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春早,滿目繁花。在“世界工廠”東莞,濃郁花香之中,城鄉處 處彌漫著沁人心脾的書香。
在商業中心騰出讀書空間,購書量位列全國城市前十
3月的一個周末,記者來到寬大明亮的市圖書館,人來人往、書聲窸窣。90后江西小伙陸羽飛席地而坐,神情專注地“啃”著一本《電子電工技術全圖解》。連喊三聲,他才回過神來,不好意思地笑笑說,自己剛應聘到東莞一家電子廠當技術員,深感知識儲備不足,“趁著周末‘充充電’。”
在長安鎮萬科廣場,二樓有間直徑七八米的圓形玻璃屋,門楣上寫著“榕樹下公共文化空間”。走進去,隻見一株人造榕樹開枝散葉,樹蔭遮蓋了整個屋頂,還真有點“榕樹下”的意思。時間尚早,一圈桌椅已經坐滿了人,還有人三五成群圍著“樹干”周身的圓形書架來回踱步,尋覓中意的書。
為在寸土寸金的鬧市給市民開辟這個讀書空間,鎮政府反復做工作,愣是說服廣場老板放棄了一個月上萬元的鋪租,免費留出了這塊最顯眼的地方。在一間鐘表廠打工的四川人李濤已是第三次來這裡。“以前下班了總是吃吃玩玩,花了錢卻沒什麼樂趣。一次偶然的機會來讀了一下午小說,頓覺整個人都清靜了下來。現在一有空就想來看看書。”
東莞素有“世界工廠”之稱。不為人知的是,如今的東莞,不再是遍地工廠、煙塵彌漫,洗去鉛華后,逐漸向生態之城、文化之城、愛心之城轉變——當當網剛剛出爐的數據顯示,東莞2014年購書量470多萬冊,位列全國城市榜單前十。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消費層次的提升是自然的,政府的職責,在於順應需求,因勢利導,引導更多人愛讀書,讀好書。”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潘新潮說。
圖書館覆蓋所有社區,“泡館子”成市民生活常態
長期被看作“文化沙漠”的東莞,以全民閱讀引領“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名城”建設,投入1.73億元建設了總面積44654平方米的市圖書館,隨后51個分館、102個圖書站又覆蓋了所有鎮街、社區,並實施全城“一館辦証、多館借書、通借通還”。沙漠上崛起了知識的“綠洲”,構筑“圖書館之城”。
“當初有人擔心圖書館是‘靠錢砸出來的形象工程’,沒想到開館后門庭若市,去年閱覽量達713萬人次,圖書借閱量近400萬冊,居廣東各地級市之首。”東莞市圖書館館長李東來說,“泡館子”成了很多家庭的節假日生活常態。
鎮裡也在想辦法、搞創新。“榕樹下公共文化空間”,源於長安鎮宣傳文體局局長黃曉麗與朋友的一次散步。“為什麼到鎮文化廣場跳舞的人,遠遠多於到鎮圖書館看書的人?”朋友問。黃曉麗動起了腦筋,要將陽春白雪的圖書館移到鬧市之中、群眾身邊,於是,融“櫥窗”概念、圖書漂流、新媒體元素的“榕樹下”應運而生,鎮文化廣場、萬科廣場各開一家,日均接待數百名讀者。踱到這裡的人,隨意走進去,拿本書坐下來品讀,或者在電子屏上“掃一掃”,下載幾本電子書到手機上。覺得好的書,可以帶走,讀完再還﹔自己手頭的好書,也可送到這裡,供更多人分享。很多人在這裡愛上了讀書,走進了圖書館。
“我每天讀書的時間都在一小時以上。”東莞市石碣鎮袁崇煥中學校長呂文彬說,在他帶領下,妻子和女兒也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前不久的評選中,呂文彬家庭獲得了第九屆廣東“十大優秀書香之家”的稱號。
送書下鄉、送書進廠的大篷車來回穿梭,把“書香”送到家門口﹔一個個工業區和企業,員工們讀書的場景不時映入眼帘﹔讀書節、掌上閱讀會等活動蓬勃開展……如今的東莞,“時時聞書香,處處聽書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