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2015中國電影藝術報告 娛樂至死毀了觀眾傷了電影

2015年05月13日08: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娛樂至死 毀了觀眾 傷了電影

  由中國電影家協會主辦,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承辦的2015電影理論評論年會暨《2015中國電影藝術報告》的發布儀式昨日在京舉行。報告毫不留情地指出,“娛樂至死”在2014年的中國電影創作中已然成為新常態,電影產品流水線打造出的作品呈現的是粗俗化、膚淺化、碎片化。專家警告,任由這樣的大趨勢肆意發展,人們的神思精神將開始走向死亡。

  娛樂片全面佔領市場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在報告中指出,中國電影在不斷取得票房新高的同時,卻忽略了對於電影藝術和文化內涵的追求,很多影片都呈現的是美學的粗鄙化、倫理上的虛無主義。所以,目前中國電影不缺高票房“產品”,卻缺少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

  而報告研究者之一的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教授、導演章明也從文藝片數量的急速下滑中直指中國電影的軟肋——文藝情懷的缺失。章明指出,2014年,中國電影產量有618部,進入市場放映的為310部左右,容納的正劇/藝術片(藝術片亦即更為彰顯風格和自我的正劇)僅為10部左右。而2004年中國電影生產總量為200部左右,在電影放映市場的數量僅為80部左右的時候,正劇/藝術片數量約達40部。這意味著,10年間,正劇/藝術片從2004年50%的市場份額下降到2014年的3%左右(不含港台片)。

  相比之下,美國十年來的正劇/藝術片一直穩定維持在5%左右。歐洲方面以法國為例,十年來正劇/藝術片比例均高達20%左右。章明指出,整個中國電影市場幾乎已被類型片全面覆蓋,正劇/藝術片的數量和在市場票房所佔份額已萎縮到可以忽略不計的臨界點。

  章明認為,2014年度中國電影導演藝術的最大特征就是嚴肅電影功能的衰竭與娛樂片全面佔取。電影產品流水線工程日臻模式化,連同網絡快速取代書籍,造成膚淺化、碎片化的綜合效應,人們的神思精神亦開始走向死亡。“娛樂至死”在2014年的中國電影創作中已然成為新常態。

  大導們沒有頂上

  如果說2014年大多數的平庸影片呈現了“粗糙娛樂”的質量,那麼,中國大導們的作品是否能夠幫助扭轉整體電影水准的下滑呢?報告指出,大導們的作品雖然有著自己的個性追求,但是,也並未產生能夠在思想表達和藝術表達上都具有典范意義的精品力作。

  尹鴻教授認為,張藝謀的《歸來》其題材的突破、演員的表現廣受贊譽,但是敘事的過於簡單卻影響了影片的藝術魅力﹔吳宇森的《太平輪(上)》制作豪華、格局宏大,但是演員與角色的錯位使得史詩效果大打折扣﹔許鞍華的《黃金時代》構思獨特、歷史感強烈,但對人物內在世界的揭示流於人物關系的簡單呈現﹔姜文的《一步之遙》有一貫的張揚才氣、場景沖擊,但是,卻因為結構隨意、風格散漫而使得觀眾感覺到支離破碎、炫耀矯情。

  擔當與票房並不沖突

  人們對於互聯網概念的盲目追逐也體現在電影市場上,使得大數據、粉絲、社交化等因素對電影的影響越來越強,導演的創作能力反而臣服於資本和數據,使得導演貶值貧血,才能走向衰竭。在這樣的趨勢下,互聯網文化中的碎片化和粗俗化傾向被過分放大。很多電影在一味地迎合青年觀眾的叛逆、宣泄和顛覆,帶來了娛樂無度、倫理無度的偏向。由此,報告研究者呼吁,在中國目前“唯票房論”的浮躁氛圍下,電影應該堅守基本的文化底線。2014年的一些“賤人”電影、“粉絲”電影、“惡搞”電影中,低賤化、丑陋化現象應該引起自省。

  尹鴻教授指出,電影對於文明和文化的擔當與票房之間並不存在沖突。以奧斯卡提名名單為例,尹鴻指出,獲得提名影片都堅持了價值觀上的普遍“正確”,甚至體現了某種人道主義精神的自覺擔當。好萊塢的犯罪片、黑幫片、功夫片、警匪片、喜劇片等類型片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釋放暴力、色情、叛逆情緒,但宣泄的同時卻帶有修復功能,而不是像中國一些影片將美學和倫理的丑陋作為炫耀,比如,利用粉絲情結,魅化“高富帥”、“白富美”的偶像魅力,毫不掩飾地激發觀眾對於“婚姻改變人生”的白日夢﹔或者把女性肆無忌憚地“小三化”、“污名化”,強化對於女性扭曲的窺視欲﹔還有的影片則不加節制地渲染財富地位權力的向往,刺激觀眾的物質追求欲望。

  報告研究者指出,中國電影市場蛋糕已經越來越大,但是如何能夠讓這塊蛋糕越來越好吃,則是中國電影的新挑戰。文/本報記者 肖揚

  鏈接

  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評出五佳影片

  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們昨日還現場投票從入圍的15部影片中選出了他們心中的5部“最佳”,分別是《白日焰火》、《親愛的》、《推拿》、《歸來》和《智取威虎山》。

  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就推出電影十佳評選,由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進行投票,在每年度公映的國產影片中,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優秀影片,推薦給觀眾。今年此項評選更名為“批評家選擇”,且首次增設現場投票環節。(記者 肖揚)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