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淺析李玉歷史劇的政治思想

孫學虎

2015年05月06日13:4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李玉一生中創作了很多歷史劇,每個劇目都反映出他創作的主題思想,對明代的相思,對清廷的不滿,希望通過英雄表達自己的願望﹔對明亡的反思,通過歷史劇中的忠奸斗爭戲,深刻明確國本正統對國家的作用,忠臣與奸臣會對國家的興亡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由於李玉自身也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維護封建帝國的利益,反對農民起義,仇視農民運動,因此出現抨擊農民起義的個別劇本。李玉歷史劇中整體反映對國本正統思想的宣揚,對忠臣義士的頌揚,對奸惡之臣的鄙薄以及對農民起義的批判。

關鍵詞:李玉﹔歷史劇﹔主題思想

歷史劇研究在戲劇理論和戲劇史研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而歷史劇是借用歷史中的人物或事件頌揚忠勇剛烈、仁義忠孝的精神,鏟除邪惡、抨擊社會的決心,達到“厚人倫、美風化[1]”的作用。歷史與戲劇兩者的巧妙結合,使歷史劇的作用和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它鐫刻著時代的風雲變遷、記錄著民眾的喜怒哀樂、抒發著作家的情感體驗。[2]”歷史與現實是相對的,並不等同於史學意義上的“歷史”,其義同“過去”。郭沫若曾說“凡是把過去的事跡作為題材的戲劇,我們稱之為歷史劇。這過去的時限是很難定的,一轉眼間一切都成了過去,這樣嚴格說來,差不多根本就沒有‘現在’這樣東西……即是不屬於真正的史實,如古代的神話,或民間傳說之類,把它們拿來做題材,似乎都可以稱為歷史劇。

假使這樣廣泛地來規定,凡是舊時代的戲劇,無論中國的或外國的,可以說都是歷史劇。[3]”郭沫若對歷史劇中的歷史理解就是相對現在的過去。“現在”稍遜即逝,變成過去,成為歷史。而歷史一詞的含義在《大英百科全書》釋義為:“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4]”歷史具有雙層含義,既可以是現在的過去,又可以是史書上記載的。

明朝末年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迫害異己。統治者不斷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加上連年的災荒,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滿清貴族入關后,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加劇,構成階級關系的復雜化。清初的進步作家民族意識強烈,對現實的認識也相當深刻[5]。李玉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創作了現存名目達四十二種作品,還作曲譜《南詞廣正譜》。他的劇作盛演不衰,“言詞滿天下”,家喻戶曉。而大部分傳奇是歷史劇,根據歷史劇的界定,可知李玉創作的歷史劇有《清忠譜》《千鐘祿》《萬裡圓》《麒麟閣》《七國傳》《兩須眉》《武當山》《牛頭山》《連城璧》《風雲會》《埋輪亭》《一品爵》《雙龍佩》《昊天塔》等。每個劇目都反映出他創作的主題思想,對明代的相思,對清廷的不滿,希望通過英雄表達自己的願望﹔對明亡的反思,通過歷史劇中的忠奸斗爭戲,深刻明確國本正統對國家的作用,忠臣與奸臣會對國家的興亡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由於李玉自身也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維護封建帝國的利益,反對農民起義,仇視農民運動,因此出現抨擊農民起義的個別劇本。李玉歷史劇中整體反映對國本正統思想的宣揚和對奸惡之臣的鄙薄。

一、對國本正統的闡揚

國本,就是立國的基礎和根本。在《禮記·冠義》中認為:“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6]”宋陳亮在《廷對》中說:“正人心以立國本,活民命以壽國脈。”而正統出自儒教《春秋》一書,又稱法統、道統、禮儀之統,意思是以宗周為正,尊先王、法五帝,為天下一統[7]。《漢書》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審己正統而已。”宗周包括血統上的嫡長子繼承制以及文化上的華夷之辨。《周禮》和《春秋大義》是衡量正統的標准,中原王朝為了証明自己是正統,還往往標榜本朝皇帝先祖是五帝感生,以獲得政治上的統治合法性。對正統的追求稱為撥亂反正、尊王攘夷。儒家學派爭奪正統之名,認為“堯、舜、湯、文王、孔子、孟子、子思、曾子”為儒家正統。

李玉歷史劇中有很多對國本正統的宣揚,如在《千鐘祿》這部傳奇中,強烈譴責朱棣借口“清君側”和“靖難”謀奪皇位的野心,突出描寫朱棣對異己勢力的打擊和殺戮。劇中寫朱棣佔領南京后,大肆屠殺建文帝的朝臣,許多官員被殺后,家屬也受到株連。“那些夫人、小姐砍的砍,絞的絞,還要發教坊司,當家奴,不知流徙了千千萬萬。[8]”真是個“慘淒淒十族誅夷,慘淒淒十族誅夷。血淋淋魚鱗蘸醬,殺盡了女女男男村落荒,雲陽市,血湯湯……亂紛紛萬命遭殃,亂紛紛萬命遭殃,痛煞煞干忠身喪”[9]。李玉借建文帝之口,憤怒地斥責朱棣的殘暴:“慘聽著哀號莽,慘睹著俘囚狀。裙釵何罪遭一網,連抄十族新刑創。縱然天災降,也消不得誅屠廣。恨少個裸衣撾鼓罵漁陽”[10]。在《索命》一場,作者借“父皇”之口大罵永樂皇帝:恨著你這強梁,恨著你這強梁! 居然篡逆胡行戇,真個是吞噬行乖張。此后眾冤鬼上場,將永樂皇帝嚇死:(付、生、丑各扮鬼同哭上。末白)阿呀!許多冤鬼索命,兀的不唬殺我也! [南扑燈蛾犯]狠狠的張牙怒目,洶洶的奇形異狀。涓涓的頸血鮮,哀哀的痛哭狂。(白)你們這些眾鬼,當初多是陳瑛攛掇我殺的,不消與寡人索命。(眾哭跳介。末)隻見他奔騰跳躍,煞猙獰鹵莽糾糾的擒捉猖狂,凜凜的沒處身藏,凜凜的沒處身藏。悲悲、神魂飄蕩,一星星眼光落地去茫茫。(眾拍案吹火,眾下。末大喊)阿呀!痛殺我也[11]。通過“父皇”的話,大罵永樂皇帝“居然篡逆”,體現李玉對朱棣的抨擊,對朱允炆的同情與支持。建文帝是朱元璋嫡孫,是繼承大統的唯一合法人,皇帝的權利和地位無人能動搖,這是國家的根本,正統的保証。但燕王竟然違反正統思想,動搖國家根本,篡奪政權,逆天而行。因此為了維護國本正統,通過“索命”把朱棣和奸臣帶走,使國家走入正軌。《雙龍佩》中“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是明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土木之變”后,北京“羸馬疲卒,不滿十萬,人心恟恟,群臣聚哭於朝,議戰有欲南遷者”[12],形勢十分險惡。但在劇中,李玉卻對袁彬的愚忠行為大加贊賞,肯定主和派貴族徐有貞。美化英宗和主和派,必然要貶低於謙。劇本對於謙抗戰只是一筆帶過,回避於謙對迎駕英宗的真實態度及於謙被殺害的命運,對他堅決抗戰的愛國行為沒有給予足夠的評價和歌頌。因為英宗還健在,共推景帝坐擁天下,為的是不受威脅。但是景帝並沒有救英宗,英宗被押到城門口,要挾明朝君臣投降,於謙等不投降,不開城門迎接英宗的歸來,這種情況會導致英宗被殺害。雖然也先覺得英宗沒有利用價值,最后放了他,但是作為英宗時的朝臣,應該勇於救助皇上,這也反映了李玉的封建正統思想。在李玉的多部歷史劇中都體現出國本正統思想的宣揚。

二、對奸惡之臣的鄙薄

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皇帝的個人意志至高無上。他是“天子”,是上帝在人間實行統治的化身,任何人都要恭順他而不能觸犯他,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奸臣們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對君主百般逢迎,甚至不惜指鹿為馬。虛假的順從最能贏得昏君的滿足,從而奸臣們就有了堅實的靠山,欺上瞞下、殘害忠良、欺壓百姓、誤國誤民。明朝的覆滅與奸臣當道不無關系。縱觀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史,敢於親賢納諫的所謂“英主”、“明君”實在少得可憐,而重用奸邪、排斥忠良的昏君庸主卻稱得上汗牛充棟。這是社會制度的必然產物,也是歷代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奸臣作惡大部分是由於皇帝的包庇、縱容。因而, 奸臣越是作惡多端,對皇帝的批評就越深刻,更何況作者有時竟直接指斥皇帝本人。《清忠譜》揭露閹黨草菅人命的罪惡,魏大中受盡酷刑,奄奄一息,陡然氣盡。獄中禁子嘆道:“目今司中人犯,慘不過東林一案。可憐那些官兒,也有拷扑不過,當堂了命的﹔也有帶傷受刑,腐爛身亡的,也有昏迷絕食,含冤自斃的﹔也有逼討氣絕,灰囊壓死的﹔不知壞了多少性命!”。魏忠賢的干兒義孫們一面助紂為虐,殘害正直的東林黨人﹔一面為魏忠賢歌功頌德,利用收刮來的民脂民膏,為魏忠賢建造生祠。生祠落成之日,李實等人來給魏忠賢塑像戴冠加服,發現頭塑得稍大些,冕戴不上去,隻得讓工匠把頭弄小些。李實等急忙下跪,哭道:“咱的爺爺啊,頭疼啊!了不得,了不得!”這種夸張描寫,是對閹黨爪牙丑態的嘲弄,也是對魏閹威風的蔑視。從魏忠賢對東林黨人百般迫害,到閹黨其它人作威作福,從李實等人對魏忠賢討好賣弄的嘴臉,強烈的表現出李玉對奸臣的仇視和鄙薄。在《清忠譜》中體現李玉對奸臣明確的態度,在《千鐘祿》中也不例外。《千鐘祿》所反映的“靖難三役”是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權的斗爭。由於李玉從封建正統思想和儒家立場出發,未能從根本上認清這場內訌的階級實質,正確地評是非、論功過,因而影響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但是,歷史劇並不等於歷史,藝術形象也不能和歷史人物劃等號。《千鐘祿》的主題是復雜的,是不能用“封建正統”四個字所囊括的。李玉並未機械地描寫歷史,而是對史實有所取舍,意在“借他人之酒杯,澆心中之塊壘”。劇本不僅有作者對歷史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包含著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評價和感受,使人產生聯想和比較。劇中對朱棣濫殺無辜等殘酷場面的描寫,不由使人想起清軍南下殺人如麻的暴行,想起“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案。對貳臣賊子陳英的鞭撻,對背主求榮、反目無情,無恥事敵的漢奸們的抨擊。

三、結 語

李玉的歷史劇反映激烈尖銳的政治斗爭和重大的社會問題。身為布衣而心憂天下的李玉,總是以詞曲寫“春秋”,表達他的政治觀點和思想感情。李玉以曲為史,他的歷史劇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在他的歷史劇中,充分體現對國本正統的宣揚,對忠義之士的歌頌,對奸惡之臣的鄙薄。李玉的思想受到時代風雲的震蕩和沖擊,反映明清易代的社會現實,表現強烈的愛國感情和濃厚的民族意識,表達反思與感傷交織的遺民心態,呼喚英雄的願望。希望英雄人物的出現驅逐蠻夷,恢復中華,從而拯救國民於水深火熱之中[13]。李玉劇作的封建意識比較濃厚,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其思想中存在復雜而深刻的矛盾。李玉對最高封建統治者充滿幻想、盲目崇拜,總是為最高統治者開脫罪責、涂脂抹粉。李玉以正派的封建士大夫為法,竭誠擁護封建道德,歷史劇中最大的局限表現在,他極端仇視和反對農民起義和奴變運動。

(作者系: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 (元)夏庭芝.青樓集志.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M].北京:中國戲曲研究院,1959.

[2] 王亞萍.元明清歷史劇研究[D].湖南大學,2010.

[3] 王克豪.歷史劇的歷史真實與藝術美[J].戲劇研究,1991(7).

[4] 張廣智.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史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5] 尚暉.略論明代中后期的宦官擅權[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4).

[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六十一冠義第四十三

[7] 金天喜.中國正統思想對日本的影響[J].金田,2011(12).

[8] 千忠戮.第十出慘睹.李玉著.陳古虞,陳多,馬聖貴點校.《李玉戲曲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9] 千忠戮.第二十二出索命.李玉著.陳古虞,陳多,馬聖貴點校.《李玉戲曲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 千忠戮.第十出慘睹.李玉著.陳古虞,陳多,馬聖貴點校.《李玉戲曲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 千忠戮.第二十二出.《索命》.

[12] 《明正統實錄》.卷一八一.

[13] 王延輝.從李玉的戲曲創作看他的思想[D].西北師范大學,2009.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