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新媒體環境下職業記者的媒介角色認知

郭  偉

2015年05月12日11:0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下的新媒體環境,給傳統媒體的媒介生態、媒介體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技術的變革能夠改變媒介生態環境,同時也促使傳播主體的新聞記者的角色發生了改變。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技術沖擊帶來的改變對於新聞記者角色定位已經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傳統的新聞記者執業理念也亟待重塑,其中既有危機也有機遇。面對媒介環境的改變,每一個新聞記者和信息傳播者都應該與時俱進,意識到必須重新定位職業記者的角色,用新的標准來要求自己,來應對新媒體環境下職業記者的理念重塑和身份確認。

關鍵詞:新媒體﹔職業記者﹔媒介角色﹔新聞專業主義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職業記者和傳統媒體所生存的媒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整個社會的新聞生態日趨復雜,“公民記者”的涌現,職業新聞人的行為失范,引發了對當下職業記者角色認知的討論和熱議。

一、職業記者角色危機

新聞記者的職業理念在學術上被稱為“新聞專業主義”,源自於美國,是一種職業規范以及評判標准,是“一套論述新聞實踐和新聞體制的話語、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社會控制模式” [1],核心原則包括客觀性理念、自由與責任的觀念、服務公眾的意識以及自律與他律的原則體系。伴隨著新媒介的高速發展,在自媒體時代,媒介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調整了新聞從業人員的結構和職業定位,我們聽到越來越多“去職業化”和“去專業化”的聲音,職業記者的內涵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改變,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職業角色危機。

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的新型傳播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解構了傳統的新聞專業主義,給職業記者角色認知帶來一系列的危機和困境,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1.技術手段消解把關特權

傳統新聞背景下職業記者曾被冠為“無冕之王”,最彰顯其職業權利的是作為“把關人”的信息把關。“把關人”的概念由傳播學者盧因提出,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隻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准的信息內容才能夠進入傳播的渠道。在傳統新聞活動過程中,把關是一個多環節、有組織的過程,符合傳統媒體單向傳播性強的特點。在傳統新聞活動中,新聞把關無處不在,職業記者作為信息把關人有對信息監督選擇的特權。新媒介環境下“把關人”的功能發生了變化,首先源自於媒介技術發展的原因,數碼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生產趨於簡單化,隻要手中有一部智能手機,傳統的採訪、撰稿、發布幾乎可以一氣呵成。同時技術的便捷使用也使得信息的大量復制瞬間成為可能,無論是文字、音頻還是視頻形式,輕鬆海量復制並得以快速傳播。信息傳遞障礙曾經是“把關人”特權的最大保証,在目前,即便是較為復雜的非技術障礙諸如制度、經濟等層面的因素依然存在,但技術障礙已被輕鬆突破,在技術上可以做到實時傳遞、輕鬆發布,網絡的信息傳遞障礙遠遠低於傳統大眾媒介。互聯網傳播因為技術的發展降低了信息發布的門檻,技術的可能使得職業記者作為“把關人”角色定位進一步泛化,把關權利進一步去中心化,傳統的“把關人”特權優勢受到嚴重沖擊及消解[2]。

2.傳受界限模糊職業身份

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在人人都可以擁有傳播渠道的當下,在擁有了諸如數碼相機、智能手機、移動終端等日臻完善的技術設備,這些操作簡便、攜帶方便、靈活發布的工具給任何人自由出入信息傳播領域提供了採制新聞的基本條件。普通民眾可以即時的、快速的利用各種傳播工具,以傳者為中心的傳統傳播結構在新媒體的范疇下顯然失效了,大家既可以是傳播者也可以是受傳者,傳受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一現象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威脅到甚至瓦解了職業新聞人的專業身份。在傳統的大眾媒體中,傳受的單向流動結構非常明顯,傳者和受者的地位也相對穩固,傳者與受者之間存在清晰界限,居於傳者地位的職業新聞人專業身份不容置疑。但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這種長期的傳受單向流動的傳播結構被打破了,受眾可以自由利用網站、論壇、微博、微信等方式傳遞新聞,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公民記者”、“全民記者”的稱謂嚴重模糊了職業記者的專業身份。

3.公共參與淪陷新聞倫理

新媒體技術打破了傳統媒體佔據傳播話語權的主導地位局面,越來越多地公眾參與到了信息傳播的領域,非專業機構和非專業新聞人介入的新聞業似乎正在背離傳統新聞人一直豐收的新聞倫理和職業操守。技術的發展保証了信息傳遞的便捷,但是也出現了公共參與的悖論——新聞倫理的淪陷。因為新媒體生態瓦解了傳統的信息把關,且“公民記者”作為信息主體身份的非專業性顯然缺乏客觀、理性和自律意識,加之網絡空間的匿名性,都帶來了不可避免的虛假新聞泛濫、新聞視角主觀、入侵個人領域,甚至網絡暴力頻發的現象。

二、職業記者身份確認

新媒介生態下,職業記者的職業身份日漸模糊,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職業身份確認的危機,到底我們還需不需要職業記者,“公民記者”是否可以完全取代職業新聞人的地位,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互聯網提供了獲取新聞信息的快捷通道,但也使不實消息和誤導性消息的傳播變得更加容易,普通的受眾面對海量信息的時候並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來辨別真偽,記者這一職業在新媒介發展的當下還遠遠沒有達到“去職業化”或“去專業化”的地步,相反我們更需要職業新聞人。新聞人的職業范圍在新媒介環境下不是被弱化或消解,而是深化和加強,因為其職業優勢以及存在的意義不存在於技術優勢,而是來自於受眾的信息需求。面對互聯網海量信息如何進行選擇,普通受眾更需要專業建議和解釋,以便幫助他們認清所處的復雜環境,選擇切實有用的信息。新聞專業主義是職業記者在新媒介生態下生存與深化的保証,而職業新聞人可以從以下三點確認和深化自己的職業身份。

1.專業性的信息解釋。在新媒體高度發達的當下,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要面對海量的信息,可事實上個人所能接受和消化的信息一定是相對有限的,我們急切需要有效信息的專業選擇分類,這個工作顯然需要受過專業訓練的職業記者來有針對性的完成,將有效信息提供給廣大的受眾。記者不僅僅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把關人”角色,他們並不只是在新聞報道中簡單地加入解釋或分析,相反,這種新型新聞從業者必須核實消息來源的可靠性,並加以整理分類,使它能被人迅速有效地理解和接受,有效地減少受眾在面對信息極度泛濫時出現的無力感。因為這種選擇和解釋的工作呈現出一種規模化的運作,這是普通的“公民記者”所無法完成的,大型的事件解讀絕不是像發條微博、轉個朋友圈那麼簡單,它需要專業知識的解讀、專業記者團隊的調查、專業理念的影響才足以支撐,規模化的新聞運作依然離不開專業記者。

2.主持公共議題討論。公共性是新聞職業的首要原則,也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所在,這也是“公民記者”與職業記者之間的區別所在[3]。不能否認“公民記者”雖然也會關心社會公共事務,但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個體受制於現實因素,他們當中能夠始終堅持公共利益、堅守公共話語的少之又少。如果不再需要記者職業的存在,用“公民記者”的概念取代職業記者,可以想象,真正公民的公共話語權必然容易受到侵害,每個人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但卻很難找到一個共鳴。“公民記者”很難跳脫個人的利益,多將自己的視線局限於發生在身邊的事件或那些突發性的重大事件,很難最大化的保持客觀獨立性,難以對事件的公共性和社會性作過多的考量,更沒有一個相對完善的機制來有效約束。雖然我們並不能否定“公民記者”對社會的貢獻,以及他們所提供的重大新聞線索,但顯而易見,記者作為一種職業必不可少,職業者們應當有效地彌補“公民新聞”的這一顯而易見的缺陷,繼續堅持公共性的職業要求,有效主持公共議題的討論。

3.堅守職業道德准則。在新聞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新聞行業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職業道德准則來約束職業記者的職業行為,傳統職業記者一般具有注重保護新聞當事人合法權益的職業道德意識。普通公民在新媒體環境中,由於傳播的自由度較高且問責機制的規范度較低,以致於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容易出現大量的假新聞,這也是網絡新聞最大的問題所在。“公民記者”群體沒有記者職業的道德操守來約束行為,在信息傳播中呈現明顯的隨意性和片面性,有些公民的新聞報道動機並不單純。大多數網民對於網絡上流傳的信息持有一種本能的懷疑,原因就在於網絡虛假信息實在是太過於泛濫。對“新聞事實”的過度挖掘而出現無法保障當事人的個人隱私,“人肉搜索”事件層出不窮,這都是“公民記者”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缺乏職業記者的道德操守約束而導致的。這種環境下,記者職業的深化就要求其秉持職業道德操守,提供真實的、客觀的報道,不能被網絡的輿論所左右,而需要清醒的輿論引導。因此,在新媒介環境下,職業記者仍不可或缺,更需要記者職業的深化和重構,新聞專業主義在新媒介環境下不是終結,相反是更有力的維護。

三、職業記者理念重塑

構建一個良好的新媒體生態環境,重塑職業記者理念,重構新聞專業主義,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處於媒介核心地位的傳媒人,記者應明確媒介性質,清楚了解作為傳播者的角色定位具有現實重要意義,應不斷提高職業記者的綜合素養。在信息高度泛濫的新媒介環境中,進一步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職業記者能堅持真實報道的理念、堅持人性化報道的要求、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保障。

2.積極融入新媒體的技術環境。新媒體高速發展,職業記者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和發展,要正視公民新聞的蓬勃發展,合理運用新媒體技術,發現“公民記者”提供的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並加以正確利用,信息的選擇分類、深度解讀和專業性的規模化制作,將成為新媒體環境下職業新聞記者的最基本技能。

3.堅持報道的公共性取向。如何才能有效防止新聞自由的濫用?記者作為一份社會職業,必須符合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的基本要求,這恰恰是“公民記者”所不具備的,職業記者必須承擔起這份社會責任,注重保護言論自由,同時注意預防和禁止非法言論和網絡謠言。自媒體時代,新聞更是“易碎品”,職業記者應該本著對現實負責,對歷史負責,對公共利益負責的態度,新聞報道要真正禁得起歷史考驗,真正為新聞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4]。

(作者系:武漢東湖學院文法學院新聞教研室主任)

參考文獻:

[1] 陸曄,潘忠黨.成名的想象: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話語建構[J].新聞學研究,2002(71).

[2] 操瑞青.論新媒介環境下的記者職業深化[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

[3] 吳飛.新聞專業主義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 王晴川.自媒體時代對新聞專業主義對建構和反思[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