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論官道,亦如此深刻。
民國時期人們對空氣污染亦頗有怨言。
民國時已有人對隨地大小便發出憂思。
食品衛生真是個老話題。
▲民國時“單身狗”們的憂傷。
那時暢銷的也是英語書、養生書…….
當年的出國考察。
距今82年前的1932年9月16日,上海文壇出現了一份嶄新的刊物——《論語》半月刊,主編林語堂。《論語》的創刊,大大改寫了1930年代上海的文學地圖。
1932年1月上海“一·二八”事變之后,由於商務印書館毀於日本侵略軍炮火,中國現代文學重鎮的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改革后的《小說月報》被迫停刊。為了填補這個空白,短短4個月后,施蟄存主編的大型文學月刊《現代》在上海問世。然而,這畢竟只是一枝獨秀。又過了4個月,《論語》半月刊創刊。再過了10個月,“上海文學社”實為傅東華主編的大型文學月刊《文學》也創刊了。上海文壇終於形成了《現代》《論語》《文學》三大刊物鼎立的新格局。
對《論語》的創辦,當事人留下來不少回憶,大致相同又不盡相同。據《論語》同人章克標晚年回憶,1932年夏天,他與林語堂、李青崖、沈有乾、全增嘏等幾位在邵洵美寓,“一面納涼一面閑話,大家提出要做一本雜志消消閑,發發牢騷,解解悶氣,是‘同人’刊物的樣子”。
不過,郁達夫1936年2月在接編《論語》時公開說過:“《論語》出世的時候,第一次在洵美的那間客室裡開會,我也是叨陪末座的一個。”
而在更早的時候,林語堂是這樣表述的:“《論語》地盤向來完全公開。所謂‘社’者,全、潘、李、邵、章諸先生共同發起贊助之謂也。”
最新披露的章克標在《論語》創辦一年半之后的回憶又是這樣說:“《論語》最后一次的預備會仍在洵美家中舉行,除語堂、增嘏、光旦、青崖、達夫、斯鳴外,尚有畫人光宇振宇文農等多人,大家決定辦一個刊物。”
由此看來,如果說林語堂、全增嘏、潘光旦、李青崖、邵洵美、章克標、郁達夫等人都是創辦《論語》的骨干,也許是比較符合史實的。
不管怎樣,《論語》和“論語社”應運而生了。“論語”刊名是章克標想出來的,他當時“忽然從林語堂的姓名‘林語’兩字想到了聲音相近似的‘論語’,心裡想大家不是又論又議、有論有語?干脆借用中國人全不生疏的孔夫子的《論語》來做刊名,豈不很好?”封面上的“論語”兩字由林語堂選用鄭孝胥的法書,刊物則由邵洵美主持的上海時代書店出版。
林語堂打出幽默牌
《論語》的問世,圓了林語堂的一個夢。其時林語堂在海上文壇風頭甚健,但他與魯迅、郁達夫等友人不同,從未編過文學雜志,《論語》的創辦,是他主編文學雜志的首次嘗試,而且一炮走紅。林語堂之后續編《人間世》,再編《宇宙風》,不能說與《論語》無關,《論語》是他成功的第一步。
《論語》的問世,也為林語堂提倡“幽默”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林語堂一直是“幽默”的身體力行者,把英文Humour譯成“幽默”就出自林語堂之手。早在1924年5月23日和6月9日,他就在北京《晨報副鐫》接連發表《征譯散文並提倡“幽默”》和《幽默雜話》,認為“中國文學史上及今日文學界的一個最大缺憾”就是不討論、不欣賞“幽默”(Humour)。
因此,他主編《論語》,一開始就旗幟鮮明地提出:“《論語》半月刊以提倡幽默文字為主要目標。”
《論語》數度易帥
當然,到底什麼樣的文章才算“幽默文字”,自可見仁見智。縱觀《論語》發表的文字,確實有油滑無聊之作,也絕非篇篇“幽默”,如創刊號發表的郁達夫的名作《釣台的春晝》,就是一篇慷慨激昂、義正詞嚴之作。
《論語》創刊號一紙風行,多次重印,以至1933年也被稱之為“幽默年”。1934年10月,林語堂因新創辦《人間世》,把《論語》編務交給《論語》作者陶亢德負責。陶亢德主編《論語》從1933年10月16日第27期起至1936年2月16日第82期止,他蕭規曹隨,盡心盡力,使《論語》穩步前行。因此,從創刊至第82期,應視為《論語》的林語堂、陶亢德時期。
自1936年3月1日第83期起,《論語》主編再次易人,由遠在福州的郁達夫遙領。到了1937年4月16日第110期,邵洵美邀請《論語》作者林達祖參與編務,《論語》的邵洵美、林達祖時期就這樣開始了。
“卡吞”是《論語》的一大特色
抗戰爆發,《論語》於1937年8月1日出版第117期后被迫休刊。這一休就是九年余。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12月1日,《論語》在上海復刊(第118期)。復刊后的《論語》仍為半月刊,除最初五期由《論語》元老李青崖執編外,自1947年2月16日第123期起,邵洵美再次與林達祖搭檔編輯,直至1949年5月1日第176期。是年5月16日出版了第177期后,《論語》終於完成了其歷史使命而壽終正寢。
無論是前期即林語堂、陶亢德主編時期,還是后期即邵洵美、林達祖主編時期,《論語》還有一個一以貫之的鮮明特色,那就是堅持每期都發表數量可觀的漫畫作品,或也可稱之為“幽默繪畫”作品,從而頗收圖文並茂之效。這在中國現代文學期刊史上也絕對稱得上是獨樹一幟。
從開始至最后停刊,所發表的大大小小“卡吞”不但題材廣泛,而且有許多是直接或間接揭露時弊、諷諭時政,尖銳得很。
一部《論語》
半部漫畫史
粗略統計一下在《論語》上先后亮相的1930年代漫畫家是件有趣的事。陳靜生、胡同光、張振宇、黃嘉音、豐子愷、華君武、黃文農、魯少飛、曹涵美、宣文杰、胡考、張樂平、劉元、廖冰(兄)、艾中信、黃堯、丁聰、(陶)謀基等都是《論語》“卡吞”專欄的作者,還有不少顯然是使用了筆名而一時無從查考的。這份名單如此驕人,后來在中國現當代漫畫史上留下或深或淺印記的這麼多漫畫家,原來都與《論語》結緣。
《論語》前后存世7年半,至1949年5月停刊,總共出版177期,而且自始至終都按時出版,這在20世紀上半葉的文學雜志中是較為少見的。它同時也是20世紀上半葉上海出版期數最多的現代文學刊物。如要全面評估《論語》,隻研究《論語》的“幽默文字”恐怕還不夠,還應該研究《論語》的“幽默繪畫”,也即漫畫。否則,對《論語》的研究就是不完全的、有所欠缺的。
上海書店出版社在推出《論語》影印本之后,再接再厲,編選了《〈論語〉漫畫圖鑒》,分為時政歷史、家庭生活、封面廣告和雜項三大卷,以供《論語》研究者和廣大漫畫愛好者賞析。這實在是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我樂觀其成。
(本報有刪節)
陳子善/文
陳子善
作家,文學理論家,現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近現代文學分會副會長、上海巴金文學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