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輿情”這個詞越來越被人們所熟悉。在信息爆炸時代,每當出現一件大事,人們一邊發表自己的觀點,一邊期待網絡輿情深度分析的登台。
但很多人依然不了解:輿情分析到底是做什麼的?輿情分析只是機械記錄網友的話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認為,輿情分析對社會大眾的一大作用,就是澄清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網絡輿論場,為公眾梳理局面,探尋真相。
比如2014年8月,湖南省湘潭縣婦幼保健院發生一起產婦死亡事件,引爆全國網絡輿論場關注。在醫患矛盾突出的大背景下,事件立刻引發了對醫護人員及醫療體制的質疑和批評。
一時間,可說是“眼淚與口水齊飛,謊言共真相一色”。輿情分析,卻要從昏暗中為舉棋不定的公眾“”出一條路來。
中青輿情監測室在第一時間發出《湘潭產婦之死“羅生門”》,指出產婦家屬、醫院、媒體雖是受害者,也是事件擴大的關鍵責任方。
網絡輿情分析隻能不溫不火地當“事后諸葛亮”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輿情分析的第二大作用,是匯聚網絡上有理有據的聲音,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比如2014年10月,雲南昆明晉寧縣施工方和村民發生群體性沖突,致8死18傷,全國嘩然。在官方回應之后,負面聲浪依舊高漲。中青輿情監測室就發表輿情觀察文章《雲南晉寧沖突致8死,民意五問尚待回答》,總結提出:“網絡輿論提出的五個重點疑問,尚未在官方通報裡得到回應。”
網絡輿情分析總是指責一方嗎?答案還是否定的。
輿情分析的第三大作用,是論明改革方向,凝聚社會共識。
龍生九子,尚且不同,匯聚天南海北6億多人的中國網絡輿論場,又怎能鐵板一塊?在各種聲音頻頻掐架的情況下,輿情分析則擔當旁觀者、記錄者、評判者的“三重角色”。這意味著,輿情監測分析不能隻站在一方立場說話。
也請不要就此以為輿情分析是“網絡和事佬”。無論多大范圍內,人們一定得取得最低限度的共識“公約數”。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共識,改革就無法前行,社會就無法向好。比如新疆烏魯木齊火車站爆炸案后,中青輿情監測室大面積抽樣統計顯示,支持中央“鐵腕反恐”的網民超九成,空前一致。
在這個改革的風雲時代,網絡輿情分析,還往往是改革落地前的“探照燈”。
比如早在養老金雙軌制改革落地的9個月前,中青輿情監測室就發布兩會前夕十大民意熱點榜單,指出“社會保障”問題僅次於環境治理、反腐,居網民關注度第三位。當時監測統計顯示,逾七成網民支持養老金雙軌制改革。
輿情監測,不應是“網絡刪帖”的代名詞,而應成為“改革深水區”時期中國的社會情緒測量儀。它將一路見証改革的崎嶇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