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新媒體時代傳統期刊可持續發展思考

李翠哲

2015年05月11日10:2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互聯網時代新媒體蓬勃發展,各種傳播技術和渠道應運而生,因此,傳統期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期刊要想在激烈的網絡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與時俱進,適應新的發展環境,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在不斷提高期刊質量的基本前提下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創建期刊的品牌,提升期刊在行業的影響力,最終實現期刊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期刊﹔品牌﹔融合﹔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時代,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網站、微博、微信等數字傳播方式相繼出現,數字出版也成為出版界的發展潮流和趨勢。毋庸置疑,這給傳統期刊媒體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面對挑戰,傳統期刊如何調整戰略、促進轉型,變革創新、引入發展新模式是期刊界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的傳播優勢

新媒體是互聯網時代利用現代化通信技術發展起來的信息傳播形態,它的傳播形式有靜態的、動態的以及文字、音頻、視頻等,交互性強,傳播信息量豐富、及時,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此先進、方便、快捷的傳播技術對傳統期刊媒體造成的沖擊和影響不容小覷,新媒體相對傳統期刊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傳播信息及時快捷

互聯網時代,通信技術發展迅猛,數字出版、微博、微信等傳播平台相繼出現,這些數字傳播平台可以及時地將新發生的事情傳播出去,讀者可以隨時接收到,這種發行傳播方式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地域限制,哪裡有網絡哪裡就可以接收,受眾面廣泛。這相對於傳統期刊來說,不但節省了發行時間還節約了印刷成本。

2.內容表現形式多樣化

新媒體在內容表現形式上除了可以採用傳統的文本格式和圖片形式表現外,還可以音頻、視頻等多種組合形式傳播,這就給讀者提供了更直觀、清晰的閱讀方式,讀者可以根據愛好選擇性的閱讀還可以隨時發表評論。這相對於傳統期刊來說,增加了動態感,表現形式活潑,讀者更喜歡。

3.存儲信息量豐富

新媒體的優勢不僅是內容涵蓋廣、豐富程度高、更新速度快,其在信息存儲量上更有體現,能覆蓋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新聞、財經、娛樂、體育、健康、育兒、學術等。這些網絡信息的提供者來自四面八方,信息的傳播者和接受者也不是固定的,信息傳播方式是互動式傳播,讀者能夠對已經發布的信息自由地發表看法和意見,也能夠直接參與到媒體的制作過程中。這相對於傳統期刊內容單一、讀者固化、單向傳播、讀者被動接受信息來說,新媒體是更具優勢。

4.新媒體具有資源共享性

相較於紙質媒體繁雜的印刷出版發行過程,新媒體的發布共享有著極大的優勢。隻要通過搜索引擎搜索,用戶就能快速獲取到豐富的信息,而且隻要有網絡,成千上萬的用戶能夠輕鬆獲取、使用同一信息。同時,閱讀軟件的順勢而生也為用戶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們可以根據用戶的搜索歷史或者將已經設定的感興趣話題及時推送到用戶界面,這些都是紙媒無法匹敵的。

二、傳統期刊的固有優勢

雖然新媒體對傳統期刊的發展影響很大,但是傳統期刊也有自身的優勢。首先,內容上的優勢。雖然新媒體承載著海量信息,但是有些信息的可信度還有待提高。反而傳統期刊在內容上的可信度較高,權威性較強,可以滿足讀者對准確、深度信息的需求﹔其次,傳統期刊對時效性要求低,注重內容選題的策劃和深度報道的挖掘,這就為讀者提供了真實可靠、內容充實的信息﹔再次,傳統期刊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業界也有了聲望和影響力,讀者和廣告客戶雖說有變但相對來說還算比較穩定﹔另外,傳統期刊相對於新媒體的轉載復制來說,內容都是原創,可以說傳統媒體是新信息的發布者。

三、面對沖擊傳統期刊的應對策略

新媒體對傳統期刊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但是傳統期刊自身的固有優勢還是不能被取代的。在今后的發展中,期刊在保持固有優勢的基礎上,還要積極調戰略、促轉型,勇於創新,構建具有特色的期刊品牌,實現期刊的可持續發展。

1.擴大期刊的品牌影響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作者開始關注期刊的品牌。可見品牌已經成為期刊的核心競爭力,而期刊的品牌主要取決於文章的質量和影響力,那麼,吸引優秀的作者投稿、提高文章質量和深度就成為提升期刊影響力的重中之重。另外,期刊的級別和定位在短時間內是相對不變的,那麼,實施品牌戰略除了提高期刊質量還應從加大宣傳力度、和讀者建立良好聯系等方面入手。

2.持續提高期刊質量

提高期刊質量是期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期刊發展過程中永恆的話題。筆者認為,提高期刊質量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期刊編輯的職業素養。一是政治素養。作為期刊出版編輯,無論是傳統期刊編輯,還是數字出版編輯,都肩負著一定的責任,編輯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把好稿件的政治關,因此,編輯必須有良好的政治素養,不斷學習、自覺提高思想政治覺悟,積極向黨組織靠攏,這樣才能引導正確的文化導向﹔二是職業素養。編輯在稿件的取舍上有一定的權利,這就需要編輯要實事求是、一視同仁,不要對特殊稿件搞特殊化﹔編輯還應該尊重作者,在稿件上不擅自改作者表述的觀點,遇到問題積極同作者溝通﹔三是豐富的知識和閱歷。編輯每天面對的是各種稿件,這就要求編輯不但要掌握自己行業的知識,還要熟知其他人文、社會等知識,不但要懂技術,還要懂藝術,這樣編輯稿件才能融會貫通、游刃有余,才能讓編審工作更出色的完成﹔四是要熟練掌握編輯出版專業基礎知識。新時期出版行業分工不再有嚴格的界限,相對應的出版人應該熟悉出版的各個流程,要做到既能夠在宏觀上掌控大方向,也能夠精通出版實務和相關技能。因此,期刊編輯必須精通專業技能,以達到出版一體化的要求﹔五是掌握新媒體技術和相關軟件。新時代的編輯,不但要熟悉出版業務,還要熟練運用計算機,掌握新媒體技術。靈活運用計算機和新媒體為出版業帶來的新契機,將辦公自動化、網絡化,運用計算機進行圖像處理等。

其次,期刊編排方面要勇於創新。一是內容選題的創新。在互聯網技術如此發達的時代,期刊編輯也應與時俱進,在對期刊內容的選題上可以借助網絡來尋找。網絡上的信息繁多、形式多樣,並且帶有讀者評論,編輯通過網絡可以發現不同人群關注的不同熱點,進而有針對性的進行選題﹔二是期刊排版形式的創新。期刊沒有一成不變的排版形式,編輯可以根據讀者的喜好嘗試不同的排版形式,例如有橫版改為豎版,有通欄改為雙欄或是三欄,有的期刊由黑白版改為彩色版,還有的期刊借鑒網絡信息的傳播方式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如“微博式”的編排,在傳遞一個新聞事件的時候既闡述完整的事件信息,也添加了來自不同視角的評述。這不僅讓文章內容表述的更詳盡充實,也會因為其表述形式的更新吸引讀者。

再次,提高審稿准確度,縮短審稿周期。期刊稿件一般要經過初審、復審和終審。責任編輯在初審時要對稿件的政治導向、文字表述、體例格式等作出全面的判斷。對於專業性較強的文章,編輯可首先通過知網的學術不端進行檢測,進而可以找到大量類似的文章和觀點,經分析比較,編輯可對稿件的真實性、創新性作出評價,從而決定稿件是否進入復審環節,這樣極大地節約了審稿時間。

最后,加強與作者的互動,提高文章的編校質量。編輯加工是對決定錄用的稿件進行修改潤飾,主要是理順語言、消滅差錯、潤色提高、規范格式體例等。在此環節中,經常需要和作者互動,比如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編輯對文中內容有遺漏的地方或是發現有表述錯誤的數字及語句時,便需要同作者溝通,確認正確信息並補充﹔或是有的參考文獻格式不對或表述不清甚至錯誤時,就需要同作者聯系並確認正確信息。及時同作者溝通,改正文中的錯誤,大大提高了編校質量和效率。

3.同新媒體融合發展

期刊在維持鞏固自身優勢的同時,還要同新媒體融合發展,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保証期刊可持續發展。

首先,期刊網絡化。互聯網時代數字出版是出版界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期刊雜志社建立自己的官網是數字出版的前提和基礎。一是官網是雜志社宣傳自己的最好方式。作者投稿之前對期刊的了解大多數是通過查詢網站,進而決定是否投稿,因此官網上必須對雜志社做詳細的介紹,期刊定位、征稿要求等必須登在醒目的地方﹔二是通過網站設置在線投稿,提高征稿效率﹔三是把過期期刊文章登在網站上,提供網絡訂閱和免費下載服務,為更多的讀者用戶提供便利服務。

其次,同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等數字出版網站聯合。及時地將紙質資源轉換為數字資源,拓寬發行渠道,擴大受眾范圍,提升期刊影響力。

再次,建立騰訊QQ、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與時俱進,建立數字化交流平台是期刊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之一。QQ、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傳播時效性強、發送成本低,信息反饋直觀,是期刊編輯與作者、讀者交流的重要方式。一方面,QQ、微信等具有私密性,有利於提高編輯與作者之間對彼此的信賴﹔另一方面,微博、微信等比較重視內容的評論和轉發,評論、轉發多的內容說明是讀者比較關注的,這也為期刊的選題提供了參考。

四、結 語

在期刊出版界,數字出版已深得廣大用戶接受和喜愛。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日新月異發展的同時,不但為傳統期刊帶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傳統期刊應抓住機遇,採用新媒體的優勢,與新媒體跨界、融合發展,並勇於創新,調整結構、促進轉型,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以便立於期刊出版界不敗之林,進而實現期刊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化工管理》雜志社有限公司編輯部主任)

參考文獻:

[1] 庄春,趙永華.傳統期刊在新媒體沖擊下的發展探索[J].今傳媒,2013(4).

[2] 宮小飛.新媒體時代傳統期刊的轉型與發展[J].新聞知識,2014(4).

[3] 盧小文.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品牌構建[J].西部廣播電視,2014(6).

[4] 吳莉菲.出版人才與時俱進——淺析數字時代編輯出版人才的必備素養[J].青年文學家,2012(16).

[5] 張小蓉.新媒體時代期刊如何創新[J].新聞傳播,2011(9).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