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組織傳播視角下的現代回族經堂教育

楊燕玲

2015年05月05日15:3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信息全球化和傳媒科技的進步,人與信息間的關系也更加緊密。但是,各種信息通過大眾傳媒襲來時,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保存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就伊斯蘭傳統文化而言,這種精神信仰正在民族社區內部慢慢弱化,為了挽救這種危機,在民族社區內部催生出了許多由民間自發組織的回族經堂教育,希冀通過這種傳播形式,使更多的人重新建立或增強自己的伊斯蘭信仰。本文通過田野調查,對青海省西寧市某現代民間回族經堂進行研究,試圖通過傳播學理論了解它們如何通過這種經堂教育傳播宗教信仰文化及它所發揮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伊斯蘭教信仰﹔民間經堂﹔組織傳播﹔社會功能

在中國知網上檢索“經堂教育”、“伊斯蘭教”的文章類別,多為民族學、宗教學,表明學界目前通過傳播學來研究現代回族經堂教育幾乎是沒有的。關於經堂教育的研究,通過文獻檢索得知,多以研究傳統經堂教育的發展現狀和變遷為主,如蘭州大學丁士仁的《中國經堂教育溯源》,蘭州大學馬海龍的《改革開放以來回族傳統經堂教育的變遷》。以組織傳播理論,研究高校的傳播活動或企業的傳播活動的論文是常見的,如安徽大學周慧《組織傳播視域下的高校新聞傳播活動研究》。針對少數民族經堂教育的案例來做研究,我個人認為是可行的,因為目前興起的民間現代回族經堂也屬於一個組織系統,通過自己的傳播方式營造良好的信仰環境,不斷提升地區穆斯林的信仰意識。

本研究通過訪談法、田野調查的形式對青海省西寧市東關回族社區進行分析,採用組織傳播學理論來解讀傳播內容,深度了解現代民間經堂教育傳播模式,分析其傳播中的社會功能、傳播效果。期望此研究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地區的信仰教育問題,也為整個民族地區的文化教育提供例証。

一、傳統經堂教育的發展傳播

傳統的經堂教育指的是在清真寺中傳播的一種宗教教育形式,隻在清真寺這一特定場所進行,因為清真寺是穆斯林得以聚合在一起的地方,以清真寺為標志,逐漸形成了穆斯林的家園文化。經堂中的教師多以寺中的阿訇為主,或者由清真寺聘請相關的老師來講經。伊斯蘭教傳統經堂教育興起於明末清初時期,由陝西渭城人胡登洲一手創辦[1]。他興辦經學,以培養伊斯蘭教宗教人才為宗旨,當時的經堂教育即是傳承伊斯蘭教信仰的一種具體的方式,也是保護伊斯蘭教在中國不斷發展的歷史產物。自胡登洲之后,各地穆斯林不斷興辦經堂教育,從而還延伸出了很多的回族經堂教育學派,有山東學派、陝西學派、雲南學派、河州學派等,推動了回族經堂教育的發展,也對信仰傳承起到了積極地作用。

從歷史來看,經堂教育的產生實際上是由於當時明朝閉關鎖國導致的,這使得中亞的伊斯蘭傳教者無法進入中國腹地,導致教職人員匱乏。而當時回族群體人數不斷增加,其社會地位逐漸下降,如何在漢文化環境中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成為當時穆斯林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美國人類學家克利福指出,“散居者意識是由受歧視與受排擠的經歷而構成的”,而這種經歷還包括共同的漂泊、苦難、調適和抵抗。這種相同的歷史、文化與相同的背景和遭遇就成為回族人推動經堂教育的重要因素。明朝末年,經堂教育首先在陝西倡導推行,后來由河南、山東逐漸推廣到全國,以后尤以甘、青、寧地區最為盛行[2]。也就是說,傳統回族經堂教育產生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因宗教知識貧乏而導致信仰危機才不斷產生發展傳播的。就現代不斷發展起來的民間回族經堂來看,這種經堂教育的興起主要是為了避免受到紛繁復雜的現代信息的侵擾,導致信仰弱化、傳播正確信仰價值觀及為一些迫切想要回歸信仰的穆斯林提供一個重新學習和開始的場所。

二、現代民間回族經堂教育

青海省西寧市東關回族社區以東關清真大寺圍寺逐漸形成,這裡基本居住著西寧市世代回族群體,從地緣上講這裡也是伊斯蘭教傳統文化最富集的地區。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目前青海省西寧市回族人口約359138人,佔全市人口的16.26%[3]。

不同於清真寺中的經堂教育,現在更多的民間穆斯林開始創建學習班來傳播宗教知識。現代民間回族經堂較傳統經堂而言,不再是專門培養宗教人員,他們來到這裡除了學習宗教知識,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心靈的安寧。這類經堂教育從招收的學員層次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工作狀況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從傳播模式上來看,更加趨於現代教學模式。雖然民間回族經堂教育較之規模與專門的阿拉伯語學員來說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它特有的這種自發性對於更多的穆斯林群體來說,有利於信仰知識的傳播。

1.現代民間經堂教育的傳播內容

通過對研究場域的觀察得知,民間經堂學習是分階段進行,以掌握的宗教信仰知識的好壞逐級考試升學,傳播內容看似都不相同其實都包括宗教常識、聖訓、信仰。所有班級大致分為初級字母班、古蘭經學習班、詞法、語法班。第一階段主要學習阿拉伯語字母、聖訓、信仰常識﹔第二階段是古蘭經分章節的誦讀練習﹔第三階段正式開始系統的學習阿拉伯語,包括詞法、語法,單詞的背誦,深入學習信仰知識、聖訓集等。若按學時來算,系統完成全部課程並獲得畢業資格需3年左右,相當於在一個非正式的教育系統中完成了初中學業過程。

2.現代民間經堂教育的學員層次

從年齡看,目前已知的民間經堂中學員年齡跨度非常大,兒童、青年、中年、老年都在同一個班級進行學習。從學歷來看,經堂中學員的學歷程度幾乎都呈現低學歷趨勢,年長者多是小學文化水平,中、青年多以初高中學歷居多。整體學歷層次偏低,年齡偏小的學員,如兒童、青少年,基本是因輟學來到經堂接受宗教信仰教育的孩子。還有就是偶爾會在寒暑假期間,有在讀大學生來經堂進行宗教信仰的學習。

3.現代民間經堂教育的師資力量

在西寧市部分初具規模的民間經堂教育中,基本師資來自不同行業的志願者,學歷層次普遍為本科,這部分群體遵循伊斯蘭教“敬主、愛人”的核心思想,志願加入傳播伊斯蘭教信仰的行列,為目前民間經堂教育的現代化教學模式提供了有力的基礎。

三、現代民間經堂教育的特點

1.單步式傳播

通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觀察、學習,筆者認為整個學習過程基本處於單步式的組織傳播模式,以經堂教育作為重要傳播場所,對於缺乏伊斯蘭教知識及迫切需要獲得精神信仰的人群以單純性的灌輸知識為主。這種一對一的傳播能夠迅速將信息傳播給學員,因為學員在這個過程中基本上是處於准備接收老師所要傳遞的訊息的。在學習過程中較少存在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

2.傳播具有象征性

在組織中,我們都利用自己或其他人所傳播的信息來判斷形勢。因為我們對一致性的信號非常敏感,特別是對來自與我們密切相關的人所發出的信號[4]。作為經堂中的老師,他們會通過一切的言談舉止傳遞信息,從而表明什麼是需要注意的東西,這種方式能使學員以特定方式看問題,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某些問題。例如從教師的穿著來看,女性教師都會帶頭巾,不露頭發,穿長袖長褲的衣服,避免裸露。這些細節就是一種象征性行為,通過老師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學員逐漸注意自己的著裝。

3.促進縱向傳播中的下行傳播

對於經堂教育所要傳播的信仰知識,都是自上而下通過教師傳遞給學員。主要的傳播內容包括學習內容和所要完成的作業的說明,經堂教育的理念、目標以及社會作用。這種通過教師不斷進行下行傳播的方式能夠促進學員不斷了解伊斯蘭信仰,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是一種以教育、灌輸、說服為主要手段的傳播活動。

四、現代民間經堂教育的傳播效果

民間經堂教育對於傳播宗教信仰文化是有一定作用的,通過現代化的系統學習,不論從行為上還是思想上都得到了一定的認知。雖然這種單向傳播較為單一、枯燥,但對內心深處是一種洗禮和淨化的過程。

從認知層面看,單向的傳播對於學歷層次較低的學員能夠不斷加深記憶理解,通過重復講解,在精神和情感上對個人的信仰有了一定的認識和堅守﹔從學員的心理層面來看,通過教師的語言、行為影響,使學員轉變學習態度,從精神上勸導個體樹立正確的信仰價值觀﹔從行為來看,通過經堂學習后,從著裝、生活習慣都有所不同,很多學員從最開始在信仰上的迷茫到最后逐漸認可自己、堅信自己內心的信仰,從而開始與以往不同的新生活。

五、現代民間經堂教育的社會功能

民間經堂教育主要發揮著文化傳承功能。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傳承,作為宗教信仰的傳承更需繼承和發揚,伊斯蘭教不僅僅是宗教,更是眾多穆斯林信眾的精神力量。而經堂是傳授信仰知識的場所,也是通過學習宗教常識不斷完善自我、傳承文化的過程。宗教信仰知識的學習和回族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學習教律,規范自身行為變得更為重要。從點滴間積累、約束,將這種宗教信仰文化得以傳遞下去。

六、總 結

現代民間經堂教育的興起不單是為了完成它傳播宗教信仰的社會使命,更是想得到心靈歸屬的個體的反思之所。但是,回族社區中的這類民間經堂還存在諸多問題,師資的儲備、教學環境的改善、教學模式與現代教育的適應等都需要政府及其他社會力量幫助。

民間經堂教育作為伊斯蘭文化傳播的途徑之一,是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進行改革創新,有效傳播伊斯蘭教信仰精神,推動文化傳承,將是今后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丁世仁.中國經堂教育溯源[J].回族研究,2012(2).

[2] 李曉英.從經堂教育看回族社會關系網絡的建構[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8(3).

[3] 西寧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4] 胡河寧.組織傳播[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5] 馬明良.伊斯蘭文化新論[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

[6] (美)理查德·斯格特著.黃洋,李霞,申薇,席侃譯.組織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7] 胡河寧.組織傳播學-結構與關系的象征性互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