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4日電(何蒨)受中國記協、全國三教辦第67期“記者大講堂”邀請,長江日報集團高級記者余熙近日在北京記協禮堂就自己多年來在公共外交領域的實踐進行了演講。
余熙身兼記者、畫家、攝影家、作家等多個身份,在過去25年的豐富工作與經歷中,進行了500余場海外講座,訪問了40多位國家元首,邂逅了眾多國際友人。他隨時隨地為外國人講述中國故事,用事實打破西方人對中國的成見,常常被譽為當代中國的馬可·波羅。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余熙在公共外交領域擁有豐碩成果,但為人十分謙虛和藹。從他的講座中,我們處處感到他在對外交流時的用心與真誠。如他自己所言,誠意與無功利心是他在外出訪時的心態,而主動出擊則為他帶來更多講述中國故事的機遇。
1991年,余熙首次出訪瑞士舉辦個人畫展,他發現當地人對中國的理解還停留在“是否裹小腳”、“父親是否蓄辮子”等匪夷所思的問題上。余熙當機立斷,請中國駐瑞士使館為他安排一場關於中國的講座。這場講座得到瑞士工商界協會“扶輪社”的支持,余熙用生動的故事打破了當地人對當代中國的陳舊迷思。
2014年,英國紀錄片《中國如何愚弄世界》再次掀起西方關於中國崩潰論的討論。由於該紀錄片以武漢為主題,十分了解這座城市的余熙再次主動聯系中國駐美大使館。從匹茲堡到芝加哥,再到紐約,余熙用三場演講澄清紀錄片中提到的問題,紀錄片導演也受邀參加,更有西方媒體在演講后誠邀余熙參觀總部,願意聆聽更多來自中國的聲音。
余熙強調通過影響有影響力的人,將中國故事傳遞到海外,讓中國聲音被更多人聽到。1996年,余熙參加美國外交學院舉辦的講座,在座的都是未來參與中美關系職業領域的年輕人。余熙抓住機會,將演講話題集中到中國的政治、社會、國情、知識產權、改革、反腐敗等領域,用事實喚起在座聽眾的思考,促使他們跳出思維成見,理解當代中國的現實。
余熙多次在海外舉辦藝術展覽,深諳文化藝術對改善中國形象的重要作用。多年在外的演講經驗,也讓余熙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有大量故事,有些故事由於年代久遠、文化差異和價值觀沖突,並不適合對西方傳播。因此,余熙十分注意對中國故事的選取,它們主要來自當代中國社會、家庭、倫理、道德、文化。余熙編輯制作的一套《從中國當代油畫看中國女性和青年形象》主題PPT受到西方聽眾的普遍歡迎。
不久前,余熙曾在人民網讀到一篇中國記者採訪保加利亞文化部部長拉希多夫的新聞。文中提到:“在訪問保加利亞的重要客人中,有一位中國記者、作家、畫家、攝影家,曾作為報國舍家的座上賓,訪問保加利亞記者協會和作家協會,他要寫一本關於保加利亞的書。”余熙看完心頭一熱,認為人在做天在看,每個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留下痕跡。更有一位法國議員,一直在自己的辦公室裡挂著余熙為他即興創作的一小幅風景水彩。這些細節,無不讓人感受到余熙在對外交流時的用心與誠意。
最后,余熙也強調,每個人無需學富五車,都能講好中國故事,重要的是有一份熱情,並且享受這種傳播的過程。在談到西方人的文化“優越感”時,余熙有著更平和的心態。他認為,人們對自身文化的熱愛及自然流露,就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軟實力”。用一份更廣闊的好奇心去看待中國的文化、歷史與當代社會,我們也可以講述令人信服的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