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盤點食品謠言耍五種花招 多披著貌似"科學"的外衣

王叔坤

2015年06月09日07:27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食品謠言耍的五種花招 別轉發!

  在微信朋友圈,以“××食品有害,千萬別吃”為主題的文章閱讀率高居不下,很多食物被冠以“有毒”、“致癌”甚至“致死”。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年初發布的微信謠言分析報告顯示,在被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微信中,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騙、健康養生這些主題的謠言數量最多。

  在眾多傳播迅速的食品網絡謠言中,新京報記者梳理統計發現,五種花招最常見,它們常常讓人覺得“似曾相識”,往往披著貌似“科學”的外衣,有著相似的情節與結論。

  花招1 描寫“真人真事”吃××致死

  吃了兩串街邊烤羊肉串,全身出血身亡——“真人真事”的吃XX致死

  2014年4月,一則“燒烤致人死亡”的消息在各網絡論壇、貼吧、朋友圈、QQ空間上被大量轉載,稱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一位年僅28歲的王某全身出血,搶救無效身亡,“此前吃了兩串街邊的烤羊肉串,死后化驗出吃的竟然是死了好幾天的老鼠!!還查出了王某體內有少量老鼠藥!!”

  盡管當地官方都辟謠並未收治過任何鼠藥中毒患者,更沒發生死亡,但在這場網絡鬧劇之后,更多版本的“老鼠烤串致死”又在網上傳播,比如濟南傳一12歲男孩吃過“老鼠肉燒烤”中毒死亡﹔遼寧本溪也傳出5歲小孩吃了路邊死老鼠肉烤的“羊肉串”全身出血,搶救無效﹔杭州也出現一名12歲男孩吃肉串死亡。一年內,全國多個城市均曾出現過類似信息,后經証實均為謠言。

  ●招數拆解:這類謠言動不動就是吃了送命。專家指出,之所以“××食品致死”被廣泛傳播,在於描述的場景與日常生活十分貼近,故事中的人物與情節描述細致、具體,消息發布者也常以“朋友”、或“接診醫生”等身份自稱,把整件事包裝為身邊的“真人真事”,容易讓人信以為真。食用的“后果”又觸目驚心,出於震驚,讀者往往順手轉發。

  花招2 冠以“權威信息源”

  婦幼保健院提示您,不要給寶寶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劑的牛奶飲料——冠以“權威信息源”

  今年年初,一則“多種飲料含肉毒杆菌”的微信帖引起家長恐慌。其中,一條來自“婦幼保健院的提示”傳播最為廣泛。消息稱:“婦幼保健院提示您,請不要給寶寶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劑的牛奶飲料,告訴家裡有小孩的朋友,剛看了新聞:可口可樂、爽歪歪、娃哈哈AD鈣奶、多美滋、雅培、美汁源果粒奶優菠蘿味的,都含有肉毒杆菌。現在緊急召回,希望有兒女的爸爸媽媽相互轉告。”

  娃哈哈公司相關負責人辟謠,並向公安機關報案,調查謠言源頭。中國飲料工業協會發布聲明,確認這條網絡消息為謠言,所提及的各款飲料都未因食品安全或質量問題收到召回通知。

  ●招數拆解:這種以“某地檢驗檢疫局公布”、“某權威媒體曝光”、“某研究機構發布”等“權威信源”為包裝的謠言廣為傳播。專家提醒,網友看到類似消息時要留意查看真實信息源,即關注是否有權威媒體或官方發布過,並查看發布消息的微博賬號或微信公眾號身份信息。對於一些冠以“權威信息源”,但內容專業性不強,語言表述情緒化或邏輯牽強的文章,不要輕信或隨手轉發。

  花招3 用恐懼性標題吸引粉絲

  《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條死了三個》、《這些食品都致癌,千萬別再吃了!》——用恐懼性標題吸引粉絲

  新京報記者統計發現,許多食品安全類謠言往往標題“語不驚人死不休”。如《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條死了三個》、《鎮安涼皮出大事了》、《這些食品都致癌,千萬別再吃了!》、《這是世界上最臟的魚!千萬不要再吃!》、《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還要毒!》、《千萬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吃錯可能致命!》等。

  研究發現,這些吸引眼球的謠言,發布者大多是微信營銷號,主要目的是吸引粉絲,為日后營銷吸引人氣。這些賬號發布的微信並非每條都是謠言,大多平時發布的以心靈雞湯或段子類內容為主。

  ●招數拆解:“這類文章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激起人們對身體傷害的恐懼和對死亡的焦慮。”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研究人員指出,在微信看到某些食品被與死亡、疾病等危言聳聽的詞匯搭配在一起時,不要恐慌,要敢於質疑其是謠言的可能。若懷疑一條微信的真實性,不妨翻看該賬號此前發布的歷史消息,可大致判斷其發布信息是否真的權威。

  花招4 渲染加工環節的“臟亂”

  臟亂差配上觸目驚心的“地下水勾兌色素”——渲染加工環節的“臟亂”

  去年底,微信上一則《凱裡市飲料造假窩點被端!不要給小孩喝飲料啊!擴散!!》的消息引發關注。后媒體與當地多部門求証,最終確認該網帖反映的情況是網友“移花接木”所致。該文中描述了假冒飲料加工窩點臟亂差的環境和觸目驚心的“地下水勾兌色素”的情景,強調“小孩吃了致癌”。

  同樣在去年,雙匯集團新聞發言人劉金濤在官網發表聲明稱,《火腿腸還敢吃嗎?實在太恐怖了,求擴散》等謠言嚴重損害雙匯聲譽。這則謠言中,把國外企業對豬、羊、馬等動物尸體進行攪拌、粉碎等無害化處理的畫面通過移花接木,配上火腿腸的生產畫面,制成兩段視頻,並加上雙匯部分產品圖片。

  ●招數拆解:網絡傳播研究者發現,不少食品安全相關的網絡謠言,描述、渲染食品“惡劣的加工生產環境和骯臟得驚人的原料”,比如肉制品的謠言常常通過描述令人作嘔的加工環境、帶病的牲畜源、寄生虫、添加劑等加工環節亂象,以此來引發公眾的恐懼情緒。

  花招5 借“應季”熱點炮制“對口”謠言

  每到夏季吃西瓜,其謠言就應季而生——借“應季”熱點炮制“對口兒”謠言

  每到盛夏來臨,消暑美食的西瓜便會陷入“打針”傳言,稱“不法商販利用注射器向西瓜內注射色素、甜味劑,讓西瓜變得又紅又甜”,或“黑心商販給未成熟的西瓜注射膨大劑,損害肝腎、影響兒童智力發育”。一些文章還配有注射器和西瓜的合影照片,稱“有圖有真相”。

  很多專家為此做實驗粉碎謠言:西瓜打針10分鐘后便會變質,不到24小時即已腐爛,注射色素和飽和糖溶液的瓜瓤有腐壞變餿的味道等等。

  ●招數拆解:植物學博士史軍舉例分析,“打針西瓜圖片有不少值得懷疑處。瓤中黃色較硬的條帶是注射留下的痕跡,同一西瓜中的其他條帶和白色瓜子為何沒被染成紅色?其實氮肥施用量、生長后期遇低溫、品種差異都有可能導致條帶現象。”

  對於網絡謠言明顯的“季節性”,網絡傳播研究人員發現,很多謠言跟當下熱點話題有關, 夏季吃西瓜,西瓜的謠言“應季”而生,秋季吃大閘蟹,螃蟹的謠言便出現。前段時間“辣條”成為熱詞,《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條死了三個》謠言便隨即誕生。謠言制造者抓住熱點炮制“對口”文章,往往能迅速引發關注,增加閱讀率和微信影響力。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