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從電視熒屏回歸電影銀幕 中國紀錄片還有三道坎

2015年04月22日07:18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紀錄片還有三道坎

  從熒屏回歸銀幕

  在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各種大數據被一一公布,數據顯示去年我國有龍標放映的電影614部,但紀錄片僅25部,票房約2000萬元左右。而美國在去年上映的電影紀錄片則有159部。如何才能讓紀錄片更好地回歸銀幕?日前,“紀錄電影產業論壇”在北影節·電影市場召開,論壇上匯集了中國紀錄片業界的決策者、研究者、發行方、從業者,共同把脈紀錄電影市場走向,讓紀錄片順利渡過三道坎。

  壹 重表達

  還是重故事

  究竟是什麼才能吸引觀眾為紀錄片買單?正在創作紀錄片電影《梁祝》的導演王一岩認為,紀錄片的關鍵就在於真實,“因為真實的力量一定是觀眾最想看的東西。我認為電影就是電影,不應該劃分紀錄電影還是劇情電影,甚至是動畫片,我覺得大銀幕上的形象表達都是創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表述。我們更看重真實的東西,過度的故事渲染未必是我們所追求的。作為紀錄片的表現手法,我更加追求的是不露痕跡地讓觀眾感受到我們作為導演看到的世界,最終的判斷交給觀眾,這樣我們才能做到讓更多的觀眾去看你的片子。”

  但重表達的觀點似乎不能讓張雅欣認同,張雅欣是本屆電影節紀錄單元評獎委員會終審專家,她認為,“中國的紀錄片電影好像是被誤導了,我們總是希望給大家一個什麼樣的道理,一種概念,而忽略了它的本體其實是故事性。觀眾之所以不是特別喜歡我們的電影,其實就是我們的故事講得不夠好。如果我們能把一個故事講得深入人心,然后再把道理蘊藏在其中的話,那麼我們和國外紀錄片人的距離或許就能更近一些。”

  貳 單打獨斗

  還是重營銷

  如今的紀錄片拿到院線去放映常常會吃閉門羹,不少紀錄片導演表示,院線隻要看到“紀(審)”就不願意上映,“將我們看作是票房毒藥,這件事也讓我們很痛苦。”王一岩苦笑著表示。

  2004年起就開始制作紀錄片的導演陳真,如今已完成了十幾部作品,但他現在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片子大多數人沒有看過。“我們需要把紀錄片放進電影院裡,應該說現在的條件已經成熟了。原來銀幕少,我們沒有機會,現在銀幕多了,機會來了,但機會卻輪不到我們,這一點我們也很傷心。”

  紀錄片電影真的就是票房毒藥麼?也不盡然。去年韓國上映的紀錄片《親愛的,別過那條河》累積觀影人數超300萬,票房超2.3億元人民幣,而該片的投資卻不足100萬元人民幣。在國內,紀錄片電影《飛魚秀》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盡管它的票房隻達到了收支平衡,但它創造了超百分之百的上座率(多售出兩張票,觀眾坐在折疊椅上觀看影片)和單張91元的最高紀錄片電影票價。“紀錄片電影處在好時代,但是我們卻沒有准備好。現在的紀錄片還是單打獨斗,弄來一個片子,自己和院線經理商量能不能上,上幾場,沒有一個營銷團隊來幫助。”陳真說。

  《飛魚秀》的發行人徐廣宇則認為,一個初始的產業應該更抱團。“我們往往重視前端而不重視后端,如果沒有好的市場手段就沒有好的市場結果。”徐廣宇還建議,可以把還沒放映的紀錄片放到百度上做評估,“互聯網可以用結果數據的方式呈現一個現象,告訴你做這個事到底靠不靠譜。”在做《飛魚秀》之前,他就是通過數據發現這部紀錄片是有市場的。

  三 做“大”

  還是做“小”

  如徐廣宇所說,紀錄片能否搭上互聯網快車呢?騰訊紀錄片主編黃平茂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手機和互聯網已經成為現代人身上的一個器官,很多成熟的電影上院線前都會利用網絡做宣傳。

  黃平茂認為,中國紀錄片現在有一個趨勢,一個變大、一個變小,“大的是紀錄片進院線,小的是網絡上播出的紀錄片時長越來越短。電視也是如此,過去是30分鐘,現在的紀錄片欄目大約18分鐘。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內容的貨幣化變現能力的問題。很多成熟的電影,在它上院線前收支就可以打平。不論我們今后是進院線還是走網絡付費,在收入上都是一種很大的嘗試。”黃平茂稱,而今觀眾的注意力是非常稀缺的,每個人都在搶觀眾的時間、時段。電影比較成熟的做法是拿出收入的四成用作宣發,而網絡恰恰是宣發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綜合來看,從產業的收入規模到趨勢,網絡能帶給紀錄片的東西還有很多。(記者 荀覓)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