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大銀幕變身"新歌孵化器" 樂壇大腕愛唱電影主題曲

2015年05月19日07:50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大銀幕變身“新歌孵化器”

  在《默》新歌發布活動上,黃曉明、那英、高曉鬆三人同台。本報記者 方非攝

  佳作被捧,爛片被罵,不管怎樣,電影市場確實足夠吸引眼球,不僅互聯網大佬們紛紛涉足影市,就連音樂圈兒似乎也越來越熱衷於跟電影界打交道。《何以笙簫默》《左耳》《暴瘋語》《闖入者》《萬物生長》……接連上映的幾部新片,其主題歌、片尾曲或是宣傳曲,無不是邀來一線歌手亮嗓,電影成就歌曲,歌曲借勢電影,互惠雙贏。當然,這有個前提,兩者要“巧搭”,而非“亂搭”。

  現象 樂壇大腕愛唱電影歌

  5年沒發新歌,那英一出手,竟是電影《何以笙簫默》主題歌《默》。據說是高曉鬆偶得一首歌,覺得簡直就是給那英量身定做的,於是兩人商定合作一把。巧的是,《何以笙簫默》片方轉眼找到高曉鬆,請他當音樂總監,他於是順水推舟,將這首歌用到電影裡,同時以這首歌為起點,延展出整個電影的音樂動機。

  其實,像那英一樣為電影獻聲的,還有很多明星大咖。比如,《左耳》主題歌《左耳》,趙薇演唱﹔《暴瘋語》主題曲《暴風雨》,陳奕迅演唱﹔《賭城風雲2》主題歌《停格》,蔡健雅演唱﹔《萬物生長》主題歌《萬物生長》,宋冬野演唱……

  很多時候,一部影片還會推出宣傳曲,其本身並不會在電影裡面出現。比如,《左耳》推廣曲《放心去飛》,演唱者胡夏、歐豪、楊洋,都是人氣頗旺的選秀歌手。《闖入者》宣傳曲《這個世界會好嗎2015》,演唱者是民謠歌手李志。

  如果往前推,會發現這股風潮早已露出端倪:王菲為《匆匆那年》演唱的《匆匆那年》,王菲、陳奕迅為電影《將愛情進行到底》演唱《因為愛情》,張靚穎為電影《畫皮》演唱《畫心》,王錚亮為《私人訂制》演唱《時間都去哪兒了》……最典型的還有朴樹演唱的《平凡之路》,是韓寒電影《后會無期》的主題歌,幾乎隨著電影上映,迅速成為一首“紅歌”。

  在資深樂評人盧世偉看來,一方面,當下華語歌壇最具認知度與影響度的歌曲,很多都出自電影歌曲﹔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歌手開始重視演唱電影歌曲,“張靚穎已經給近20部電影演唱過歌曲,成了電影歌曲小天后﹔而大天后當之無愧是王菲,她如今推出的所有原創歌曲,全部是電影歌曲,有私下消息說,王菲如今隻願唱電影歌曲。”

  回溯 電影歌曲一度陷低谷

  曾幾何時,電影主題歌是推歌的一個重要通道,如《小花》裡的《妹妹找哥淚花流》,《少林寺》裡的《牧羊曲》,《鐵道游擊隊》裡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等。早年間的歌手,沒什麼人出專輯,除了翻唱港台流行歌,所謂原創作品基本上都來自影視劇或電視晚會。

  港台亦如此,在新歌《默》媒體見面會上,高曉鬆就回憶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台灣電影的黃金年代,也是台灣電影歌曲的黃金年代,電影跟音樂特別契合,先后推出過《橄欖樹》《是否》《一樣的月光》等華語經典。然而,后來這種現象逐漸消失了,電影歌曲從輝煌轉入低谷。

  而據業內人士“考証”,打破這一現象的,應該是以1991年內地開始首次引進簽約制,開始有唱片公司為轉折點,歌手們開始出專輯,演唱自己的作品,而不再那麼重視演唱影視歌曲了。

  於是,電影的主題歌、插曲,有很大一部分是對現成作品的二度利用,真正為一部電影原創並能流行開來的作品,並不多見。在盧世偉的印象中,華語電影近20年裡,唯一一個堅持為電影專門創作原創主題歌的大導演,也就馮小剛一人而已。“很多電影會推電影原聲音樂專輯,其中也會收錄一兩首所謂的主題歌,但這些主題歌往往在電影播放時並未出現,諸如《霸王別姬》中的《當愛已成往事》等,即便這些歌曲走紅,也更多是以單獨的音樂作品的狀態出現,與電影並無太大關聯。”

  在港台,甚至還出現過“賣掉片頭片尾音樂位置”的做法,唱片公司推唱片時會直接去購買。“這樣做導致的結果就是,音樂跟電影很不契合。”高曉鬆說。他還舉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例子,就是他的那首《睡在我上鋪的兄弟》在台灣推廣時,買的就是電影《包青天》的片尾曲,“我當時就傻了!”

  反思 “亂搭”會淪為噱頭

  不過,似乎是從王菲為《匆匆那年》演唱主題歌《匆匆那年》開始,電影突然又開始頻拋橄欖枝,滿心歡喜跟音樂圈交朋友、做生意了。

  “不光是網上,全國所有機場、高鐵、車站,11000家卡拉OK,一天砸進150萬元,這是一次我前所未見的單曲推廣。”高曉鬆直言,《默》是他入行20年見過最大規模的一次單曲宣傳。事實上,經過大牌歌手演唱、大IP電影造勢后,《默》真地成了一首“流行”歌。

  從營銷的角度來說,電影營銷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宣傳手段越豐富越好,其中,主題歌、推廣曲無疑是一個促使增加媒體發稿量的“點”,這也是現如今電影宣傳專門有一輪是揭曉主題歌、推廣曲的原因。比如說電影《匆匆那年》,本來跟王菲沒關系,但是找了一個這麼大牌的歌手來唱主題歌,就成了一個很有效的軟性廣告。用一位電影公司宣傳人員的話說,“大導演用大歌星,電影大腕與音樂大腕,腕腕聯合,就把電影歌曲也聯成了大事件,甚至專門為主題歌舉辦宣傳活動,把主題歌的推廣放到了重要位置。反過來,電影主題歌的提前推廣,也相當給力,為電影宣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而對歌手和唱片公司來說,在電影市場紅紅火火的當下,搭上電影的順風車,亦不失為好的推廣渠道。據一位不願具名的歌手經紀人透露,眼下音樂環境不好,“推歌比登天還難”,他們更願意給歌手尋找演唱電影歌曲的機會,而且最好是熱門電影,“如今電影投資動輒過億,演唱電影歌曲給的報酬還不錯。更重要的是,電影制作方會安排專門的宣傳活動,宣傳力度比較大,傳播力度也很大,這比我們花多少宣傳費,上多少通告的效果都強。”

  不過在樂評人王毅看來,電影主題歌最重要的是與電影內容、情感、情緒契合,實現“巧搭”,“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彼此借力,互惠雙贏,否則就是一個宣傳噱頭而已。”(記者 李紅艷)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