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拍一部虧一部的導演們 都來學學賈樟柯怎麼賺錢吧
今天,賈樟柯的新片《山河故人》在戛納電影節和媒體見面。前幾日,45歲的賈樟柯就已經獲得了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的終身成就獎——金馬車獎。如果以國內商業片的邏輯來看,拍的多部電影都沒能上映、沒有一部作品票房過千萬的賈樟柯,早就因為電影糟糕的市場回報而被淘汰了。恰恰相反,賈樟柯不但新作頻出,而且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很多人一定很納悶,在藝術電影慘遭市場圍剿的情況下,賈樟柯為什麼能活這麼久?賈樟柯何以成為賈樟柯?
宣傳 飢餓式營銷
賈樟柯很懂得控制宣傳的節奏,並不是曝光率越高越好。今年的《山河故人》從開拍時就疑雲重重,賈樟柯在微博上開面館,而電影則在秘密拍攝。直到戛納公布入圍名單,很多人才知道賈樟柯已經完成了作品。越是把電影保護得神秘,就越是勾起所有人的胃口。
媒體圈內同行戲稱,賈樟柯是導演界的范冰冰。他的文學水平和社會觀察能力一流,而且太懂得媒體需要什麼樣的內容作為標題。《三峽好人》當年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同期上映,張偉平炮轟賈樟柯獲獎是電影節主席馬可·穆勒的暗箱操作,隨后賈樟柯發表了言辭激烈的反駁,並且在公開活動中表示,“崇拜黃金的年代,誰來關心好人。”
團隊 鐵打不動的趙濤
你可以發現,大多數賈樟柯的電影,主角都是他的太太趙濤。賈樟柯保持了一個穩定的創作組合,攝影余力為、配樂林強和半野喜弘、制片主任張冬、宣傳總監戴盈盈……都是賈樟柯千年不變的固定班底。制片方是北野武的公司OfficeKitano,發行方是上影集團,還有CelluloidDream(前期)MK2(后期)這樣的公司完善歐洲地區的發行。團隊的固定、大量啟用新人演員,讓賈樟柯的拍片成本非常低。
營銷 最精明的生意人
僅僅說賈樟柯是導演真的委屈他了。賈樟柯的電影在國內要麼無法上映,要麼票房慘淡,他主要依靠海外市場銷售收回投資。就拿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三峽好人》為例,這部電影起碼銷售到了75個國家,而這部電影是和紀錄片《東》一起套拍,投資僅為600萬元人民幣,但兩部片子的海外版權銷售達4000萬元。至於《山河故人》,電影在還沒開拍的時候,通過版權預售,投資方其實就已經回本了。
但是,賈樟柯根本不靠電影賺錢,他的主業其實是廣告。賈樟柯有一個專門的廣告公司,為諸如中國移動、玉蘭油、京東這樣的大客戶制作形象廣告。最典型的就是入圍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的《二十四城記》,其實就是華潤地產投錢拍的超級廣告。只是賈樟柯找到了國營企業曾經的榮光和一代人命運變遷的這一切入點,打造成一部不但關注中國社會變革,而且藝術上還有較深探索的作品。還有就是賈樟柯的《語路》,這個威士忌品牌贊助的項目,被賈樟柯搞成了時代人物的訪談。
品牌 歐洲人隻認賈樟柯
賈樟柯是歐洲各大電影節的常客,他太清楚電影節的口味,所以他的電影一貫堅持對中國當代社會的觀察,而且在形式上的每次突破都像是有備而來:《二十四城記》融合了虛構和現實,打破了紀錄片的邊界﹔《天注定》第一次出現沖擊力強烈的暴力﹔這次的《山河故人》不但從過去跨越到未來,還用了三種不同的畫幅表現。這些都是電影評論家們的G點,讓他的作品總能獲得不少評委的投票。在法國的主流電影評論界有共識,想要在電影中了解當下的中國,賈樟柯的作品是最佳標本。王玉年
王小帥不用再叫了
當王小帥在為《闖入者》遭遇極少排片叫屈,控訴這是商業電影對藝術電影的一次有預謀的謀殺時,賈樟柯整整西服,正准備赴戛納參加電影節。對《闖入者》這樣的事情,賈樟柯早就見慣不怪。這就是國內電影市場的現狀,並不是哭兩聲就能有奶吃的。
何況賈樟柯還准備笑。他每次出現在戛納或者威尼斯,總能獲得媒體大量的關注,在幾乎放棄了國內市場的情況下,國內外媒體的吆喝總能讓他從海外銷售收回投資。他的電影從來沒有大制作,成本都是控制在幾百萬元以內,海外版權售價也不高,但因為發行地區太多,收回投資一點不難。
看上去賈樟柯像是在做精打細算的小本買賣,還真不是這樣。他拍電影賺不到什麼錢,但電影為他宣揚了名聲,電影節又幫他提高了檔次,最后回到他的廣告公司,他在那裡露出商人本色。
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在當下的中國市場,作為藝術電影的導演,你必須是個復合型人才,純玩藝術死得快。(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