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京華時報:《末日崩塌》找到了特技與情感的最佳比例

韓浩月

2015年06月09日07:39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末日崩塌》找到了特技與情感的最佳比例

  有一類好萊塢電影,當它找不到新思路的時候,通常會將一個老套的故事,用新技術再夸大地講述一遍。此前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環太平洋》,它把畫面上的機甲戰士與怪獸加大了無數倍,憑借這一招,也贏得了不錯的票房。現在正在國內公映的《末日崩塌》,也是走類似的路數。

  《2012》作為一部現象級電影,不僅勝在技術層面,還契合了瑪雅人的預言形成的恐慌心理,另外也有著它的政治寓意。和《2012》相比,《末日崩塌》格局偏小,節奏感更快,視覺沖擊力更強,音效更加震耳欲聾。為了唬住觀眾,《末日崩塌》也是拼了,從一開場就震,一直震到故事結束,仿佛地震失去了自有規律,完全根據劇情需要而震。

  許多災難電影的文戲,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末日崩塌》的文戲還算自圓其說。它用很少的篇幅,交代清楚了處在危機當中的夫妻關系、青年男女在困境中迅速產生的戀愛關系、災難也無法震垮的親情關系等等。道恩·強森飾演的父親在故事中是個背負沉重心理負擔的人物,因為照顧不周導致小女兒去世,讓他和妻子產生了嚴重隔閡,在這條敘事線上,《末日崩塌》的編劇手法嫻熟。除此之外的文戲,隻能算及格。

  在拍攝災難片方面,好萊塢什麼都敢毀,體現在《末日崩塌》上,就是胡佛大壩、洛杉磯以及舊金山一座座標志性建筑。沒有什麼比那些人們熟悉的貌似強大的事物在眼前豆腐渣一樣地垮塌更能讓人震撼了。國產災難片就無法這麼拍,在這一點上,可以向好萊塢學習。

  《末日崩塌》是一部簡單粗暴的電影,但創作者的聰明之處是,尋找到了特技場面與情感融入的最佳比例。按照有的觀眾估算出的65%的時間是在地動山搖計算,剩下的35%就是情感戲了。這是災難片的黃金比例。在35%的情感戲當中,除了強森夫婦的戲佔了較大比重外,大女兒偶遇的兩兄弟,以及隨后產生的與哥哥之間的戀情,鎖定了年輕觀眾的觀影需求。加上地震專家失去搭檔后專注於地震預測,成功將強震信息傳遞出去……這些融合在一起,讓災難片的故事內核得到展現,也讓這類電影的價值觀打動了觀眾。在緊急時刻,國家救援力量有條不紊地進行,安老撫幼的社會風氣仍在,體現了規則與道德的力量。

  按照《末日崩塌》的這個結構進行再創作,觀眾仍然會買賬。人們可能會慢慢厭惡一些電影類型,但災難片的吸引力是很難阻擋的。越是活在高科技時代,現代人的心理越是脆弱。前段時間不是流傳一個段子嗎,“互聯網抵不過傳統產業的一鏟子”,這個段子就是人們對虛擬數字與未來世界最真實的恐慌心理體現。更何況,還有層出不窮關於自然環境惡化、資源能源匱乏的報道。

  末日電影的盛行,是建立在末日心理基礎上的。走出影院看到外面陽光燦爛,慶幸自己還如此真實地活著,家人親人還在身邊,幸福感就是如此沒來由地涌上心頭。功夫在詩外,所以,末日電影拍得好與壞另講,它們能讓觀眾哪怕在觀影之后的半個小時裡感恩生活,就已經立下大功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