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編輯的應對策略

尹宏偉

2015年05月12日10:1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在數字化技術的有力推動下,使得媒介融合步伐逐漸加快,媒介融合產生了實質性的進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未來全媒體、大媒體圖景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媒介融合不是不同媒介形態的簡單拼接,這種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是從內容生產環節、到新聞制作發布環節、再到人員崗位配置、直到媒體的經營管理等全方位的調整,而針對全媒體、大媒體環境下的內容生產環節,新型復合型採編人才的缺乏是一大頑疾。加快傳統編輯的轉型升級步伐,以便編輯適應新的媒介環境及新聞內容生產提出的新要求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媒介融合﹔編輯﹔轉型

技術對我們社會生活的推動和改變是有目共睹的,它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技術的推動下,傳媒承載的介質載體也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閱讀方式由看書讀報變成了刷屏閱讀,一些紙質載體被電子載體所替代,而在攻勢巨大的新技術浪潮面前,傳統傳媒已經優勢盡失,紛紛轉向新媒體實現媒體“嫁接”,尋求新的發展,這就是媒介融合的一個動因。而最根本的動因還是由於新技術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沒有哪種力量可以逃脫或者忽視生產力這種力量的巨大威力。媒介融合是未來媒體發展的大勢所趨,雖然目前媒介融合行態還沒有最終形成,但是我們已經走在融合的路上了。

每一種媒介形態帶來的都是對社會生活以及社會交往模式的顛覆和提升,媒介形態已經發展到了第五代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前四代媒介人們才剛適應,第五代媒介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移動互聯實時在線的夢想成為現實。在新舊媒體同時並存的環境下,媒介之間的融合已經走出了概念階段,逐漸產生了實質性的進步。各種媒體紛紛結合自己的傳統媒體優勢和特色,積極探索開發與新媒體的對接和合作,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未來全媒體,大媒體的圖景已經離我們不遠了。而困擾媒體的人才匱乏問題尤為突出。

一、媒介融合對編輯提出了新挑戰

媒介融合不是不同媒介形態的簡單拼接,這種融合是全方位的融合,是從內容生產環節、到新聞制作發布環節、再到人員崗位配置、直到媒體的經營管理等全方位的調整,方方面面都要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媒介融合首先是技術的融合,就是要實現不同媒介形態之間初步的技術對接,包括新舊媒體融合以及三網融合,第二步則是內容融合,全方位的內容融合還處在探索中,這是目前大多數媒體普遍所處的融合狀態。

雖然,各大報紙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大部分還開通了針對移動智能手機的新聞發布機制,積極利用微博、微信等新的移動傳播方式提升媒介的競爭力,這些舉措起到了一定作用,也緩解了新媒體對傳統媒體造成的沖擊,但是,這些局部的改變距離媒介融合要求下的真正大媒體、全媒體的新聞生產、發布機制還差很遠。而當務之急就是要調整新聞內容生產的流程和機制,以適應未來大媒體、全媒體對新聞生產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因此,傳統媒體新聞編輯要盡快實現轉型升級,以面對未來媒介融合后新聞工作的挑戰。

“目前,很多傳統媒體開始注重融合技術對於整個產業流程的改造。美國很多媒介融合的專家供職於一些媒體培訓公司,有一家叫做IFRA的德國公司與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大學合作設計了Newsplex的融合媒介培訓平台,為世界各地的媒介公司的記者和編輯設計培訓課程,包括融合傳播技術在新聞報道、編輯、出版、廣告發行等諸多流程中的運用。Newsplex的客戶包括美聯社這樣名聲極大的傳統媒體。[1]”缺乏新型復合型編輯人才是各大媒體面臨的普遍發展瓶頸,快速找到既懂傳統媒體又能駕馭新媒體的新型編輯人才難度較大,對傳統媒體的編輯進行培訓,使他們盡快完成轉型升級,是解決目前人才匱乏的有效途徑。

二、媒介融合后新型編輯具備的特質

媒介融合背景下,傳統編輯理念和工作要求顯然不能滿足於媒介融合后的現實需要,因此,傳統編輯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新型編輯需要具備四種特質。

(一)快速辨別新聞的判斷能力

這種能力包括兩方面,一是對新聞價值的判斷,二是對新聞真實性的判斷。未來信息來源呈現離散、多頭、蕪雜的特點,編輯要修煉新聞敏感,具備快速識別新聞價值的能力,不要漏放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微小信息源,也不要被虛假信息所蒙蔽。媒介融合以后,單一媒介固有的運行機制被徹底打破,消息來源不僅多元化而且很多是二手消息,編輯在對消息加工的過程中,要提高辨別能力,採取多驗証多追問多思考的原則,對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梳理,嚴格做好對新聞真實性的維護和堅守工作。

(二)培養互聯網思維能力

人們走過了以門戶網站為特征的Web1.0時代,經歷了以搜索/社交為代表的Web2.0時代,迎來了大互聯/實時互動的Web3.0時代,這個時代不僅包含人與人的交互,還包括人機交互/人物交互,例如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已經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了。同時大數據、雲計算、智慧生活這些概念圍繞著我們,其實,很多顛覆性的技術創新已經不知不覺中應用於我們的新聞報道了,例如央視推出的“據說春運”和《兩會解碼》欄目,應用的就是大數據技術,將新聞以一種全新的可視化圖景全方位立體的呈現出來。

在互聯網“無孔不入”的時代,具備互聯網思維是時代對我們每一個人提出的要求。新型復合型編輯人才也要具備互聯網思維能力,這有助於編輯以更加高端、全方位的視角審視媒介融合的過程,在具體編輯工作中才能做到舉一反三、游刃有余而不至於措手不及。

(三)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

媒介融合后必定要實行大編輯部運作機制,信息內容統一加工,一稿多用,一人多職,編輯不僅要負責內容加工工作,還要負責做到什麼內容適合搭配什麼樣的媒介形式,選擇與新聞內容或者傳播效果最配套的媒介形式發布新聞。媒介融合后,編輯將告別面對單一媒體的工作慣性,要根據信息特點結合不同的媒體特征,制定出適合不同媒體發布的新聞內容,要適應採、編、制、錄、播以及選題策劃、市場經營等跨媒體的全能技術,上演“全武行”。這要求新型編輯要熟悉不同媒體的特色並且具備相應的技術駕馭能力,要對各種新媒體技術了然於胸並且熟練運用。

(四)高效率工作節奏的適應能力

美國一些傳統媒體在2007年就實行了滾動新聞發布機制,建立了Continuous News Desk(直譯為不間斷新聞部),還有一些報紙更加超前,已經實現了新媒體編輯部與紙質內容編輯部完全融合在同一個平台上工作。中國《南方都市報》《重慶商報》都比較早的進行了紙質報紙的數字融合實踐。融合后的大媒體環境下,編輯部類似於通訊社一樣,處於隨時發布新聞的狀態,高強度高效率的工作節奏將成為未來編輯工作的“新常態”。隨著受眾的媒介素養越來越高,要求新聞內容的互相協調性與全景式呈現,編輯要盡快適應新媒體的工作節奏和發布更新方式,了解不同媒介之間的差異互補性,逐步適應不同媒介的媒介屬性和特質,轉變思路,加強新聞的整合能力,處理好傳統媒體高度專業化與新興媒體龐大信息量和更新頻率之間的矛盾,適應全新的工作節奏。

三、傳統編輯轉型過程中兩個關鍵點

作為一名適應媒介融合的有媒介整合意識的新型編輯,頭腦中要拋棄舊有的新聞生產制作流程,要強化團隊合作意識,把自己培養成“多面手”以適應媒介融合條件下新聞資源共享、新聞生產流程扁平化的需求,從而盡快完成從傳統型編輯到新型復合型人才的跨越。

(一)要適應全媒體大編輯部運作機制

媒介融合后打通各種媒介之間的介質壁壘,打破以往的媒介組織機構和工作流程,實行大編輯部運作機制是大勢所趨,也是配置新聞資源的最好途徑,最終目標是實現多種媒介統一於同一個大編輯部下的新聞協同生產。“美國媒介綜合集團在佛羅裡達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聞中心”,是美國新聞界公認的進行媒介融合試驗比較成功的典范。2000年,美國媒介綜合集團投資4000萬美元在坦帕市建造了一座傳媒大廈,將《坦帕論壇報》、網站Tampa Bay Online、電視台WFLA-TV一起搬入辦公,實行資源共享。大樓內部設統一的突發新聞指揮台,能在第一時間將突發新聞傳遞給分布在其四周的三家媒體,並有專人指揮、協調對新聞的採訪。[1]”

面對新的新聞生產機制和流程,媒體組織架構需要重組的同時,要求探索出適合新生產環境下的全新的編輯工作流程和機制,因此,媒介融合后有關內容編輯的頂層設計工作不能忽視。

(二)傳統“把關人”外延化把關責任更重

把關人理念是新聞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是新媒體在此方面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傳播的雙向使得傳播的權力泛化,傳播者的權威性被削弱,信息傳播的自由化使傳播的范圍具有了無限的廣闊性,從而造成信息的泛濫,天羅地網般的信息傳播渠道如個人博客、各種論壇、微博等使得傳統意義上的“關口”成為節點,媒體面臨“無關可把”或“把不勝把”的窘境。[2]”

新媒體中“把關人”的缺位現象只是暫時的,隨著媒介融合的成熟和完善,“把關人”功能不會永遠空缺,大媒體時代“把關人”的內涵會有所擴大:技術上的攔截和控制、網絡管控機制的完善以及法律法規上進行約束,都是對傳統“把關人”內涵的延伸,微博實名制登記制度就是通過法規的形式有效地控制了網絡謠言的發生和傳播。毋庸置疑,媒介融合后為了提升媒介公信力以及最大化地保証新聞的真實性,對編輯“把關人”職責提出了新的更全面的要求,因而未來編輯的把關責任更加重大。

四、結 語

媒介融合是未來全媒體、大媒體時代的鋪墊步驟,未來的新型編輯必然是適應多種媒介屬性,能夠熟練駕馭各種新聞內容發布形式的復合型人才,也將擔負更加多元化的工作職責和社會責任。傳統編輯的轉型升級是適應媒介融合過程中新聞內容生產機制的一種主動調整,必定為媒介融合之后的新聞生產環節產生積極的良性促進作用。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黃金.媒介融合的動因模式[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

[2] 張景龍,潘海濤.現代傳播語境下新聞把關人的標准取向[J].新聞界,2012(17).

[3] 高山冰.融合自覺:新媒體時代的編輯生存語境研究[J].編輯之友,2013(4).

[4] 張明珍.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報紙編輯的角色轉型[J].東南傳播,2014(12).

[5] 楊蕾.論網絡傳播中新把關人角色[J].社會科學輯刊,2009(4)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