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農民程老五開荒記

雷漢發

2015年04月08日13:32  來源:中國經濟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行進中國精彩故事:農民程老五開荒記

  左圖 程老五在開鑿盤山公路。右圖 程老五在山場中給果樹整枝。經濟日報記者雷漢發攝

  河北省順平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多半土地是長著稀稀拉拉茅草和荊棘的山梁。順平下轄的白雲鄉淋澗村,大多數山場是石灰石基岩,在這樣的地質環境中,植物生長很困難。

  程老五是淋澗村有名的新“愚公”,開發荒山已有26年。最開始家人不理解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行動最終獲得了家人的認同,也加入了開發荒山的行列。

  26年來,他走過艱辛,也嘗到了甜頭。開荒的艱難時節,他每天甚至抽3包煙來解憂。2014年年終盤點時,程老五驚喜地發現,這一年的收入超過16萬元。憑著堅持不懈和自己的雙手,他把這座名叫“米面峪”的荒山變成了“花果山”。

  開荒,黃土背了180噸

  走在崎嶇的山路上,程老五對《經濟日報》記者打開了記憶的閘門。1986年,國家對綠化荒山實行補貼,淋澗村號召村民承包荒山綠化,14戶村民共承包了3000多畝荒山。3年過后,3000多畝荒山仍是光禿禿一片,於是村裡決定重新發包,要求就一個:必須得種樹。

  “我覺得吧,咱在村裡還是一個有思想、有勞力的青年人,30歲不到的年紀,應該干點大事。承包荒山就是有奔頭的大事,在1989年第二輪承包中,我第一個報名,並如願拿下300畝荒山的36年使用權。當時特別高興,連著好幾宿都沒睡著覺。”這座荒山有個喜慶的名字——米面峪,當地人讀出來,就變成了“米面油”。為讓荒山早日變綠,程老五跟父親商量,將三哥、四哥拉進來,一起開荒。

  那麼高的山坡,全是石灰岩,樹木怎麼能夠從上面長出來?聽到記者的提問,程老五回憶說:“第一年,我們父子幾個在山間挖了3000多個樹坑。挖出來后,就地找石頭壘成魚鱗坑。”程老五說,每個坑需要從山下背3筐土填滿,一筐土就有20來公斤。如此算來,3000多個樹坑需要黃土180多噸。

  “其實背了多少土,根本沒法兒統計,但肯定多於180噸。”程老五說,“從地裡到山腳才幾十米,可到山頂就麻煩得多。再說,那時候這裡連條路也沒有,一筐土背到山上那是一身大汗,一天十幾趟下來,我們幾個人經常累得不想挪一下地方。”

  盼雨,盼來了泥石流

  看著滿山的果樹,記者感到這片山場充滿了生機,但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這些成片的果樹,有的大如碗口,而有的則僅有手臂粗細。這是怎麼回事呢?

  “水是木之精,木是水之源,在這禿山上種樹,水是大問題,那時候山上沒水,種了樹不澆水就旱死了,可挑水澆樹太麻煩。一桶水從山下到山坡,就算不碰石頭,也剩不下半桶,澆一棵樹都不夠……我們還試著用驢挑水,也不成。”為了提高成活率,程老五一家人商量出個法子——向天借水。“一聽到打雷就開始收拾工具,雨下起來,就帶上樹苗連滾帶爬沖上山。有時一把花生、紅棗兒就算一頓飯……可那時候,山裡雨下得越大,我們就越高興。”1989年至1992年間,3000多棵果樹成活了大半。樹越種越多,一尺來高的樹苗漸漸長大,有些柿子樹開始結果,大家別提多高興了。

  就在程老五父子憧憬美好未來時,一場暴雨將他們高漲的士氣打到了谷底。“1995年夏天,一場特大暴雨引發了泥石流。等雨停了上山一看,種的樹大部分都被沖沒了……”

  程老五說,那次暴雨對四哥打擊最大。“過了沒多久,四哥就被查出患上腎炎,沒錢治病加上勞累過度,很快就去世了。”那場雨后,程老五的父親再也沒有上過山,三哥也心灰意冷,扔下這個爛攤子轉行做起了生意。后來經過多年補種,樹木又長起來了。但由於晚栽了五六年,所以果林中的樹木就出現了大小不一的狀況。

  守山,冬夜中了煤氣

  有點倔的程老五至今認為,1995年的暴雨加泥石流是個“意外”。雖然父兄不再給他幫忙,程老五還是帶著愛人重新植樹,到了2005年,山腳和山坡重現片片綠蔭。

  “前后投入了多少錢,家裡誰也說不清,總有幾十萬元吧。”程老五將山腳附近的荒地開成梯田,主要種蔬菜,用賣蔬菜的錢來開荒山。其間,他在山上鋪了3000多米水管,壘了6個蓄水池,開出10公裡多山路,一直到山頂。

  2005年11月,就在程老五准備大干一場的時候,他在山中小屋過夜時中了煤氣。盡管發現及時沒有危及生命,但對程老五的打擊是巨大的。“身子沒勁兒,反應遲鈍,昏昏沉沉地過了5年,一直到2010年才好轉。”這5年,山上的果樹沒人管理,又死掉了一大部分,沒死掉的樹也產出極少。山,再次荒了。

  大病一場,程老五變老了,不到50歲的漢子,已經像是60多歲的老人,滿頭白發,然而他仍然痴心不改,在2010年病情稍微好轉時,又再次向荒山進發,而這一次他遭到大姐極為強烈的反對。“知道她是為我好,不想讓我遭罪,可還是要開荒啊。”

  不僅大姐,程老五全家人對繼續開荒都失去了信心,兩個兒子希望去打工賺錢。

  為讓家人支持,兒子每上山干一天活兒,他給開120元工資,兒媳是80元。“等將來山綠了,他們就知道我這眼光不差咧!”老程話語裡透著自信。

  程老五的家人並不都這麼想。為了開荒山,程老五去信用社貸款,每年利息就好幾萬元。“現在挖掘機正在開山路,一天就好幾千元,我們現在隻能給得起油錢,工錢得等有了錢再算。”程老五小兒子訴苦道。

  收獲,荒山成了花果山

  讓程老五一家人欣慰的是,慢慢的,荒山不僅綠了,還變成了花果山。山上栽種的兩萬多棵蘋果、核桃、柿子、櫻桃、仙桃、黃杏等果樹相繼挂果,開荒有了回報。

  程老五告訴記者,2013年,他賣了1000多公斤蘋果、1萬多公斤梨、3.5萬多公斤柿子,加上其他蔬菜,共收入10多萬元。2014年,程老五的收入再上層樓。

  看到山上樹木不斷挂果帶來的收益,程老五的勁頭更足了,他開始謀劃著建設觀光型現代化農業山場。不僅打了機井,修了山頂水池,鋪設了幾十多裡的管道,將整個山場變成了水澆地,還整修了10多公裡盤山公路,想讓汽車也能開上山頂。他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說:“山上風景宜人,等我把山上種滿了果樹,再蓋幾座房子,將來也搞採摘和觀光。”

  26年過去了,程老五估算了一下投資賬,總投入接近300萬元,其中有自己的一部分積蓄,還有各種借貸近100萬元。盡管程老五的債不少,但如今的他眼光更遠,信心倍增,越變越綠的米面峪山場給了他充足的底氣。

  時代需要愚公精神

  “山高坡又陡,瘠地土難留。小雨不管用,大雨滾石頭。老五不信邪,扎根荒山丘,三代齊上陣,百折未言愁。背土上高崗,長坡引水流,盤路入雲霄,荒野變綠洲。”這是一位民間詩人為程老五寫下的一首打油詩。

  一處草木難生的荒山野嶺,要使其變成旱澇保收的花果山,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行,因為沒有這種精神就會怕苦累,事情就會做不下去,或者做不好﹔沒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不行,因為前進路上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遇到挫折就退卻,事業就會半途而廢﹔沒有長期堅持、前仆后繼的精神也不行,因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是一項沒有止境的工作,隻有堅持不懈,才能漸入佳境。而這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就是愚公精神。

  我國山地資源豐富,單單程老五正在奮斗的太行山,就還有上千萬畝荒山等待深度開發。我們呼喚更多程老五這樣的“新愚公”,讓更多的山場披上綠裝。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