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鄉村文化的“播火者”,是擁有50多個徒弟的“花兒王”,他可以即興填詞、見啥唱啥。在寧夏六盤山一帶,誰見了都要為他“點贊”。他就是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三營鎮鴉兒溝村文化大院的“院長”馬志學。
記者到他家採訪那天雖沒看見演出活動,但看到了擺滿桌案的演出服裝、道具。看得出來,這裡隨時都可以演出。馬志學似乎看出了記者心中的遺憾,主動穿上演出服,要為記者一個人表演。唱完一曲,他還嫌不夠,還要唱第二曲、第三曲。幾支花兒唱罷,讓記者感到這位“自治區級山花兒傳承人”真是名不虛傳。
說到花兒的魅力和自己對花兒的喜愛,年過五旬的馬志學對記者說,他唱的花兒“從固原漫到山海關,轉回來還能漫他三天”“一把把胡麻撒上天,心裡的花兒有萬千”。
令記者感到意外的是,個頭不高但渾身上下都有戲的馬志學,竟然是個殘疾人。馬志學告訴記者,他原來是林場職工,1999年在工作中遭到電擊,兩隻手隻剩下三四根殘缺的手指,被認定為工傷和三等殘疾。
失去了工作能力的馬志學不願就此變成一個廢人。他沒有喪失生活信心,還想為國家、為人民做一點有益的事。因為自小就喜愛花兒而且有過登台演出的經歷,他便聯絡幾個同樣喜愛花兒的朋友到家裡自編自唱,使不少原生態的“山花兒”被挖掘、展示出來。漸漸地,慕名來聽、來學、來唱的人越來越多,馬志學索性騰出自家的房屋辦起了“文化大院”。到如今,已有10年的歷史了。
馬志學自豪地對記者說,他現在帶的徒弟有50多人,北到同心縣、南到涇源縣、東到原州區的寨科、西到西吉縣,都有他的學生。其中許多人平時忙生產,一到農閑和節假日就來學習。
馬志學不僅會演唱經典“山花兒”,而且能緊跟時代創作新歌,由他獨立創作的新歌就有30多首,他自己比較得意的有《固原是個好地方》《生態移民好處多》《黨的政策暖人心》《改革開放三十年》等。
為了讓文化大院有個理想的活動場所,馬志學動員新婚的兒子騰出了新房。他的行動也得到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原州區不僅為他挂上“鄉村文化大院”的牌匾,而且配備了電視、音響等設備,從多方面給予支持。他的文化大院還被自治區文化廳、財政廳命名為文化示范戶,他本人則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每年還有2000元補貼。
馬志學組織的藝術團,僅登記在冊的就有112人,近幾年不僅演遍了寧夏大部分市縣,而且演到了西峰、平涼、蘭州、西安等周邊地區。很多重要活動總少不了他們的參與:“西北農資城”開業、固原機場通航,他們都會去“湊熱鬧”,這樣的演出也為他們增添了一些收入,讓藝術團得以健康發展。他們活動更多的是在民間,哪裡有需要,他們就把“拉杆音響”一拉,隨時隨地就能唱起來。
“這個民間藝術團總共演出多少場了?”記者問。
“演出太多,已經記不清了。”馬志學回答。
創辦文化大院,讓馬志學又找到用武之地,也讓他樂在其中。(本報記者 庄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