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食品謠言為何在朋友圈瘋傳 自媒體成謠言放大器

2015年06月18日07: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食品謠言為何在朋友圈瘋傳

  食品謠言,這個食品安全領域中經常被人忽視的問題正在慢慢浮出水面。

  近日,在2015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第七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發布了《中國網民食品安全認知研究報告2015》。該報告指出,2012年至2014年的食品類安全事件中存在著15.93%的虛假信息。

  張志安表示,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很多食品安全謠言傳播得比過去更快更廣。

  一方面,屢禁不止的食品謠言給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認知帶來了困惑,讓食品企業深受其害,另一方面,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也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

  5家食品公司索賠6100萬元

  猶豫了很多天,杜青(化名)最終還是拿起手機,在微信上屏蔽了母親的朋友圈狀態。母親特別喜歡在微信上轉發關於養生、健康、食品的文章或鏈接。“但她轉的很多都是假的,叫她別信吧,她還不聽。”杜青說。

  杜青還記得,半個月前母親在微信朋友圈裡轉發過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稱有一些飲料“含有肉毒杆菌,不能再喝了”。由於之前就在網上看到過類似文章,並且知道這條消息是謠傳,杜青勸說母親要分清消息的真假再轉發。

  但是母親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管是真是假,一定要多長個心眼”。

  正是這種“寧可信其有”的心理,加速了食品謠言在微信等社交工具上的迅速傳播。

  根據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微信、果殼網、宏博知微等機構聯合推出的最新一期《微信“謠言”分析報告》,被多人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的微信公眾號內容中,食品安全類“謠言”傳播最多。

  深受食品謠言困擾和影響的,還有食品企業。

  4月下旬開始,不少微信公眾賬號發布或轉發文章,聲稱“中國大陸康師傅公司3年從越南大幸福公司進口43萬噸地溝油”。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的進口檢驗檢疫記錄顯示,從2013年至今,中國大陸並沒有進口過越南大幸福公司生產的食用和飼用油脂。康師傅公司隨后辟謠稱,這篇文章及信息“完全是子虛烏有,內容嚴重失實”。

  但謠言的傳播早已超出控制。據康師傅公司統計,自4月27日首次發現該謠言至5月6日,這則信息在微信公眾號中共刊出699次,閱讀量累計達152萬次,共有70余條謠言信息的閱讀量超過5000次。

  不僅這一家企業遭遇謠言。今年上半年,一條關於肯德基使用6個翅膀8條腿怪雞的謠言在網絡流傳。截至4月底,微信公眾號上共有4000多條相關內容,其中超過130個賬號的文章閱讀數超過10萬。

  直接的損失是銷售業績的下滑。康師傅公司表示,在食品謠言傳播迅速的4月份,康師傅公司的銷售業績為近期以來最差,甚至比春節假期時的銷售額還低。網上快速傳播的食品謠言也讓部分康師傅的經銷商提出減緩進貨。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表示,微信上的一些自媒體,已成為謠言和不實信息的“放大器”。

  日前,肯德基起訴了涉嫌造謠的10個微信賬號及3家運營公司,要求立即停止侵權行為、賠禮道歉,並最高索賠150萬元人民幣。康師傅也起訴了營口飛翼網絡有限公司等涉事的33家公司,其中包括1個個人微信賬號,40個企業微信公眾賬號。

  記者初步統計,目前至少有康師傅、肯德基、農夫山泉等5家食品企業向法院起訴涉嫌制造和傳播食品謠言的微信公眾號及其運營公司。這5家食品企業的索賠金額超過6100萬元,包括康師傅索賠5000萬元,肯德基索賠450萬元,王老吉索賠600萬元。

  目前,法院已受理肯德基和康師傅的訴訟請求並立案,王老吉也已向公安機關報案,並啟動司法程序。

  謠言是怎麼出爐的

  那麼,這些在朋友圈中肆意傳播的食品謠言是怎麼制造和傳播出來的?

  近日,記者聯系到康師傅所起訴的營口飛翼網絡有限公司負責人石先生。面對康師傅公司的起訴,他表示“就是覺得閱讀量高,所以就隨手轉發了”。

  石先生介紹,此次康師傅的起訴涉及的是“營口新媒體”微信公眾號,主要發布本地新聞資訊類內容。

  5月初,石先生發現有新聞網站在轉發“康師傅進口地溝油”的新聞。“因為沒看到康師傅出來辟謠,我就覺得這個事情是真的,所以就隨手轉發了這篇文章。”

  雖然發布2天后即遭人舉報,繼而被刪除,但這篇題為“越南43萬噸地溝油賣給康師傅,‘吃方便面=自殺’”的“隨手轉發”文章已經被閱讀9000多次。

  對可能造成的后果,石先生表示“當時沒有想那麼多”。直到6月2日有媒體採訪,他才知道自己的公司因為這篇文章被康師傅起訴。

  石先生透露,自己和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企業投放的廣告,價格一般是300元/萬粉絲,“行業內基本都是這個價”。“營口自媒體”擁有8萬多粉絲,其微信頭條位置的廣告價格為2000元/條。

  石先生表示,自己和公司願意在能力范圍內給康師傅公開道歉或者賠款。

  康師傅公司副總經理賈先德向記者表示,今年的地溝油謠言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大量特定的公眾號同時一撥一撥的傳出(謠言),這不會是一般網友的個別行為。”

  康師傅在聲明中表示,“當下食品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已刺刀見紅,也催生了利用網絡謠言攻擊對手的惡性競爭局面。”

  去年8月,康師傅起訴了湖北孝感統一企業食品有限公司及其員工周某,稱其指示該員工在網上發布《日資產品不可信,逆天的康師傅》等詆毀性言論,導致康師傅當季銷量受到影響,要求賠償相應經濟損失。

  重慶一家網絡推廣公司負責人林華(化名)向記者透露,曾有企業客戶在6月初通過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他,請他的公司“在暑期的兩個月裡幫忙推一些文章”,並支付近十萬元作為酬勞。

  但看過這些文章的內容之后,林華發現這些文章大多與事實相悖,“而且明顯是有針對性地在指向一些企業”。由於擔心涉嫌造謠傳謠,林華和他的公司最終婉拒了這筆送上門來的生意。

  信息真空為謠言提供空間

  雖經多次辟謠,但“肯德基6翅雞”等食品謠言還是死而復生。那麼,食品謠言為何屢禁不止?

  《微信“謠言”分析報告》指出,食品謠言之所以能在微信上廣為流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招”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該報告的負責人之一,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副主任何凌南表示,由於中老年人尤其在意健康問題,而且他們的媒介素養和科學判斷能力不足,很容易相信食品謠言。

  根據該報告,食品謠言是這樣制造出來的:通過大量的圖片呈現惡劣的加工生產環境和骯臟的原料,聲稱不當的食用習慣將引發嚴重疾病,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養生效果,標題往往會打上“死亡”、“疾病”等致命關鍵詞方便傳播,而且往往通過以成功人士為目標群體的公眾號進行傳播。

  “這都是利用了人們的‘死亡焦慮’,或者‘寧可信其有’的心理。”何凌南說,他們往往看到關於健康的帖子就會去轉,很少想著去甄別是真是假。

  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對稱、不透明、不順暢。

  5月26日,在一場食品安全研討會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新聞司副司長申敬旺表示,不少食品熱點問題並不是真正源於食品安全事件,而是由於消費者和科學真相之間的“信息真空”造成的誤讀、誤解、誤信。

  何凌南表示,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不透明會加劇信息傳播的不順暢,進而滋生謠言和消費者的不信任感。而當前消費者對食品行業整體的不信任感則加劇了這種“信息真空”。

  著名科技社區果殼網主編徐來也贊同這種說法。他認為,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消費者對食品的生產環節越發陌生、疏離,由此導致消費者對食品生產者和生產過程產生不信任感。

  這種狀況無疑將對現有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造成沖擊。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施賀德就表示,信心喪失不僅會累及食品本身,還會削弱政府在保障食品供應安全方面的公信力。

  在6月15日召開的“2015國際食品安全會議”上,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副局長程金根表示,近年來中國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存在著一些人為操縱,3月~5月又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峰期。

  “去年受害的是櫻桃,今年受害的是草莓。”程金根說。

  食品謠言該如何標本兼治

  “謠言為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程金根說,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實在太重要了。

  他所說的風險交流指的各利益相關方圍繞食品安全風險及其相關因素交換信息、意見和看法的過程,其最終目的是讓食品安全的風險能夠得到更好的理解,並做出更好的風險管理決定。

  事實上,在新《食品安全法》中,一個亮點就是強化了食品安全的風險交流,並提出建立風險交流制度。

  國家食藥監總局法制司司長徐景和表示,新《食品安全法》強化了食品安全統一治理和安全風險治理,並強化食品安全的社會共治。

  “食品安全擁有最廣泛的利益相關者,應當建立最緊密的命運共同體。”徐景和說。

  與他持有相同看法的還有施賀德,他表示,缺乏信息透明和各利益相關方的合作,任何食品供應保障體系都將無法有效運行。

  此外,新法還明確鼓勵食品生產經營者採用信息化手段採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全程溯源制度。

  這些在新《食品安全法》中出現的新變化,反映的是填補消費者和科學真相之間“信息真空”的努力。

  而在治理和反擊食品謠言的實際操作當中,也有著不同的觀點和實踐。

  “其實討論食品安全時,應該要有更大的視角和更全面的認識。”作為科普網站的主編,徐來認為食品安全的科普工作非常繁雜。“食品安全的科普需要全面而詳細地呈現食品生產的過程,而不是停留在純粹概念上的討論。”

  作為食品企業的高管,賈先德表示從長遠來看,食品企業應該採取創新、公益的方法與消費者溝通。但在遇到利用網絡惡意傳播謠言的個人或企業時,食品企業必須動用法律武器維護企業自身權利。

  包括肯德基、農夫山泉在內的多家食品企業都採取了法律手段。

  徐來認為,企業以法律的手段回應食品謠言的做法,一方面維護了食品企業本身的品牌,另一方面也讓公眾了解到商業利益對食品謠言的操縱。“這其實是撕開一個口子,這個口子撕得越大,公眾知道得越多,對食品安全問題也就會有更全面的理解。”(王林)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