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晨報》是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一家區域性報紙(前身為《城鄉導報》,創辦於2004年11月,2014年12月更名為《余杭晨報》),其服務區域主要面向杭州市余杭區,是一家區縣級小報。然而,就這麼一家小報,卻以“小的魅力”“小的活力”,以其他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走創新融合之路,實現了“小而美”。
隨著移動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手機逐漸成為至關重要的媒體終端,區域報紙如何利用新媒體,與之融合發展?《余杭晨報》結合實際,大膽探索,進行了一系列頗有成效的創新實踐。由余杭晨報社精心打造的掌上城市生活門戶——“掌上余杭”於2013年12月13日正式上線,一年多時間,得到了全國各地新聞同行的高度認同,省內外50余家媒體前來考察交流。在當地,數不清的“掌粉”市民,更是把“掌上余杭”作為生活、工作的助手。
媒體深度融合 搭建傳媒新格局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傳統媒體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媒體面臨著嚴峻挑戰。這是大家共同的看法,但這種說法不全面,在全媒體時代,挑戰與機遇是並存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是可以相互競爭、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特別是區域媒體,可運用創新思維,發揮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兩大優勢,打造全媒體平台,拓展報業發展新空間,搶點媒體發展新高地。《余杭晨報》融媒系之一的“掌上余杭”就是貫徹互聯網思維,著力媒體創新,從理念和實踐兩個方面探索了一條區域媒體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余杭晨報》的發展之路,見証了媒體融合的成功。2004年11月《余杭晨報》創刊時,正是互聯網傳播方興未艾之際,《余杭晨報》抓住這一機遇,制定了新老媒體同步發展、融合傳播的戰略。2005年5月《余杭晨報》新聞門戶網“余杭新聞網”上線﹔同年BBS“余杭論壇”上線,隨即紙媒開辟報網互動欄目“余杭網情”﹔2008年余杭手機報創刊﹔2009年同時引進了固定直播和移動直播設備,視頻新聞開播﹔2010年余杭晨報官方微博正式開始信息發布﹔2013年“掌上余杭”和微信公眾賬號先后上線。
走融合之路,使余杭晨報社形成了以傳統紙媒《余杭晨報》為核心,余杭新聞網、視頻直播、“掌上余杭”(APP)、余杭手機報、戶外LED、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融合傳播、立體發布的余杭晨報融媒系,實現了實時、滾動、多媒體、立體化、多元化傳播的“小而美”的現代傳媒新格局,實現了新聞報道從“已發生的事件”向報道“正在發生的事件”轉變,實現了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了區域媒體的主流輿論陣地。
機制體制創新 打造新型區域媒體
互聯網迅猛發展,傳統媒體轉型與新興媒體融合是新時期的新課題。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獲取新聞、學習知識、信息交流、生活娛樂、商業活動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已經影響和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模式,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雲計算服務推進了人類的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和服務共享,提高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
媒體融合如果沒有資金投入和制度保障那就是水中月、鏡中花。傳統體制孕育了傳統媒體,但要培育新型融合媒體更需要相應的體制創新,需要機制體制保障。《余杭晨報》融媒系面對“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成必然趨勢的實際,發揮“船小調頭快”的優勢,打破傳統格局,優選精兵強將,通過“紙、網、視、移、微、博”等融合發展,打造新型區域媒體,從機制和體制上進行了創新。同時從制度上給予保障,“掌上余杭”從業人員列入余杭晨報融媒系新聞採編系列,實行一視同仁,同工同酬,確保了這一“新興部門”的正常運行。余杭晨報社從2005年創辦余杭新聞網到2013年“掌上余杭”上線,每一個新媒體的創立,均做到組織架構到位、人員到位、資金保障到位,機制的保障使新媒體發展健康迅速,目前,余杭晨報融媒系用戶總量已經達到25萬以上,每一個新媒體都成為當地發展最早、用戶量最多、傳播力最強的區域平台。眾多的傳播渠道,把資訊直接送到用戶手上,這對於傳統媒體時代的區域報是不可想象的。
《余杭晨報》創辦10年,正是由於機制保障,使其在融合的道路上開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新媒體的強大助推下,《余杭晨報》融媒系無論在傳播力、影響力、經營能力上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2014年,這家隻有102名員工的區域性報社,廣告銷售額接近4000萬元,年淨利潤超過1500余萬元,人均創利達到15萬元,這在全國縣市區域報中名列前茅。
取得如此業績,除了克服人員偏少、任務偏重、成本費用增加、報業經營整體嚴峻等諸多不利因素,以及注重精細化管理、激發個人潛能外,靠的就是有一個好機制作保障,好機制促進了媒體融合發展,整個報業在效益提升中實現互相促進、共同繁榮。
提供多元服務 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媒體是服務機構,受眾對政策、信息、技術、知識需要全方位了解,區域媒體與受眾貼得最近,更有責任滿足受眾需求。“掌上余杭”面對的是余杭用戶,如果把用戶細分,在傳統媒體時代,主要是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內容以採編為核心,但在互聯網時代,服務對象除上述群體外,更多的是年輕一代,內容已無法獨自稱“王”,它需要技術助力,也需要貼近年輕群體的日常生活。不同群體有不同需求,通過服務與互動,吸引那些不訂報,也不讀報,但服務需求迫切的人群。這種有特色的服務,受到了用戶歡迎。
“掌上余杭”還實現政府服務與民眾需求的無縫對接,如與余杭區委組織部聯合打造的黨員學習服務平台——“掌上余杭.余杭黨建”2013年底上線,正好配合余杭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同時也是余杭黨務公開、聯系群眾、傾聽民意的創新渠道。“掌上余杭.余杭黨建”設有黨建新聞、群眾路線、微黨課、閃光的黨徽、黨員服務等專題,成了余杭黨建工作的組成部分。
聯手商家、金融機構,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是“掌上余杭”運營模式創新的亮點,它不僅是一個新聞平台,更是一個強大的本地生活服務平台。通過與眾多商家、金融機構的合作,“生活資訊”板塊匯集了最全最新的旅游休閑、美食餐飲、酒店住宿、購物娛樂、金融理財等本地商戶信息,同時推出用戶專享優惠。登錄這一平台后,用戶能隨時隨地在手機上查詢當天在售理財產品、信用卡特惠信息,了解出國金融、國際結算、個人外匯等方面的最新消息。
作為發布本地商訊和生活分類信息的平台,“掌上余杭”作為可靠的商務生活信息服務平台已初具規模。隨著用戶量的增加和關注度的提升,廣告宣傳效應不斷擴大,良好的互動形成了良好的循環,也是促進“掌上余杭”不斷發展的動力。“掌上余杭”的特色服務體現了重視用戶、感恩用戶,贏得了用戶的認同。
對媒體融合發展的三點啟示
啟示一:自“新媒體”概念橫空出世,仿佛其他媒體都“老”了。以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為主的傳播模式與年輕一代以互聯網、手機為主的媒介使用習慣存在突出矛盾,“掌上余杭”主動適應年輕一代用戶的需求,摸索建立固定受眾,在媒體融合和發展上進行了有效嘗試,從傳播與市場的角度取得了成功。
啟示二:信息化時代媒體技術迅猛發展,新媒體大潮無遠弗屆。傳統報紙需要尋找突圍之路,實質上就是尋找“賣點”(市場),增強實力保障。新媒體同樣需要准確定位,找准發展目標。“掌上余杭”在注重社會效益同時,把經濟效益放在媒體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地位,實現了兩者的雙贏。
啟示三: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是生產新聞產品,而新媒體的優勢在於,在傳播新聞產品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務,以“服務到手”的超強黏性成為讀者、用戶的生活助理。新媒體從落地起就不存在分級,但受眾的需求是有區域性的,區域性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與所提供的服務,能滿足當地目標受眾需求就一定有市場。
“掌上余杭”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務滿足了區域性受眾的需求,它在當地受眾心中有威信、有影響,所以容易吸引讀者和用戶。
(作者系杭州日報報業集團余杭晨報社總編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