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朋友圈的"真朋友"與"僵尸友" 刪除還是留在通訊錄

2015年04月24日07:55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朋友圈的“真朋友”與“僵尸友”

  這幾天,微信朋友圈讓網友“五月”很郁悶。她突然有事情要聯系一個朋友,卻怎麼都找不到聯系方式。想起他們曾經都加入了一個微信群,於是她不停地翻聊天記錄,卻怎麼也找不到。細細想來,這個群沒有人說話已經很久了。

  除了“僵尸友”,“五月”還有十幾個微信群也都演變成了“僵尸群”。確實有相關數據顯示,“僵尸應用”和“僵尸公眾號”佔比也逐步攀升,到今年1月,這一比例已經達到83%。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僵尸”無處不在。

  “僵尸友”泛濫

  信息冗余成雞肋

  郁悶過后,網友“五月”決定徹底清理自己的微信通訊錄,這一清理,居然把自己嚇了一跳,179個好友裡,竟然有82個“僵尸友”,這些人,或許是因為有事情咨詢加了微信,聯系之后就再也沒說過話﹔或許是工作上的合作伙伴,合作一時過后再也沒了聯系﹔或許只是偶爾在聚會上碰到,客氣地加了微信,然后一次也沒聯系過……甚至有一些好友因為沒有修改備注姓名,她已然記不清是誰了。

  “五月”感嘆:“慢慢的,‘好友’成為了‘陌生人’,‘陌生人’成了‘僵尸友’。真心不想把自己暴露在一群不熟悉的‘偽朋友’面前”。

  其實,“五月”的遭遇並不是個例。筆者隨意調查了周遭的朋友們,微信朋友圈裡不說話不互動、基本沒有聯系的“僵尸友”基本佔到通訊錄的一半。“其實在朋友圈裡給你評論的、點贊的,反反復復也就是那麼幾個人。朋友圈裡,真朋友不多,陌生人還是大量存在的。”網友“消失的宇宙”如是說。

  中國傳媒大學博士常寧注意到了微信上的這種好友關系,她對身邊的朋友、學生進行了深度訪談,發現大家的微信上都有很多好友處於沉默狀態,極少互動,她把這種社交形態,稱為沉默的“僵尸關系”。

  她認為:微信上一種圈子由親朋好友組成,這種關系是強關系,即便沒有微信,也依然可以靠其他方式維系﹔另外一種是為了滿足工作、職業社交需求、營銷目的等而建立起來的弱關系,這種關系的活躍性在大部分時間是不激活的,靜悄悄地躺在那裡。看似你有眾多“好友”或“關系”,但很多時候都形同虛設,互動性較差。這種以利益需求為基礎的“臨時社交關系”,最易成為“僵尸關系”。當我們微信上的“僵尸關系”越來越多,由此產生的信息冗余“雞肋”越來越嚴重的時候,我們的承受力便要報警了。

  大戰“僵尸”

  是存是去讓人愁

  “僵尸關系”一經提出,就刷爆了朋友圈,網友們也是議論紛紛,是存是去兩大陣營迅速“開戰”,積極維護派、從容放養派和果斷刪除派三大派別開始了“唇槍舌戰”。

  積極維護派:“僵尸友”是充實的后備好友團

  維護派的網友認為,“僵尸友”是充實的后備好友。網友“木朵朵”喜歡旅游,也愛交朋友。微信裡有好多旅行時認識的朋友。“旅行時大家志同道合走在了一起,回去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或許不再聯系,但是了解另外一種生活有什麼不好?”她表示,每到逢年過節,就會有許久不聯系的朋友發來一個問候,“這樣淡淡的關系也挺好,以后沒准旅行時又可以約在一起呢,有這樣的經歷總比不認識的驢友更踏實吧。”

  還有一些在默默關注別人的人,隻看別人的分享,自己從來不發朋友圈。這樣的“僵尸友”你舍得刪嗎:雖然從未有言語,但背后滿滿都是關懷!

  也有的網友為“僵尸友”正名:別人是你的“僵尸友”,你又何嘗不是Ta的“僵尸友”呢?Ta不作為,你不是也什麼都沒做嗎?所以,大可不必埋怨這些“僵尸友”,先從自己做起,找到共鳴,把“僵尸關系”激活。心理咨詢師劉懿儀就表示:對方沉默,不代表對方不在乎這份友誼,可以用積極方式吸引對方與你互動。不要隨意將“僵尸友”刪除,因為這樣等同於將對方從你的人際模式刪除掉,對方對你的期許和在乎也不復存在。

  從容放養派:“僵尸友”這都不叫事兒

  這部分網友心比較大。網友“楊大巍子”就表示:“其實無所謂,生活裡親人依舊,朋友依舊,微信和微博都是手指頭精力旺盛的多動症而已。”網友“dj夏同學”則為那些生意圈的朋友們考慮:對於“僵尸關系”不點贊,不評論,但也不至於到刪除的地步!分分鐘上千萬的生意,犯不著刪除,“僵尸關系”就讓它像僵尸一樣存在唄。

  果斷刪除派:第一時間把“僵尸”逐出門戶

  刪除派的網友任性而果斷,朋友圈裡不需要這樣的“僵尸”,與其每天把自己暴露給“陌生人”看,與其每天關注著別人和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狀態,不如索性將這些“好友”清除,還自己清淨,還能給手機騰出空間。

  網友“beryl”是一個媒體人,工作中要接觸各形各色的人,這些人或者是採訪對象,或者是活動方。“加微信后,工作起來發通知、傳文件、傳照片都很方便。但是合作之后,就基本沒有聯系了。這些好友就成了俗稱的‘僵尸友’了。說實話,看不熟悉人的朋友圈很沒有意思,媒體圈的人還好,可能會有一些業務上的交流,但是和其他行業的人共鳴就少了。還有很多人總會發一些心靈雞湯、偽科學文章,真是很煩。索性就隔一段時間清理一次。”而對那些確實礙於面子沒法刪除的好友,“beryl”就會把他們的朋友圈屏蔽。

  火眼金睛

  找出“真朋友”也得拼

  怎麼分辨朋友圈的真朋友和“僵尸友”呢?網友們也是蠻拼的。

  近日,一則名為《11個細節 看清朋友圈你有幾個真朋友》的帖子,在微信和微博中被爭相轉發,這11個細節是網友們為了找到朋友圈的“真朋友”自發編撰的。概括來說,“真朋友”會及時贊美或評論你的分享,“僵尸友”對此從不回應﹔真朋友會第一時間給你安慰,“僵尸友”會把你列入了黑名單﹔真朋友會關注你的動向,“僵尸友”不和你交流一句話。

  對這些“獨門秘笈”,有網友表示很受用,“一眼見分明。”不過,也有網友表示,這樣的說法太泛泛,有的朋友就是默默關注著你,不會發表一些評論,難道就不是真朋友了?對此,有專家指出,通過這11個細節,可以推測出對方的心理活動,但不能判定誰是“真朋友”,不具備權威性。

  其實,“真朋友”也好,“僵尸友”也罷,都是移動互聯時代網絡社交關系的縮影,正如微信6.1版本的開場動畫介紹的那樣:“點贊太容易,當面夸太難”,微信加好友容易,成為真心好友也難。我們大可憑著自己的真性情在網上找朋友,相信人以群分,真心能換來真心﹔也可以試著放下手機,和身邊的親朋好友常常見面,溝通感情,回歸現實朋友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