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類比策略在包括網絡群體性事件在內的公共事件干預中的獨特優勢﹔然后著重分析了這一策略在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中所具備的優勢和可能存在的問題。分析指出,高校所擁有的大批類比藝術高超的教師隊伍以及教師與學生間認知結構趨同的特點是高校在網絡群體性事件中採用類比干預策略的獨特優勢。同時,類比策略以相似性為基礎、屬於以一對多的格局以及相關參與者富知、批判性思維能力強等特征也容易導致類比干預策略失敗,故應審慎運用。
關鍵詞: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類比干預策略
一、高校是網絡群體性事件爆發的溫床
網絡群體性事件是民眾圍繞某一主題在網絡中以集中的方式表達其觀點、主張或利益訴求的事件。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並未獲得研究者們的足夠重視。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主要發生在校園的局域網內部,不如社會中的網絡群體性事件那樣動輒引起重大的社會關注﹔第二,相較社會而言,高校爆發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動因較弱,不容易爆發該類事件。然而隨著各類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不斷爆發,研究者們逐漸認識到,以往的認識是存在偏頗的。高校其實也是網絡群體性事件爆發的溫床,且一旦爆發影響力亦不容小覷。
原因在於,盡管高校爆發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動因較弱,然而在滋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條件方面,高校卻也同時具備了諸多校外社會環境所不具備的條件。
首先,大學內部網絡的普及性以及大學生對網絡技術和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接觸網絡的熱衷程度均非其它的群體可比[1-3]。
其次,高校有著龐大的以聚居方式生活在一起的、有著相似的志趣、相似的理想追求和共同關注的人群。有研究者將之形象的稱為存在著共同的興奮點[1],因此事件一旦爆發,將比其它網絡群體性事件產生更迅速、更大規模的聚集行為。
再次,在高校內,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潛在參與者——大學生往往具備中國傳統的理想人格,有著胸懷天下的抱負,有著成熟的辯証思維和強大的理論思維能力,但同時也還處在心理上的合法延緩期,看問題難免偏頗和不成熟[2]。
最后,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發生在校園內或大學城內,而參與的主體大學生也生活在校園內或大學城內,因此虛擬空間的群體性事件與現實空間的群體性事件相互轉化、相互影響的程度高於其它網絡群體性事件[1]。
總而言之,高校同樣是網絡群體性事件爆發的溫床,需要審慎的思酌應對和干預之策。
二、類比策略在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中的優勢
在很多情境中,網絡群體性事件之所以爆發,是因為溝通不足和誤解所致。此時事件干預中的重要工作就是溝通。而在溝通策略中,類比策略有其獨特的優勢。正如數學家波利亞說過“類比是一個偉大的引路人”[4],它可以將一項政策、一個理念以及一種觀念與受眾容易理解且熟悉的做法、觀念進行類比,在不需要復雜邏輯論証和繁瑣舉証的條件下,迅速而有效地實現溝通者和被溝通者之間的理解與意義通達。而在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當中,溝通實現得越早、誤解消除得越快,網絡群體性事件消解的速度也便越快,發展的規模也就越小。因此如果類比恰當,它將為控制網絡群體性事件的進一步演化贏得寶貴時間。也正因為如此,類比策略在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應對中,乃至所有的公共突發事件的應對中都有重要價值。
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是眾多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一種,因此,類比策略在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中的價值同樣也存在於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中。但是本文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獨特性,類比干預策略對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的價值而言遠不止於此。其中的理據是,類比溝通的實現是需要具備如下兩個條件的:1.找到一個溝通的受眾熟悉的類比對象,挖掘並利用它與溝通目的間的相似性為溝通服務,從而干預網絡群體性事件﹔2.溝通者所進行的類比必須被受眾感知為合理的類比。因此相應的,在運用類比策略進行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干預過程中,如下兩個條件越具備,干預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1.溝通者善於發現溝通目的與受眾熟悉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2.溝通者和受眾間有相似的認知結構和看待事物的認知模型,從而令溝通者的類比思維更容易被受眾所理解。毋庸置疑,高校的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干預在這兩個方面是具備得天獨厚條件的。首先,高校擁有大量教學技能嫻熟的教師,他們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將知識、思想、觀念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其中類比技能就是其中必定會涉及的技能。因此,在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中,要獲得類比技能嫻熟的、有類比藝術的溝通者很便捷﹔其次,在高校,教師與大學生之間認知結構的差異要遠遠小於現實社會中溝通者和被溝通者的差距。理由是,一方面,因為正是教師傳遞給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以及思考的理論工具﹔另一方面,在高校的學術氛圍內,教師與大學生也有著更加“趨同”的學究氣質,這也令二者認知結構的相似性得以進一步加強。因而如果選取教師作為溝通者的話,將令溝通者的思維更容易被受眾所理解。
總而言之,類比策略在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中擁有獨特的優勢。如果能善加利用,將在干預中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類比策略在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中潛藏的問題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類比策略在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中存在特殊的優勢。但是無論是相關的研究,還是現實的教訓,都顯示,類比策略並非一種完美的干預策略,如果使用不當,它不但不能實現干預的目的,其自身還有可能成為導致網絡群體性事件進一步加劇和演化的因素。例如在相關風險溝通的研究中發現,風險類比並不是一個好的策略,使用不當往往會加劇民眾對風險的恐慌[4]﹔再如,某移動公司的老總在回應為何每個月用不完的數據流量不能退款時,給出了一個類比“吃不完的肯德基也不退款”,結果不但沒有獲得公眾的理解,還被肯德基回應“吃不完的肯德基可以打包”,從而進一步加劇了民眾對這一事件的關注[5]。
如果對其中的原因進行分析,將會發現道理很簡單,既然是類比,也就意味著溝通對象和類比對象之間必然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的存在在網絡群體性事件這樣高度敏感的公共事件的應對中就有潛在的問題。首先,這種差異的存在必然令溝通存在一定程度上失敗的可能。在一般情況下,比如日常教學或人際交流,類比失敗也許並不算嚴重,無非就是溝通者和受眾之間相互沒有實現理解的目標。但是在公共事件中,由於其獨特的敏感性和被溝通對象往往處於弱勢地位這樣一種形勢,一種失敗的類比溝通將很容易被理解成溝通者的敷衍、不重視以及缺乏解決問題的誠意,從而令被溝通者認為隻有進一步加劇網絡群體性事件的規模才能得到重視,才能迫使溝通者拿出解決問題的誠意,最終導致網絡群體性事件的進一步加劇和聚集規模的進一步推高﹔其次,在公共溝通中,一對多的格局也導致類比溝通策略存在風險,這與眾口難調的道理是相似的,一項類比要令溝通的目的通達到成分復雜的溝通群體中是困難的。因此,即使一項很有藝術的類比溝通策略,依然有可能令某一部分人感受到被忽視、敷衍甚至愚弄。如果這一部分人的感受在網絡群體性事件中被其它成員所接受的話——畢竟,群體性事件中,參與群體性事件者之間產生共鳴的可能性要高於參與者和干預者之間產生共鳴的可能性——那麼群體性事件依然有可能被推高。除此之外,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主要參與者往往是大學生,這一現實也令類比溝通策略進一步存在失敗的風險。首先,大學生群體是一個富有批判精神、辯証思維發展趨於成熟、理論思維能力很強的一個群體,在網絡群體性事件溝通者和被溝通者在情緒上處於對抗狀態的情況下,大學生對溝通者的類比往往是挑剔性的、苛責性的,也就更容易發現類比間的差異,而非類比間的相似性,因此類比溝通容易出現問題﹔其次,大學群體是一個專業結構復雜的富知群體,當一個類比干預策略給出時,不同專業的參與者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解讀和分析,從這個角度而言,總會在一些被溝通群體間產生溝通失敗。
四、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基於類比干預策略的建議
基於上面的分析以及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特征,本文對類比策略在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中的運用,提供如下建議:
首先,運用者應該清醒的認識到,類比策略是一種既有優勢又有問題的干預策略,它本身並不完美,因此動輒打個比方,作個類比在干預中是不恰當的,應該審慎的運用,比如應該在這一策略運用的風險和干預的時效性之間進行審慎的權衡,如非干預的時效性很重要則不如不用。
其次,在決定使用類比策略的前提下,應該盡可能降低使用它的風險,其中的具體策略可以包括:
1.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優勢,選用熟悉學生且具有高超教學藝術的教師充當溝通者,同時要避免選用盡管工作於宣傳等部門卻不熟悉學生或沒有深入淺出溝通能力者充當溝通者。如果做不到的話,至少也應該在溝通前由相關教師進行適當的培訓。隻有這樣做,才能夠盡可能地減少類比溝通失敗的可能性。
2.應該採用線上問題線下分類溝通的策略。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存在一項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盡管不知道參與事件的個體有哪些,但是參與事件的群體是明確且集中的,它不像社會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參與者分散在全國各地且對象不明確。這就為線下干預線上的事件提供了可行性。同時這也為針對不同的對像採取不同的類比溝通提供了可能性,從而克服了社會網絡群體性事件干預中,一個類比干預策略要針對所有對象所帶來的溝通風險。
3.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對類比溝通策略的效果進行小規模測試,從而避免貿然拿出的類比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理解傾向,造成網絡群體性事件因干預策略的誤用而被推高。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1] 唐霞.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高發類型分析及引導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
[2] 王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網絡群體性事件的應對[J].江蘇高教,2012(2).
[3] 張紅陽.高校網絡群體性事件預防機制與應對策略研究[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4(5).
[4] 鐘凱,韓蕃璠,郭麗霞.食品安全風險交流中風險比較的應用及常見問題[J].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13(1).
[5] 肯德基調侃中移動顯機智 反諷手機套餐流量清零[EB/OL].新華網,201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