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笑林在春晚是怎麼紅的?

2015年03月24日07:2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在相聲界,笑林的唱功最出色

驚悉相聲演員笑林去世,這一噩耗深深震動了筆者,身邊不少70后、80后的相聲愛好者和聽眾們也頗有同感。笑林是我們懂事時活躍在電視熒屏上的相聲演員,盡管早已淡出表演,偶在相聲大賽的評委席和主持的電視節目上看見他,還是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形象,沒想到竟然撒手人寰。

笑林在曲藝行當中原是學山東快書出身,自幼登台表演,后拜馬季先生為師學習相聲。笑林不姓笑,本名趙學林,后改名趙小林。從藝進京之后因與相聲演員、創作者趙小林(又稱“面兒趙”,青年演員王玥波的老師)重名而改用藝名“笑林”。1987年,笑林、李國盛在春晚搭檔表演了一段《學播音》,此后便以“笑林廣播電台”為觀眾所熟知。

作為馬季先生高足,笑林的相聲藝術與同期的演員一樣,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同時又不乏個人風格:

一是以說新唱新為主。盡管賴以成名《學播音》創意脫胎於《學電台》,但在包袱的選取上卻貼合時代。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日本電視劇《阿信的故事》正在國內熱播,節目便以模仿著名播音員林如在電視劇中的旁白做底,獲得了觀眾熱烈的反響。

二是注重揚長避短。說學逗唱四門功課,笑林以學和唱兩門見長,嗓音洪亮寬厚,特別適合演出“歌柳”(以學唱和改編歪唱歌曲為主要內容的節目),以至於他在春晚上表演的第一個節目不是相聲,而是在歌曲聯唱裡演唱《我的中國心》(1986年,當年聯唱之后還與李國盛表演相聲《怪聲獨唱》)。說笑林是同時代相聲演員裡學唱歌曲最佳,幾無異議。所以笑林在節目中經常是張嘴就唱,歌聲未了就能獲得觀眾的滿堂彩。

出色的唱功,結合他在節目中塑造的小聰明又好夸夸其談的人物形象,再佐以李國盛憨厚穩重偶露頑皮的捧哏,使他們的節目流傳廣泛,為廣大觀眾所喜愛,而這兩大特點也使他們成為對節奏熱烈歡快有著強烈需求的晚會的常客。當年的春晚,選用新人尚可挑選業內已經小有名氣,但還沒被公眾所熟知的演員,比如笑林、李國盛在1986年首登春晚前就已經獲得了多項全國文藝匯演的獎項。新演員和新形式往往能碰撞出創意的火花,由此也孕育了一批優秀的相聲作品。

以笑林的成名作《學播音》為例:這是一段典型的晚會相聲,時長略多於十分鐘,內容與當時春晚茶話會式的氛圍緊密契合,加入來賓互動,為了演出效果甚至還使用電視技術來彌補表演的不足——模仿知名播音員方明、夏青朗誦的聲音都是播放錄音的同時對口型,雖然今天聽來略顯粗糙,放在時代背景下看卻不乏新意。

今日論者常認為以舞台為首的電視相聲、晚會相聲將這個行當引入了上世紀末的危機,但把那時登上春晚的段子單拿出來看,絕大多數至今都堪稱杰作。時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主題突出、應時應景、貼近生活的方言小品開始與相聲展開強有力的正面競爭,使觀眾發笑不再只是相聲的專利。與此同時,晚會相聲從創意到技巧也開始大幅滑坡,選演員時“借蔓兒”的色彩越發濃重:依賴老面孔,寄希望於“人保活”(名演員表演的節目)。

近幾年晚會開門邀請已經在茶館、劇場,特別是網上被觀眾認可過的新生代演員加入。這些演員雖頗具實力,但往往要帶著眾望所歸的心態,表演一個與晚會主題和進程聯系不緊密的節目。同時,新生代演員還要考慮背后的市場,隻要不砸鍋,演出合約自然會如雪片般飛來。幾方合力,導致新演員也不得不走老路,創意欠奉、無功無過。

笑林最后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是2001年,那一年的相聲沒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或許他自己心知,屬於他和他表演的那種特定類型的相聲已經式微,離開舞台未嘗不是保留對過去那段全盛時期敬意的方式。如今笑林離世,又讓我們想起三十年前那個春晚相聲星光熠熠的黃金時代。

□靳海舟(曲藝愛好者)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