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5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新聞真實的符號學探索

——讀李瑋的《新聞符號學》

王億本

2015年05月12日13:2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新聞真實是新聞的根本要求,但是,如何做到新聞真實卻存在很多爭論。西方信奉的新聞專業主義有其值得學習的優勢,但是,也很難從根本上做到新聞真實。李瑋博士的《新聞符號學》從新聞符號學角度的探索,頗具有新意,對於理性看待新聞真實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由客體之真到符號之真,直至最終受眾的認知之真,符號學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在此過程存在新聞的真實性、真實感與真實度的變化。

關鍵詞:新聞真實﹔新聞符號學﹔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真實一直是新聞學界、業界爭論的熱點。這麼多年產生不少經典觀點,卻也始終沒能妥善解決新聞真實的實現問題。李瑋的《新聞符號學》一書將成熟的符號學理論與復雜的新聞實踐相結合,對於新聞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該專著涉及新聞符號學的多個角度,材料豐富,觀點新穎。筆者對其從符號學角度探索新聞真實尤其感興趣,在客體之真、符號之真、認知之真之間轉換的過程中,符號的特征也在變化,筆者在此略談一點個人理解。

一、客體之真:多重符號的聚合呈現

客觀世界是新聞真實的來源,但是,新聞真實不是客觀世界的全部,也即新聞真實是客觀世界的部分反映。客體之真是有豐富的言語符號或非言語符號構成的,一個凶殺事件現場有受害者的慘叫,凶手的謾罵,旁觀者的呵斥……包含豐富的言語符號。同時,還可能有受害者的呻吟,血色的衣服,蒼白的表情,路人惶恐的表情等非言語符號。實際上,還有路邊的小草,建筑物的色彩,行人的衣服……客觀世界的真實是多重符號的聚合呈現。而且,這些也只是現象真實的一種多重符號呈現,這場凶殺案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就涉及新聞的本質真實。這一場凶殺案和當前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何關聯?這又涉及局部真實和整體真實的問題。這些真實也都是“客體之真”的不同呈現,新聞記者如何認知這一“客體之真”?實際上需要新聞記者的言語符號與非言語符號的接受能力,這是一個信息符號輸入的過程,可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偏差。但是,不管新聞記者對於這些“客體之真”的認知如何?新聞記者拍攝或者不拍,記錄或者忽視,它都是客觀存在的。“客體之真”依然會按照自己的規律,以多重符號形式客觀地存在著。

繼而,客觀世界的“客體之真”確實存在,新聞記者需要將這些呈現給受眾,新聞記者會選擇哪些符號進入新聞媒體?會保留新聞現場的原貌到什麼程度?新聞攝影的邊界到哪裡更合適?新聞事實的敘述怎樣才更符合客觀世界的真實?新聞記者追求的“客體之真”其實已經不是純粹的,原封不動的客觀世界的“客體之真”,這是新聞真實“反映論”的困境所在。鑒於此,李瑋認為,“新聞求真至多能達到一種片面、局部的真實,而遠不能及全面、全局的新聞‘客體之真’” [1]。也即客觀世界的“客體之真”的確存在,但是,不一定完全等同於新聞“客體之真”。

二、符號之真:新聞專業主義的傲慢與偏見

從符號學角度看,符號真實很難完全、准確地反映客體之真,所謂的新聞專業主義看似追求客觀、真實、准確地反映客體之真,但是,最終也都是難逃新聞人主觀意圖的植入。

首先,選擇即傾向。客觀世界的事實無限豐富,傳播空間與受眾信息接受的有限性存在矛盾,哪些會進入傳播領域?選擇的標准該由誰定?所以選擇即傾向﹔選擇哪些客觀事實進入新聞的符號之真?選擇多少?也就構成了新聞的真實度。

同時,敞開即遮蔽。客觀世界到媒介世界過程中,存在敞開即遮蔽現象,新聞人的視野必須具有一定邊界,如新聞人的視野向城市的經濟發展敞開,可能就遮蔽農民工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給農村兒童教育、家庭穩定等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即電視新聞看似現場可証,其實也只是具備真實感,感覺上是真的。

再有,描述即定性。新聞事件是動態多元的,新聞真實需要靜態呈現,新聞人對於新聞事件的敘述,可能出現詞匯的貧乏與扭曲。如新聞照片需要標題,如何就新聞照片定性?描述即定性,難免出現誤差。新聞專業主義所能夠實現的也無非就是新聞的真實性,即對於新聞的定性。

李瑋的《新聞符號學》干脆“將新聞作為意義的社會生產實踐”,符號之真其實就是努力實現新聞的真實感、真實性、真實度之間的平衡與協調。新聞照片、視頻等視覺符號很大程度上會增加新聞的真實感,這也是電視直播、電視紀錄片等傳播形態的優勢所在。但是,從傳播符號學角度看,這些傳播符號也只是符號類型的差異,根本上看,也都具有符號的意指關系,同樣可以植入傳播者的主觀性,或者說仍然只是增加了新聞的真實感。而新聞照片的標題,其實是用文字符號對於視覺真實進行的定性,是真實性的一種表現。如果從真實度角度看,電視直播或者紀錄片看似具備真實性,但是,存在新聞畫面的選擇,拍攝角度的選擇,也只是客觀世界的部分呈現,即在新聞真實度上會存在偏差。這樣,就更容易理解“將新聞作為意義的社會生產實踐”這一表述了。

專著以微觀層面的“符號意指”、中觀層面的“雙軸運作”、“符號衍義”、“伴隨文本”以及宏觀層面的“異項標出”等符號學理論為主線,探討新聞文本中的符號表意機制,揭示新聞文本如何通過意指與修辭來構建內涵與神話、如何運用選擇與組合來實現特定價值偏向的文本意義生成、如何在不同層級與不同方向的選擇與調控中實現語義流動與話語轉換、如何通過不同類型的伴隨文本來實現新聞生產與收受的聯合表意。這些探索,一方面,肯定新聞專業需要特殊的符號表意機制,需要一定的專業訓練﹔另一方面,也是對於西方推崇的新聞專業主義的絕對客觀、公正的一種質疑。即從符號學角度看,新聞需要客觀,也應該追求客觀、公正,但是,實現完全的客觀、公正也只是一種神話,是一種虛偽的騙局。

三、認知之真:傳播者與受眾的符號博弈與交流

傳播與心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學者林之達認為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夫妻”關系,外界傳播信息注入心理系統“母體”內,讓其“受精、孕育、分娩”才能最終產生傳播效果[2]。如果撇開心理,孤立地考察傳播,或撇開傳播,孤立地考察心理, 都勢必影響研究的全面性、准確性和系統性[3]。傳受雙方實際上是借助傳播符號,實現心理互動的過程。傳、受關系外化為傳、受行為的互動,內化為傳、受心理的相互影響,最終實現不同傳播功能。

此信息傳受過程,是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對話”過程,即“新聞對話觀”。李瑋博士認為,“相較客觀新聞學所提倡的‘反映論’而言,新聞對話觀,在后現代思想語境、新媒體技術語境、全球化社會語境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本土語境下,都更具有適應力、說服力和生命力。[1]”當然,李瑋並沒放棄客觀新聞學所提倡的“反映論”,而是借助哈貝馬斯的觀點,“相應於事實的真實性”、“相應於關系的正確性”和“相應於表達的真誠性”,協調“新聞反映論”與“新聞對話觀”之間的關系。

四、新聞符號學的學術理想:實現傳者與受眾之間的有效對話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更強調平等與對話,而李瑋的專著也是在強調一種傳播理念,從新聞符號學角度審視新聞傳播活動,可以理解為一種動態的符號流動過程。是傳播者對於客觀世界的符號呈現的一種符號解讀,然后,按照一定的符號規律,編輯成符合自身意圖和受眾解讀習慣的媒介真實,受眾再對這些符號真實進行符合其自身需求的符號學角度。在此過程中,存在傳播者對於客觀世界的符號對話,以及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符號對話。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新聞真實就處於一種動態變化過程中,存在多重信息輸入與輸出,編碼與解碼的變換。所以,從符號學角度審視新聞真實,其實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空間。

誠然,李瑋博士的《新聞符號學》可能還存在些許值得商榷之處,初次建構一套完整的新聞符號學的理論體系難免有諸多艱難。但是,該專著理論性強,將成熟的符號學理論運用於分析探索豐富的新聞傳播現象,有理有據,邏輯性強。同時,觀點新穎,對於新聞傳播學多種現象展開分析,提出獨具特色的學術觀點,這已經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探索,並且已經卓有成效。本文只是截取其中一個小切入點,足以管窺其成功的學術探索。

(作者系: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 李瑋.新聞符號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

[2] 林之達.傳播的兩級效果論[J].社會科學研究,2005(2).

[3] 林之達.傳播與心理的關系考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9).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