環境、試驗制劑名稱等信息。稿件通過初審后,編輯在送外審時需要對初審的情況進行詳細說明,如經數據庫檢索相關文獻的發表情況,對重復較多、可能存在利益沖突等學術不端行為時,要把相關文獻下載下來一並發給外審專家。並不斷更新外審專家庫,及時納入處在科研第一線、了解學科最新進展和動態的相關專家。

(三)合理利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

合理利用各種學術不端文獻檢索系統,提高對稿件中學術不端行為的識別效率,使其成為防范學術不端行為的有效工具。編輯在稿件的初審、定稿和發送排版前都應該利用學術不端文獻檢索系統對稿件進行審查。但因學術不端文獻檢索系統也存在弊端,如錯標、漏標等情況,編輯也不能完全按照系統的檢測結果來判斷稿件是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而需要把相關文獻都下載下來,結合檢測結果對全文進行仔細的比對、分析,特別是對稿件的圖、表以及關鍵指標數據等主體結果的審查。

當然,要有效防范和遏制學術不端行為,除了要充分發揮科技期刊編輯的主觀能動性,做好守門員和把關人的角色外,還應加強對作者的學術道德教育,並從國家層面構建科研誠信監管制度和相關法律制度,以及社會的監督作用等。

(作者簡介:陳麗潔,天津市醫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天津醫藥》編輯部編輯﹔閆娟,天津市醫學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天津醫藥》編輯部編輯)

參考文獻:

[1] Fanelli D. How many scientists fabricate and falsify researc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survey data[J]. PLoS One, 2009;4:e5738.

[2] Zhang Y. Chinese journal finds 31% of submissions plagiarized[J]. Nature, 2010,467(7312):153.

[3] Titus SL, Wells JA, Rhoades LJ. Repairing research integrity. Nature. 2008;453:980-982.

[4] Yahyavi ST. Facing to "duplicate submission" as a scientific misconduct[J]. Iran J Psychiatry Behav Sci, 2014, Spring;8(1):72.

[5]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上海分會《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2010.

[6] Nylenna M, Simonsen S. Scientific misconduct: a new approach to prevention. Lancet. 2006;367:1882-1883.

[7] Marcovitch H, Barbour V, Borrell C, et al.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than a financial issue. Report from Esteve Foundation Discussion Group, April 2009[J]. Croat Med J, 2010,51(1):7-15.

[8] Stern AM, Casadevall A, Steen RG, et al. Financial costs and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research misconduct resulting in retracted publications[J]. Elife, 2014, 3:e02956. doi: 10.7554/eLife.02956.

[9] Katavić V. Retractions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J]. Biochem Med (Zagreb), 2014,24(2):217-222. doi: 10.11613/BM.2014.024. Epub 2014 Jun 15.

[10] Richard Van Noorden. Publishers withdraw more than 120 gibberish papers. Nature, 24 February 2014.http://www.nature. com/news/publishers-withdraw-more-than-120-gibberish-papers-1.14763.

[11] Wada M. Scientific misconduct: Research integrity guidelines in Japan[J]. Nature, 2014,514(7520):35. doi: 10.1038/514035a.

[12] 李殷,錢俊龍.芻議防范科技期刊學術不端中編輯的作為——增強編輯主管能動性,實行工作規范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1(6).

[13] 《中國全科醫學》稿約[EB/OL].http://www.chinagp.net/news /?703.html.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