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6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地市黨報如何做好重大主題報道

金建樹

2015年06月19日10:18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是黨的新聞媒體的職責使命,也是黨報彰顯權威性、影響力,區別於其他媒體的優勢所在。近年來,作為地市黨報,《溫州日報》立足獨特的地域優勢,深挖地方元素,破解報道難點,精心策劃並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重大主題報道,取得了較好的成績。2008年—2014年,在《溫州日報》獲浙江省新聞獎綜合類獎項的50余篇作品中,重大主題方面的獲獎作品佔70%以上,在全省各地市報中名列前茅。

回顧、梳理近年《溫州日報》創新重大主題報道方面的探索實踐,筆者發現,地市黨報隻有從地方實踐著手,深耕本地,舉重若輕,同時,以小見大,見人見事,以個體的小敘事來升華主題,才能破解重大主題報道中的“難點”,闖出重大主題報道的新路子。

主題重大和難以表達,是地市黨報做好重大主題報道的兩大“難點”。在全新的媒體傳播生態和語境下,客觀存在著新聞資源共享的形勢,使得地市黨報能夠參與重大主題報道的競爭,也不得不參與到重大主題報道的競爭中。但在具體的新聞實踐中,地市黨報要創新全國性的重大主題的報道,始終會有兩個“難點”困擾著我們。

一是以地方媒體的信息資源掌控能力和相對窄化的受眾定位,難以承受重大主題之重。面對全國性的重大主題,地市黨報沒法像中央大報一樣可以不斷接近核心信息源,因此,不具備直接去解讀、闡釋重大主題的能力。即便有,也可能只是網絡上的“二手貨”,最多也隻能是充當網絡的“二傳手”。即便是當了“二傳手”,也會因為缺乏貼近性,難以接近本地受眾,無法滿足本地受眾更深入更全面的需求。

二是在宏大命題中難以尋找恰當的表達方式,容易在宏大背景之中迷失。深遂的思想、深度的挖掘、權威的解讀都需要適合的表達方式。作為地方媒體,在重大主題面前,如果大而論之,一來駕馭不了,二來讀者也不買賬。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沒有恰當的表達方式,難以滿足日益多元化的受眾需求,也不能滿足多媒體背景下融合報道的需要。唯有找到一種合適的表達方式,才能使得報道有出彩點,才能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因此,地市黨報要做好重大主題報道,必須要立足地方實際,著力破解主題重大和難以表達這兩大“難點”。隻有這樣,才能使重大主題報道有貼近性,有可讀性,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

深耕本地,舉重若輕。深耕本地,以地方實踐為支點,撬動主題之重大﹔舉重若輕,讓重大主題“落下來”,落到具體的地方實踐中來。從地市黨報的角度講,重大主題的重大性,能不能承受得起,就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支點。找到了這個支點,就能舉重若輕,讓重大主題“落下來”。

重大主題本身從來都不是“空中樓閣”,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恰恰相反,不管什麼樣的重大主題,都要接地氣,都是要落到具體的實踐中去。這也從某個角度告訴我們,從地方的實踐中,可以找到撬動重大主題的支點。

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是走改革路、吃改革飯“長大”的。《溫州日報》立足溫州改革先行實踐的獨特資源,著眼於從全國大局看溫州改革先行,從溫州實踐看中國改革路徑,並以此為支點,撬動中國改革這一重大主題。“從溫州出發,尋找中國的改革印記”重大主題報道中,回顧溫州改革開放35年歷程,篩選溫州和中國改革風雲中的標志性事件、典型人物,解剖溫州改革的實踐路子、創新舉措,更具體、更深刻、更准確、更清晰地呈現溫州改革實踐在中國的先行意義,透視溫州改革實踐在中國的樣本作用,從而展現出中國改革風雲的恢宏篇章,並指導今天新一輪的改革實踐。這一重大主題報道一經推出,便引來各方好評,后被評為浙江省新聞獎重大主題報道一等獎。

這個報道的實踐啟示我們,要找准撬動重大主題報道的支點,必須置身於全國視野,深耕本地,吃透“兩頭”,既吃透報道主題的背景、意義,同時結合本地具體的實際,使重大主題報道“上接天氣,下接地氣”。隻有深耕地方元素,找准地方特色,才能與全國性的重大主題實現“天地對接”,通過地方元素的“點”,反映全國性的“面”,使報道與眾不同,“特色落地”,獨具競爭優勢。

以小見大,見人見事。以小見大,始終將人作為敘事主體﹔見人見事,以個體的小敘事來體現主題的重大。“初冬的濛濛細雨中,溫商潘光考從美國紐約又回到了樂清裡隆。江面上的船隻來來往往,閑來無事的村民躲在屋子裡打牌,汽車駛過時那肆無忌憚的喇叭聲偶爾驚起幾聲狗吠。一切顯得那麼平靜。這和潘光考記憶中的裡隆相去甚遠:‘那時,這裡成天飄著鄧麗君的歌,是從錄音機裡放出來的,雙卡呢。還有自動雨傘、香港衫、電子表,十塊錢一個的電子表看起來很高級……都是從裡隆碼頭直接帶過來的’。”這不是一篇散文裡的文字,也不是個人傳記裡的文字,而是“從溫州出發,尋找中國的改革印記”這一重大主題報道中的一段文字。這篇名為《從樂清裡隆到上海自貿區——突破禁錮,追隨開放的腳步》的報道,通過溫州商人在對外貿易中一路走來、一路滄桑、一路收獲的別樣故事,反映整個對外開放的改革歷程。

《溫州日報》創新重大主題報道,始終要求新聞敘事要將新聞的主體緊緊地扣在具體的人身上,寓宏大題材於日常性敘事中,在細節和小故事中展現主題的重大、細致和質感。可以說,透過一個個普通人的命運故事,折射出了改革之於人民的意義,將恢宏復雜的改革歷程,化為細膩獨特的敘事表達。這種解構改革的個體敘事方式,給了讀者更為真實、直觀的認知,描繪出一幅更具真實感的改革圖景。

當然,個體的敘事並不是停留在就事論事上,而是用來支撐起時代的大命題,用來升華重大主題。在“從溫州出發,尋找中國的改革印記”系列報道中,通過講述普通人的故事,通過版面聯動的報道方式,最終將報道的落腳點放在“叩問改革”之上,放在了叩問溫州當下改革的方向和路徑等深度思考上。這種感性敘事加理性思考的“1+1”的報道方式,也是《溫州日報》近年來在創新重大主題報道中廣為運用的一種報道模式。

2010年,獲得浙江新聞獎一等獎的“看世博,溫州叩問”系列報道,也是採用了“1+1”的報道方式——即在一版報道記者在世博會上的直觀見聞,報道國內外先進的城市建設管理理念和經驗﹔同時在二版聯動推出“雙城記”的報道,比照溫州與上海等地在城市建設管理方面的差距,叩問溫州當下的建設方向,啟示溫州未來的發展。一個好的新聞作品,特別是新聞精品的產生必須要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縱觀近年來《溫州日報》在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方面的探索,都凸顯了一個規律:地方黨報應在體現地方特色上求突破,在突出新聞表達上有創新,才能推出有影響力的新聞精品。(作者系溫州日報報業集團編委、財經要聞中心主任)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