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當地時間4月2日,世界電影公民、葡萄牙“國寶級”電影大師曼努埃爾·德·奧裡維拉於家鄉波爾圖去世,終年106歲。奧裡維拉長期活躍在葡萄牙的影壇上,支持葡萄牙電影界的改革運動。他曾涉獵電影制作的各個環節,堪稱世界電影史上罕見的全能型導演。他還是世界電影史的見証者,一生經歷了默片、有聲片、黑白片和彩色片的數次變革。
熱愛電影卻顛沛流離
曼努埃爾·德·奧裡維拉1908年出生在葡萄牙波爾圖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得到了良好的教育,青年時代就熱愛電影,在意大利導演裡諾·盧普在波爾圖創辦的電影演員學校學習。1931年,他拍攝了紀錄片《杜羅河上的苦工》,隨后開始了拍攝生涯。1942年,他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街頭少年》。影片深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使用了很多類似的技巧,包括非職業演員的使用、同期聲錄音、自然光拍攝以及表現普通人生活等等。可惜的是,這部電影因為主題黑暗,人生觀並不主流,而遭到了當局的封禁,直到19年后才被解禁。從1932年到1970年,整個葡萄牙都在獨裁統治的陰影之下,奧裡維拉的作品也常被國家否定,所以很少有機會能拍攝電影,更談不上獲得國際性的聲譽。
1955年,奧裡維拉前往德國,學習了表現主義和長鏡頭技巧。1956年,拍攝了紀錄短片《畫家與城市》,從此脫離蒙太奇技巧派,實驗長鏡頭的表現力,轉而運用一些“故意長的長鏡頭”。1962年,奧裡維拉被秘密警察逮捕,隨后又被釋放。此后他拍攝了《春天的活動》,這部充滿政治隱喻的影片得到了評論界的一致認可。此后《伊爾矛·尤裡奧的書簡》《今與昔》等片的成功進一步鞏固了奧裡維拉國際電影大師的地位。
70-80年代迎來巔峰
1972年至1981年,隨著政治上的解凍,奧裡維拉拍攝了“得不到的愛情四部曲”《過去與現在》《貝尼爾德》《毀滅的愛情》和《弗蘭西斯卡》,獲得了國際性的成功,也讓奧裡維拉重新獲得了國際性的聲譽。雖然政治上的轉變和由此而來的國內暴亂讓他的電影工廠遭到霸佔,他也失去了自己所有的財產,但是這四部電影的成功讓國際影壇注意到了這個葡萄牙的導演,奧裡維拉獲得投資也越來越容易,而他拍攝電影的速度和質量更是越來越高。
1983年,奧裡維拉拍攝了《緞子鞋》,影片對原著極為忠實,並把記錄舞台劇的某種紀錄片的傾向發揮到了極致,這部長達7個小時的電影,在1985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拿到瑟吉奧·特拉薩蒂獎。而從1990年的《不,或者指揮者的虛榮》之后,奧裡維拉每年拍攝一部電影,幾乎每一部電影都能得到三大國際電影節的青睞,幾乎每一部電影都能被法國權威的電影雜志《電影手冊》選為年度佳片。1999年他憑借改編自法國名著《克萊芙王妃》的影片《信》入選戛納電影節,2001年,93歲高齡的他以影片《我要回家》第11次進入戛納電影節的競賽單元。
第65屆威尼斯影展上,奧裡維拉再次光臨,帶來了短片《虛與實》,上台致辭時,全場起立向這位影壇長青樹鼓掌致意,一貫嚴肅的電影節也為這位百歲導演頒發了旨在表彰年輕電影人的獎項,正如電影節主席馬克·穆勒所說:奧裡維拉雖已年過百歲,但他卻是威尼斯電影節上最年輕的一員。在2008年戛納影展度過百歲壽辰的奧裡維拉,仍覺得自己不算老,表示還要繼續拍。
給自己拍的紀錄片將會上映
國際上的很多著名導演,都在自己70歲之后,減少了自己的工作,而奧裡維拉卻在90歲之后,開始爆發。雖然奧裡維拉相比費裡尼、安東尼奧尼這樣的大師,還是缺少國際性的知名度。但是他對影像本體性的探索,對文化、沖突以及情感之間的微妙掌握,都是大師級別的。他一生拍攝了包括紀錄片、短片和劇情片在內的62部電影,撰寫了52個劇本,參與了大大小小78次各種電影獎項的角逐,並拿到了包括威尼斯終身成就獎(2004年)在內的47個獎項。
奧裡維拉還是世界電影史的見証者,經歷了默片、有聲片、黑白片、彩色片、三大電影節的崛起,以及資本主義對電影藝術的影響。1982年,曼努埃爾·德·奧裡維拉為自己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名為《訪問或回憶或懺悔》。按照他的願望,這部電影將會在他去世之后上映——這或許是這位一直到106歲還在拍電影的大師,留給這個世界最后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