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上海80后IT宅男轉型當居委會“大媽”

董偉 段楠

2015年04月01日07:5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上海80后IT宅男轉型當居委會“大媽”

  喜歡宅在家裡玩電腦的IT男萬添杰,如今成了上海浦東新區塘橋街道塘東居民區的一個居委會“大媽”。這個過去少言寡語、不愛跟人多說半句話的理工男,現在是社區大媽們口中的“小胖子”,小朋友們口中的“小胖叔叔”,為人親切、擅長嘮嗑兒。

  “這個小胖子挺賣力的。”塘東居民區居民周秀英算是萬添杰的鐵杆兒粉絲。萬添杰已經在居民區裡干了6年,並且還沒有離開的打算。當年與他一起入行的7個年輕人,如今隻剩下3個。

  記者了解到,如今的上海社區,已經有一批像萬添杰這樣的年輕人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工作並開始獨當一面。城市居委會沒有年輕人的尷尬局面正在一點一點被打破。

  塘東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萬添杰現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帶教兩名90后居委會干部。

  每月1800元,能招來好干部嗎?

  萬添杰2009年剛進街道時,算是一名街道引進的社工,月薪隻有1800元。這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彼時已經在一家信息技術公司做了一年的IT外包工作,准備轉型。

  “想想自己還年輕,可以試試跟人打交道的工作,不能老是跟機器打交道。”他當時想,萬一干得不開心,自己還能再換工作,“對年輕人來說,這實在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在塘橋街道黨工委書記奚德強來看,招收一幫當時不過二十四五歲的年輕人進社區工作,算是件“風險極大”的事。“社區需要年輕人來接班,但恐怕很少有年輕人會感興趣。”他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這批人很有可能一年后“一個不剩”。

  實際結果比他預想的甚至還要糟一些,有一個年輕人,入職不到兩周,就辭職了,“受不了(在社區被居民埋怨)這氣”。

  萬添杰的到來,尤其令這個“老江湖”驚訝,“一般來社區工作的年輕人,大多是文科應屆生,女孩居多。我從沒想過能花1800元招來一個做IT的男生”。

  到社區去,萬添杰的收入少了很多,全家反對。就連帶他的塘東居民區原黨總支書記馬淑屏也沒想通。

  馬淑屏干了一輩子居委會工作,臨到退休前一年半,她猛然發現,后繼無人了。小萬的到來,給她帶來一絲希望。但她也沒把握,每月1800元能招來一個多優秀的干部。

  第一天見面,她就直截了當地告訴萬添杰,“我每次出去都不會叫你的,你要是願意學,就自己跟上來。居民的事都很著急,我也沒時間叫你。”

  馬淑屏當時心想,願意學的人總會跟上來,不願意學的人趕著上架也早晚要離開,“做居委干部也要有悟性,不是人人都能當的”。

  “無椅化”辦公闖出一條“血路”

  出乎馬淑屏意料的是,她所教授的“自己跟上”的習慣,后來到萬添杰這裡,演變成了高大上的“無椅化”辦公模式——這個年輕人,現在每天和自己的辦公桌椅親昵不了幾分鐘,他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出門服務居民上。

  那些要寫的文件、要做的台賬,他一般都會留在晚上下班回家后再做。“不要用給老百姓服務的時間去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務。”他說。

  居民沈富琴隨口就能說上一大堆小萬與居民相處的故事,“他天天都在小區裡面轉,小區裡百分之六七十的居民都認得他”。

  一次大面積停電事故,增加了他在小區裡的知名度。那年夏天,小區1號∼31號樓突然停電,萬添杰下班后又從浦東北蔡的家中趕回社區。

  供電所的維修工告訴他,要把吊車開進小區,更換變壓器。這在道路狹窄又停滿私家車的小區,簡直比“登天”還難。接下來的兩三個小時,萬添杰就在家家戶戶的門前游蕩,請這個挪汽車、請那個挪電瓶車。

  他還打開了居委會裡的活動室,開了空調,把孤老、五保戶和行動不便的老人一個一個攙扶到活動室休息。很多出來乘涼的居民開始交頭接耳,“這個小胖子是誰?干活這麼賣力?”

  沈富琴那時就像一個小喇叭一樣,告訴身邊的居民——這是居委會新來的年輕人,叫小萬。她后來知道,那次,小萬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3點才離開塘東居民小區。

  居民周秀英眼中的“小胖子”好像是一帖“萬能膏藥”,不論居民有多不靠譜的事情找到他,他都會幫忙。小區居民不懂得怎麼給身在國外的兒子打電話,就找小胖子﹔有的居民不會使用電視機機頂盒的遙控器,找小胖子﹔還有的居民要搞攝影活動,也找小胖子。

  周秀英最感動的一次是在小區門外,有個老人被車撞斷了腳,小萬主動跑出去幫忙包扎、送醫、付醫藥費。這原本不是萬添杰的管轄區,他出門溜達時剛好看到,就徑直走了過去。“現在的年輕人,看到老人被撞,都不敢碰。”由此,周秀英對社區新來的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

  萬添杰告訴記者,像自己一樣的居民區干部,不論年齡大小,其實都是“事兒媽”,“我們騎著自行車在馬路上,看到路邊的消防栓往外冒水,都會停下來看一看,再打電話等人來維修”。

  居委會干部“后繼無人”現象如何破解?

  有趣的是,剛剛31歲的小萬,已開始操心居委會干部后繼無人的問題了。“我在想,現在的90后,能不能把居委會當家。”他覺得,居委會干部把居委會當家的傳統正在丟失,大多數年輕的居委會新人,趕著下午5點准時下班,小區居民有再大的事都得“明天再說”。對這些人而言,待在居委會就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這其實並不該是一個居委會黨總支書記需要考慮的問題,但他卻總是忍不住要想。

  “現在居委會干部的收入水平已經提高很多了,但如果對居委會沒感情、沒吃過苦的話,服務能力並不會提升。”萬添杰說,自己剛進社區那會兒,最受不了大家的質疑聲,“軟環境”不好,大家都覺得年輕大學生只是來基層鍍金的。

  但他后來接觸到的一些年輕社區干部,卻對這種“軟環境”並不感冒,他們更關注幾點上班、幾點下班、年假怎麼休等。

  上海普陀區桃浦鎮公寓小區居民區黨支部書記、被譽為“小巷總理”的梁慧麗也曾為后繼無人的事情擔心過。她告訴記者,在居委會干,最重要的是“悟性”,這種“悟性”需要靠對工作的熱愛來培養。

  上海曾在2013年時想出一個破解社區居委會干部老齡化問題嚴重、“青黃不接”問題的好辦法——大學生社區服務計劃。該計劃將一群90后大學生送進社區與“60后”共事,為社區裡的“30后”、“40后”服務。但在試點區普陀,首批大學生的流失率已達約50%。

  一些居委會干部介紹,目前社區比較緊缺的是政治學、藝術類專業以及法律專業的大學生。其中,很多社區對於法律人才需求較大,尤其是在一些高檔小區的業委會、居委會,經常面對糾紛,急需具有法律專業知識背景的年輕人。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果年輕人只是把居委會工作當做一份工作來看待,有哪個法律專業的高材生會願意放棄高薪到社區來“受氣”?

  萬添杰告訴記者,自己剛進社區那會兒也常常“情緒上來”。“想不通自己為什麼要去受這個氣。”但如今,熬過最初的一年多后,他感覺越來越順,不想走了,“能不能在給新人歸屬感、成就感、職業榮譽感的問題上多下些功夫?”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