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大荔模式的惠民效應

2015年04月15日07:29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大荔模式的惠民效應

農業提質增效,與科技、政策密不可分。但我國一直沒有建立起充滿活力的基層農技服務體系,農技人員下基層積極性不高,農民渴求農技的願望得不到滿足。2007年,由陝西大荔縣農民企業家汪戰倉組建的陝西荔民農資連鎖有限公司,在大荔縣科技局支持下,闖出一條由“政府+企業+專家+農戶”的市場化農技服務新模式,即“大荔模式”。

2012年3月,本報連續報道“大荔模式”,使這個科技惠農的新概念走進人們視線。3年過后,“大荔模式”是否依然受到農戶的好評?這種借助市場力量的農技服務新方式是否有生命力?今年3月,記者再次來到大荔縣採訪。

新路徑:以企業為主線重塑農技推廣

春耕季節,正是果樹施肥高峰期,陝西大荔縣的果農們又開始忙碌起來。在許庄鎮,50歲的農戶孫根存說:“前些年,我們不懂技術,還常買到假農藥,白白辛苦了不說,果園效益還上不去。現在就輕鬆多了,我根據農業專家教的方法來管理果樹,產量和品質都有了很大提高,去年收益16萬多元。”

2014年5月,許庄鎮暴發了炭疽菌葉枯病,果農不懂如何防治,一籌莫展。荔民公司農技專家王蕊萍一接到果農的求助電話,就立刻驅車“出診”,直接在果園看病開方,及時控制了病害。“將農業科技送到田間地頭,既施展了才華,又能增加收入,真正體現了自身價值。”王蕊萍也感到收獲很大。

在大荔縣,荔民公司構建的縣、鄉、村三級一體化的農資配送網絡和科技服務網絡,日臻完善。村民可通過村裡的連鎖店,購買到質優價廉的農資,還可以享受到強大的農技服務團隊的10項免費技術服務。“種地再也不愁了,種什麼怎麼種,施啥肥用啥藥,專家全管了。”馮村鎮南堡村59歲的村民李貞花開心地說。

荔民公司將農技服務作為公益事業來干。為調動農技人員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公司把農資利潤份額中的5%作為技術人員的補助以及各種費用,實行基本工資加計件工資的薪酬發放辦法。目前,縣級專家團專職專家在企業每月基本工資達到2500元。

荔民公司迅速壯大,2014年銷售收入1.4億元﹔大荔縣的農民更是得到實惠,人均純收入由2008年的3250元飆升到2014年的9120元﹔農技人員有了施展才華的平台,業務能力和經濟收入都有提高﹔政府科技興農的目標落到實處,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環境改善。“大荔模式”使各方受益。

從最新農技的推廣應用,到田間地頭的反饋,使記者強烈地感受到,這種以企業為主線,創新政府與市場結合,重塑的農技推廣新路徑,后勁十足。短短3年,“大荔模式”有效地發揮了市場對農技推廣的作用,彰顯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

新探索:“企業托管”的產業扶貧機制

農村扶貧工作面臨著缺乏資金支持、農戶分散、精壯勞力較少、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大荔模式”啟發政府扶貧部門:涉農企業建立了技物配套服務平台,擁有專家團隊和農技服務網絡,將產業化扶貧項目與公司運營有效結合,既能使企業增加效益,又能使貧困戶依托企業盡快脫貧致富。就這樣,大荔縣羌白鎮在2012年創建了“大荔現代農業科技產業扶貧園”。

荔民公司董事長汪戰倉介紹:“按照扶貧部門批復的‘大荔縣技物配套及貧困戶參股’產業扶貧項目,國家財政投入500萬元,企業自籌364萬元,採取‘政府+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方式,覆蓋三個產業基地350戶貧困人口。”

他給記者列了張清單:國家財政投入的500萬元產業扶貧基金,350萬元用於350戶貧困戶補貼,150萬元用於引進良種,開展培訓及基礎設施建設﹔對自願參股融資的貧困戶,通過國家直補資金入股,享受5萬元以內的扶持貸款,公司無償提供技術服務和保護價統一收購,還可享受年終分紅﹔對無勞動能力的特困戶,扶貧補助資金作為參股建園股金,年終按股份進行分紅。

羌白鎮棗農段銅朝告訴記者,扶貧項目實施后,荔民公司為村裡冬棗基地打了機井,修建公路,自己在公司的擔保下,2013年從信用社貸款5萬元,將自家的9畝棗園改造成大棚冬棗,年收入10多萬元。

大荔縣通過政府組織、企業實施,將貧困戶的土地經營權和國家的扶貧資金計價作股,建立科技扶貧園,大大提高了財政扶貧資金的效率和可持續性。截至目前,荔民現代農業科技扶貧園整合資金4000多萬元,形成“核心區+示范區+輻射區”的經營格局,覆蓋4個行政村,惠及1900個農戶。2014年夏季農產品收獲后,入園貧困戶人均分紅1700元,財政扶貧資金的年均回報達23%。

陝西省科技廳副廳長許春霞說,“大荔模式”革新了以往靠資金投入、靠政府救濟的扶貧方式,通過市場化運作,企業托管的方式,把扶貧開發、科技推廣、農業集約化結合起來,走出一條科技扶貧、產業扶貧、精准扶貧、持久扶貧的路子。

新蝶變:打造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雛形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以較大篇幅針對未來農業和農村發展建設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方案部署,並制定了量化目標。中國新型農業未來如何發展已成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專家學者和涉農企業共同思考的問題。

隨著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新型職業農民已不滿足農資和農技方面的服務,更迫切需求全方位、綜合性的服務。荔民公司近年來一直嘗試打造農業綜合服務體。2014年初,荔民公司依托大荔縣深厚的農業基礎和良好的區位交通資源,向政府申請了建設用地,一期征地150畝已獲批,用於農業綜合服務體項目的開發和建設。厚積薄發的“大荔模式”正著眼未來,進行新的探索與嘗試。

汪戰倉介紹說:“這是一個以縣為單位建立起來的集農資供應、農技服務、農副營銷、農村金融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服務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可解決農業生產全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縣城具有較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便於人才和資本的介入。”

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賴明指出:“大荔模式”是適合農業發展的一種市場化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組織模式,而且初步體現了現代農業服務體系的一些特征。“大荔模式”在推廣農資、農副產品銷售過程中,已經注意到技術對產業的重要性,抓住了現代農業的核心,朝著農業產業化發展,把農民、企業、生產資料、技術、專家、中介服務機構等整合起來,走出了一條社會化的發展道路。

這是科技界高級知識分子調研后得出的判斷。與之相呼應的是關中大地上“大荔模式”示范推廣的新高潮:目前,陝西省已有81個縣(市、區)推廣了“大荔模式”,74家涉農企業、3000多名農技人員參與,建立了鄉村農技服務點3500多個,開展培訓8000余場,培訓農民84萬人次。該模式的一些做法也輻射到河南、甘肅、安徽等地。(本報記者 王海磬)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