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傳播的路徑選擇

郝  靖

2015年05月11日10:5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全媒體是現代信息傳播路徑催生的技術化媒介名詞。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技術的進步,作為信息傳播主體的電視新聞,愈發依賴個體化的技術延展以顯示本我的意義存在。基於此,如何認識並駕馭技術包圍的“媒介控”,重塑電視這一優勢媒介的新聞傳播價值,成為新聞人不可回避的問題。而這需要客觀辨識技術環境的變化以及建立以“客戶端”、“屏外人”、“故事性”等為表征的符合現代受眾“接受習慣”的傳播思維。

關鍵詞:全媒體﹔電視新聞節目﹔傳播路徑

全媒體是一個技術時代的傳媒習語,它主要是基於當下媒介使用形式的不斷翻新和變化,而引發的在媒介傳播內容、路徑、功能層面的“無所不包”大融合的代稱。在這種境況下,傳統實體平台新聞信息的傳播路徑面臨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但相較於報紙、廣播,電視獨特的傳播優勢仍使其成為媒介市場的有力影響者。電視新聞節目的權威性和形象性一直是其發生這種影響的支撐,但是如何借助新的傳播技術切入現代消費市場滿足公眾需要,又成為新聞類電視節目不得不“居安思危”的核心命題。

一、媒介生態:電視新聞的現代技術情境

從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播,至今半個多世紀以來,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和技術的全面進步,我國電視新聞的存在和傳播形態已與世界主流的媒體相接軌,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經歷了黑白電視階段、彩色電視階段和電視新聞立體傳輸階段之后,“數字技術、衛星技術給電視新聞傳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國內電視新聞傳播也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移動化、融合化和個性化加速的態勢是中國媒體發展的又一重要表現。

在這種態勢下,媒體的存在“景觀”出現了三種顯著的變化: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互動傳播”逐步成為主流溝通方式、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速度加快、新媒體呈現出顯在的技術屬性。

電視新聞傳播信息迅速,它利用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媒介在同一個時間裡快速而直接地傳播。這是它的基本特點,也即通過多元信息符號,如演播室和新聞現場連線、畫面轉切,動畫演示等傳達大量、豐富、生動的信息。相比於傳統媒體如廣播、報紙來說,確實達到了更好的宣傳效果,然而,近年來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新聞節目的挑戰也更加明顯。有調查顯示,隨著4G網絡和智能移動終端的進一步普及,中國手機網民的數量在2014年大幅增長,預計達到5.5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將超過50%。人們在閑暇之時可能會更多地選擇智能手機、網絡文字等移動終端瀏覽“碎片的簡要新聞”,而不去選擇耗時的電視新聞。與此同時,人們對電視新聞的內容和表現方法也會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它有著與手機新聞客戶端等兼容的特點。

另外,電視新聞與受眾的關系有明顯的傳播者與被傳播者的界限,而隨著社會經濟、政治文明發展和公眾表達意識的凸顯,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關心新聞的有效性,並希望參與到新聞的討論中來。這一點,低成本、高效率、互動性強的互聯網等新媒體更具吸引力。面對如此的挑戰,電視新聞若想鞏固自身的媒介地位,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必須要結合全媒體時代的特點和受眾的心理及實際需求,開拓新領域、打開新思路,真正做好“採、編”基礎之上的“傳”,才能被媒介素養不斷提升的現代受眾所青睞。

二、精准的移動傳播:抓住個性的“客戶端”

技術改變著人們接觸信息的方式。一個顯在的事實是,想要關注新聞卻沒有恰好的、大量的時間收看電視新聞,那麼手機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客戶端、移動電視可能就成為他們的首先選擇。因此,電視新聞節目也需要更加關注通過這些方式獲取信息的人群特點:利用“碎片時間”和無限網絡等。如何做好?1.電視新聞編輯要更加簡潔。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的特點,在獲取新聞的第一時間加以編輯和播發,再進行跟進報道。2.更加注重文字的編輯和圖片的選用,在不影響信息傳播的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觀看時間。3.更加注重電視新聞與電視新聞移動客戶端的相互配合,二者不應是相互取代的關系:一方面,移動客戶端傳播速度更快,同時也更容易、更快地收到閱讀人群的信息反饋,是比電視新聞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電視新聞應當伸長觸手、利用移動客戶端的這一特點,及時調整新聞採編,將反饋信息“拉”入演播室,在真實完整傳播信息的同時,“更加注重回應民眾關注的熱點和重點”[2]﹔另一方面,電視新聞更加要利用好自己在短時間內傳播信息形式、內容豐富的優勢,使得新聞更加具有立體感,以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多維的傳播者:與“屏外人”的互動

這裡的傳播者是一個多層面的實體概念,既指傳播信息的媒介平台,又包含參與其中的媒介外組織、個人。電視新聞節目因為受到播出時間嚴格的限制,所以基本以單向輸出信息為主。但是,人們在滿足了日常的生活需要之后有更多的精力來享受精神生活、關心社會動態、國家動態和國際熱點﹔同時,國家很多惠民政策的出台和調整也通過電視新聞實現更廣泛、生動的傳達,電視新聞節目的內容與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相關。更多地及時關注新聞、更深入地解讀新聞是幫助人們獲取有用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微傳播”引發中國的傳播生態和輿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的時代,電視新聞必須關照到這一新的公共的輿論“集散地”,高效利用地發現“微傳播”集散地的熱點,及時地反饋信息、快速地調整新聞的切入視角,可以使新聞事實與公共觀點更好地貼近人們的實際認知,從而增強自身傳播的可靠性和引導性。

例如,2015年4月美國兩架F-18飛機在台灣機場降落的事件時,CCTV4套新聞節目在制作方面,不僅有演播室的畫面、機場畫面,同時請到了幾位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現場專業解說,使觀眾對這次事件、以往類似事件都有了比較全面深刻的認識﹔同時,主持人還選取一些網友在其微博、微信客戶端針對此事件提出的問題和看法,在演播室現場向專家提出這些問題並得到回應。這使得這期節目變成了一個豐富、專業、平等的互動平台:有報道、有評論、有與觀眾的交流意義重大。

特別是與觀眾的這種交流。一是充分利用了網絡易於多方同時交流的優勢,將網友觀點融入到電視新聞節目中來,使其問題得到解答,形成良性互動﹔二是選取這些網友留言到節目中來,充分顯示了他們對這些事件的關注度和專業程度,也顯示出我國一些網民的專業素養,間接引領了網絡評論的價值取向,發揮積極作用。三是針對網友問題的專家答復會更具針對性,語言表達也更加平民化、形象化,有助於電視機前的觀眾對軍事、政治、外交等“高級問題”的理解和認識,吸引更多人對這類事件的關注,形成良性循環,達到超預期的傳播目的。

四、全知性的事實傳播:故事性的編輯與展示

全知性是一種文學創作方法,體現為“敘述者的無所不知”,其實際上是多視角、完整的、可信性的統稱。不容置疑,新聞需以客觀、真實、及時的原則進行傳播,但這並不妨礙運用恰當的敘事手法對新聞進行多層面的全知性編輯。跌宕起伏的情節、感人至深的細節,這些無疑會更大程度上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也能夠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展示一個案件的發生和偵破可以通過展示現場畫面進行引入,再由主持人對案件的整體情況進行解說,然后進入這個新聞的主體——案件的偵破過程,利用辦案民警、知情群眾的採訪畫面和畫外音解說的配合,形成豐富而真實的事件還原﹔注重細節的展示(但避免出現過於凶殘的畫面,也避免由於過詳細交代犯罪過程和方法而引發的模仿犯罪),注重展示辦案民警的英勇和智慧等。在這個過程中應避免故弄玄虛,事件當事人的敘述會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引起共鳴,把他們的採訪當作一個個材料,而畫外音起串聯和解說作用,使整個採訪形成完整的新聞。當然,在結案之后,主持人應當結合案件和類似事件給予觀眾恰當的提醒,起到宣傳和教育的作用。新聞的特質要求它真實、客觀,在實踐敘述中融入藝術手法不會改變它的這一特征,反而可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也極大豐富了觀眾對電視新聞的認識。電視新聞也應該更好的利用它集音、畫、字於一體的優勢,使整個新聞立體起來,成為傳播手段的同時也能夠使觀眾得到視聽的享受。同樣,這種敘事方式適用於社會新聞、歷史新聞、突發性事件新聞等。

五、結 語

電視新聞要想在新媒體時代更具競爭力,必須充分認識到這個時代的特點、變化和機遇,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受眾的需求,以及如何結合環境更大程度地“取長補短”。在高速發展的當代中國,“時間消費的個人關聯性”愈發顯示其在傳播媒介上的正相關:人們希望花費更少的時間來獲得更多的信息,也希望通過更為輕鬆的方式獲得更有價值的信息,關鍵——越來越多的個體不再是單純的接收信息者,而是願意參與交流、表達觀點、獲得個性化問題的“媒介人”。沒有個性的節目是無法長久生存的,沒有技術沖擊下的傳播路徑創新亦是無法贏得競爭的,隻有實現節目制作與技術傳播兩個方面的平民化、親切化、互動性,才能使觀眾從節目中獲取豐富的信息、滿足公共文化需求,也隻有這樣的電視新聞節目才能獲得真正的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系:西安廣播電視台新聞部編輯部副主任)

參考文獻:

[1] 張顯龍.數字時代電視新聞發展障礙及對策研究[J].新聞愛好者(下半月),2010(9).

[2] 周守印.反應性報道:基本功能與採編技巧[J].中國記者,2013(8).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