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京華時報:《一萬年以后》 一場嘩眾取寵的鬧劇

2015年04月01日07:14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一場嘩眾取寵的鬧劇

  近日,一部名為《一萬年以后》的國產電影公映,一時間社交網絡上鋪天蓋地的爭議從天而降,關於該片是“奇葩還是神作”的爭論也越加趨同於“奇葩”這一種答案。據悉,影片中充斥著重口味噱頭、另類的審美、違背商業和市場創造的一切,宛如一場鬧劇。截至目前,影片票房對於動畫片而言成績並不算差。但是對於影片的諸多質疑,電影發燒友DR向該片的出品人、導演、編劇、美術指導,也許還是演員的易立提出以下6個疑問並形成小文,懇請解答。

  為何與大眾審美背道而馳?

  《一萬年以后》影片的一開頭就以一組別出心裁的迷宮畫面拍了一群人的“八百萬種死法”,血腥刺激程度堪比《電鋸驚魂》中精心設置的殺人機關,此處可以點贊。而往后看,可以發現許多反派種族的設定都不難看出《異形》的影子,而如同異形之父H·R·蓋格一樣,易立也在《一萬年以后》中創造了一眾骯臟、重口、血腥、挑戰人類審美極限的物種“巫族”,並將其融入了許多圖騰的崇拜符號,這是東方傳統的審美框架內很難接受的。大眾需要甜美、符合自己文化體系的東西,而《一萬年以后》極端的暴力傾向,處處體現在影片中的虛擬角色身上。不禁引人發問:與大眾審美為敵,真的好嗎?

  為何與商業類型背道而馳?

  從各種設定與影片的制作上,足可見片方蓬勃的野心。可是,影片充斥著大量話劇式低齡化說教台詞,各種元素的拼接堆砌都艱澀得令普通觀眾難以消化。有人曾說,世界上最好的劇本樣本都出自於好萊塢,有時候往往越簡單越單線條的故事,越容易表現更多的事物。而《一萬年以后》意圖拼“燒腦”、玩“倫理”向諾蘭看齊,無視功夫片、愛情片、搞笑片已經被市場接受的大局,完全開創出一個新的影片類型,觀眾顯然極難為這部作品買單。

  為何與創作規律背道而馳?

  看《一萬年以后》的過程很“累”,因為光是辨認各種動漫游戲電影梗就已經令人目不暇接。觀眾也許會產生一個這樣的疑惑,為何買一張國產電影的票,走進電影院看到的卻全是好萊塢和動漫游戲?也許,宅男宅女們能迅速地辨認出這些“宅梗”並欣喜若狂,但大多數觀眾仍是無法分辨並GET到笑點的,此舉也就變得毫無意義。“拿來主義”已行不通,中國任何市場上已不缺各種類型的山寨。

  為何與市場現狀背道而馳?

  《一萬年以后》中出現諸多血腥暴力畫面,非常不適合兒童觀看,所以影片上映之前就反復強調18歲以下嚴禁觀看的概念。可是,即便如此,許多成年人走出影院后也紛紛表示口味太重不能接受,這其中不乏不少忠實的Cult片愛好者。在中國內地市場,“動畫”的定義就是將受眾鎖定為兒童,動畫電影票房靠的是青少年之間的人氣。院線電影是否優秀,始終是要交給市場的,無論是過去華語電影的經驗、教訓,還是對未來的展望。中國有如此龐大的幼齡觀眾,而《一萬年以后》卻與市場現狀背道而馳,自絕生路。

  為何與主流價值背道而馳?

  《一萬年以后》煞費苦心地塑造了一個反現代文明的世界,可銀幕之外對本片鼓吹的又是先進的動作捕捉技術、3D特效,甚至穿戴式虛擬現實體驗設備,這種“用科技反科技”的做法,頗有打臉之意。科技帶給人類的並不是毀滅地球,而是更為快捷方便地了解宇宙,如何利用好科技才是命脈,人類不可能永遠停留在原始社會,比如主人公珠瑪得到了科技,一萬年以后的地球必然美好。

  為何與工業標准背道而馳?

  從編劇到導演到制作以及制片公司老板,幾乎都是導演易立一人擔當,資料顯示易立是學美術出身,那想必電影的美術指導也非他莫屬。所以整部電影完全是“一言堂”模式,完全沒有做到電影工作的標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一部電影的市場定位、劇本策劃等等元素,肯定是需要一個優秀的團隊共同完成,並非僅靠個人力量。如此不按常規的拍攝工藝來生產,隻能說導演太任性了。

  誠然,如今的華語電影市場,尤其是動畫電影市場,有著很多亟待改進的地方,但是竊以為由於《一萬年以后》存在以上6種背道而馳的情況,所以它對突破國產動畫的瓶頸並無任何幫助,不願意看到國產動畫遠離了“低幼”的桎梏,卻發展向另一個極端,走入山寨、過分審丑和照抄僵化的“西化世界觀”的泥沼中。鬧劇過后,真切地希望國產電影、國產動畫、易立,未來都會更好。

  (影君子)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