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資源相對短缺的20世紀七八十年代,家裡能有一台小小的電視機是非常“長臉”的一件事,雖然那時常不穩定的信號多少讓人無奈,但是電視機的出現以及那些持續出現的讓人欣喜的電視節目確實給了那個年代的老百姓最大的安慰與滋潤。在那個“激情澎湃”的年代,電視機成為一家人最好的娛樂消遣方式,有的熱播電視劇引發街談巷議,甚至至今為老百姓津津樂道。現在想來,依然覺得不可思議。
20世紀90年代之前,我國電視機接收信號是以無線為主的,想想那時總得“調天線”對准一個方位的動作,相信很多人可以立馬反應過來。自20世紀90年代之后,尤其是有線電視網絡出現以后,電視台才以穩定的有線信號播出的形式出現在老百姓面前。
電視作為一種大眾媒體,承載了20世紀90年代之前那幾代人的共同記憶,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裡巴人,人們總能在電視裡找到共鳴。聽過不少稍微年長一點的人說,一回家就得打開電視,即使不看,也得開著。用他們的話說,電視可以陪伴他們安然地進入夢鄉。
衛視頻道是先於有線電視網絡存在的,隻不過之前的衛視頻道更多是承載傳輸信號源的作用。后來,隨著20世紀90年代市場化進程的加快,衛視頻道與市場逐漸接軌,之前的信號承載平台逐漸轉為對觀眾傳播內容的平台,在這一傳播過程中,電視節目的商業價值逐漸涌現出來。觀眾的需求也直接推動著衛視節目數量的增加以及質量的提升。隨后,各地的衛視加快開辟著屬於自己的“山頭”,並在其他省紛紛攻城掠地,進行所謂的“覆蓋”。“覆蓋”本是電視台的基礎性工作,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衛視頻道。不過,我國不同於外國的情況是,在我國,電視節目的生產和進行各地覆蓋工作的是兩個互不干涉的部門。這個意思就是說:A電視台要去B地覆蓋信號,需找B地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談合作,但B地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不屬於B地的電視台管理。即各地的衛視負責節目的生產,各地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負責接收本地尤其是外地衛視的信號。但是現階段,除了中央電視台在各地覆蓋和本地衛視在本地覆蓋是無償的,其余情況下,跨省的覆蓋都得花錢。
“覆蓋”是要花錢的,這容易理解。可是現在,各地電視網絡公司已經不存在帶寬限制,這件基本上無成本接收信號卻還要花錢的事情,卻像“傳統”一樣延續至今,期間還慢慢衍生出一些很尷尬的問題——資源豐富的衛視隻需花很少一部分錢甚至是不花錢就可以在外地覆蓋﹔有的地方存在“地方保護主義”,資源豐富的衛視也無法得到所有地方公司的歡迎,還有一種是資源不豐富的衛視即使花了錢,各地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也不一定買賬,甚至存在“被捆綁銷售”的無奈情況。總之,資源豐富或者不豐富的衛視都遭遇了尷尬的困境。這些年,衛視與各地廣電網絡公司之間的合作一直存在問題,不僅有上述問題,還有多年的覆蓋工作已經致使覆蓋市場趨於飽和,讓覆蓋工作的發展遇到瓶頸。
2014年,全國廣電網絡的整體收入為800億元,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分別實現6414億元、3243.9億元、2846.8億元的收入,合計收入12504.7億元。2014年OTT機頂盒出貨量達到2400萬台,而同年DVB機頂盒出貨數量也隻為2600萬。與此同時,IPTV、互聯網電視不斷入侵廣電網絡,視頻網站用戶的激增直接導致傳統電視開機率進一步降低。況且,2010年提出的“一省一網”的口號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疲軟的態勢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這些接踵而來的沖擊與壓力,各地的廣電網絡公司也“疲憊不堪”。
現階段,各地廣電網絡公司“畫地為牢”的做法已經全然不適應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如何合理配置各方資源,如何讓弱的變大、讓大的變強,成為在市場化競爭態勢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抱團取暖”成為擺在廣電網絡人面前的唯一出路,盡早結束行業亂象,互通互聯、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現階段的廣電網絡已經到了必須要統一聽指揮、統一作戰的階段。新型的融合網絡,必須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統一管理。拳頭得攥緊,才能打得贏。改革總是艱難的,涉及的利益問題、牽扯的實際操作問題很多,其艱難性可想而知,但是,必須改。
今年3月25日,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景春在CCBN展會開幕式上講到:“全國有線電視網絡的整合已經勢在必行。”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的成立就是要將各地分兵作戰的“散兵游勇”糾集起來,在充分享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政策利好的大好環境下,統一部署作戰計劃,為了最終達到“全國一網”而共同努力。這個設想無疑是美好的,但實施起來難度非常大,希望“全國一網”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