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打開電影節的消費密碼 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2015年04月23日07:43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打開電影節的消費密碼

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日前正式開幕,不管是場內的電影展映環節還是場外的各種文藝活動,都已將人們對一場國際電影盛會的熱情充分點燃。展商們在此尋求投資合作契機,影迷們為能欣賞到鐘愛的影片歡呼不已。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越來越多的國內電影節駛入與國際接軌的快車道。電影節,僅僅是一場光影交錯中的視聽盛宴嗎?它將如何吹皺文化消費的一池春水?國內電影節又該如何縮短與國際知名電影節間的差距?

光影盛宴也是一場消費盛宴

作為最受影迷關注的“北京展映”環節,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為影迷呈現了300多部國內外佳作。熱門影片《鳥人》《消失的愛人》《爆裂鼓手》及影片《教父》系列、“奧黛麗·赫本”系列、“漫威”系列、呂克·貝鬆等名家著作均在展映之列。“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展映電影排片表一經公布便引發關注,眾多影片更是一票難求。據悉,本屆電影節展映片開票僅2小時銷售額便已超過200萬元。

“8號晚上官方公布這次北京電影節的全部展映排片后,我馬上在本子上列出要看的電影和場次。9號一大早就起床守在電腦前等著開票,一共買到了十幾場場次的票。但因為今年是一次開賣全部展映電影的票,有幾場還沒搶到票,隻能到時去影院碰碰運氣了。”12日下午,在北京朝陽大悅城金逸國際影城,前來觀看北京電影節展映影片《法官老爹》的一位大學生告訴記者。

近年來,我國電影院線不斷增加,電影市場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2014年,我國電影總票房達到296.39億元,同比增長36.15%。如此高的增長速度,自然離不開消費者對電影產品的追逐,電影消費的需求直線上升,並且這種需求並不局限於國產電影。“對消費者來說,國際電影節是一個很好滿足他們消費需求的契機。電影節上展映的很多經典國外影片,也使他們增進了對世界電影文化的了解,這對培育電影消費市場有很大的好處。”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表示。

“電影節為大眾提供了豐富、優質的電影資源,不僅滿足了觀眾的觀影欲望,讓更多人了解、熟悉、喜愛電影,還可以促進電影產業的交易合作和業態培養。”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認為,“從文化市場的角度來看,在院線終端消費的一級市場和產權、股權交易的二級市場之外,電影節慶活動作為三級市場的作用不可小覷。以北京國際電影節為例,它不僅在短時間內促進了電影消費的迅速增長和電影產業的直接交易,長期也將推動中國電影業的交流、融合和升級。”

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市場活動實現簽約項目36個,簽約總額138.45億元,比上屆增長32%。簽約項目涵蓋電影產業鏈各個環節。電影節“北京創投”活動共吸引了455個項目報名,同比增長超過100%。電影節期間共舉辦各類活動38場,吸引超過12000名中外展商和業界人士參與。北京電影節已經成為中外電影公司進行推介發布的首選平台。

在魏鵬舉看來,電影節對文化消費的拉動作用不局限於電影業態本身,“電影節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交流吸引到大量的參與人群,間接地拉動圖書、音樂、話劇等相關領域的文化消費,電影節上舉辦的一些藝術講座和論壇也會激活相應的文化消費需求”。

有著悠久歷史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算是國內電影節的“前輩”,對於戛納和威尼斯而言,一年一度的電影盛宴不僅帶動了當地廣告、旅游等相關消費的增長,更成為城市的一張標志性文化名片。

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

中國的四達時代集團是目前非洲第二大數字電視運營商,在非洲14個國家開展數字電視運營,擁有500萬用戶。在非洲,四達時代將中國影視劇翻譯成當地人聽得懂的語言,讓更多非洲人通過影視劇了解當今的中國,傳播了中國文化。在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市場環節,四達時代將向觀眾展示其數字電視運營、節目譯制及節目制作等內容,推動節目版權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電影節帶來一抹濃郁的“非洲色彩”。

要想讓電影節成為一個享譽世界的文化品牌,自然離不開電影市場的國際交流與貿易合作。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共吸引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275家展商,同比增長11%。其中,國際展商超過一半,澳大利亞、新西蘭、馬來西亞首次以國家聯合展位的形式亮相。展映環節引進的國外佳作也受到許多觀眾的熱捧。

電影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離不開“引進來”。“出於保護國內電影業和電影市場等原因,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國外電影總體來說是限制的。”魏鵬舉表示,我國舉辦大型國際電影節可以讓國內觀眾接觸到更多優秀的國外電影、進一步激勵電影消費、滿足觀影需求,電影行業的從業者還可以與國際一流的導演、演員、電影投資人和制作方進行直接接觸和交流。一場國際性的電影盛會,對我國電影產業的消費和國際化貿易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有“引進來”也要有“走出去”。近年來,我國電影產業在“引進來”上已經取得一些成果,許多世界級的導演樂意執導國產電影﹔更多國際電影從業者願意帶著優秀的影視作品來到中國,但我國的電影產業在“走出去”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介紹說,目前我國的電影市場外向型需求不足,基本屬於完全內需型市場。“客觀上看,國內許多電影節上達成的眾多貿易合作,對中國電影從單純的內需向外需擴展、實現內需與外需結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電影的國際化傳播和發展對文化傳播交流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電影產業的發展,應該與當今國家的戰略相配套。”張曉明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為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要想打好這張文化牌,需要進行全國性的規劃和布局,各地的電影節要找到自己的競爭優勢,避免同質化競爭,“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可以擔負起國際電影產業發展戰略和文化傳播探討的職能,西安、泉州等其他城市可以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立足於當地文化,開展更具有區域性特點的國際化傳播。”

如何縮小與成熟電影節的差距

作為影視產業創新型國際交流與合作平台,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北京)影視貿易中心通過整合北京電影節電影市場資源,依托展示推介平台、創投孵化平台和貿易服務平台,打造影視全產業鏈的生態系統,從今年起,開啟了永不落幕的電影市場。

在尹鴻看來,辦好一個國際化電影節必須具備兩個要素:權威性和參與度,“一個成功的電影節應該具備與已有國際電影節的差異和識別度,建立自身的權威性”。

“與國外較為成熟的電影節品牌相比,我國的電影節還處於品牌建設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權威性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要打造成響亮的國際電影節品牌,還需要一定時間和過程的努力。”尹鴻認為,電影節權威性的建立依賴於文化引進的開放度和多元化,國內的電影節既要提升其在國際影壇的影響力,也要吸引更多國內外影迷的積極參與。“當前北京和上海的國際電影節規模都很大,國際化程度也在提高,但還需要更好的開放度和包容性。”

“隻有提高電影節的開放性,才會有更高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魏鵬舉建議,國內的電影節要吸納更多國家電影產業的主體參與,不僅歡迎美國、英國這些傳統電影強國加入,還應敞開懷抱吸納一些亞非拉國家的電影文化。

就電影節的運作來看,平衡政府扶持和行業自身力量成為長效發展需要探討的問題。“電影節在起步階段的確需要依靠政府扶持,但從長遠來看,電影節的運作要更加社會化、市場化,這樣才能更高效持久地發揮作用。”魏鵬舉介紹說,國際上絕大多數知名電影節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北京國際電影節目前也在探索公司化運作模式,努力打造成行業性的產業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市場化機制會使電影節更有活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實現各方資源的匯聚和最優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片的官方購票方式除了影院購票也加入了網絡購票環節。魏鵬舉認為,“互聯網+”為傳統的電影消費注入了新的基因。互聯網傳播讓以往國際化的文化消費變成“舉手之勞”,這對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化、充分激活文化消費需求有重要意義。“不僅是通過網絡售票、宣傳和觀看,節慶性文化活動朝著O2O的模式發展正成為普遍趨勢。線下活動是短暫的、限制時間和空間的,而線上交流和產業對接卻是永不落幕的。”他建議,電影的制作、融資和宣傳都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工具,突破地域性,實現開放性,成為所有影迷的嘉年華。(本報記者 陳晨 本報通訊員 劉偉)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