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尼泊爾地震引各界探討 NGO助力災難報道新路徑?

2015年06月29日07: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NGO助力媒體,災難新聞報道的新路徑?

  5月23日,參加尼泊爾地震報道的一些記者以及社會組織、教育界、政府部門的代表,圍繞NGO(非政府組織)如何助力記者在災難報道中進行獨立採訪的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這場名為尼泊爾地震報道記者工作坊的活動由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基金會救災協調會主辦,四川協力公益發展中心、南都公益基金會聯合協辦。

  近年來,NGO資助記者進行災難新聞採訪的模式開始興起。NGO在災難發生的特殊時期,部分替代了傳統媒體的一些功能,給予前線記者支持。尼泊爾地震發生后,安平公關傳播公益基金(以下簡稱“安平基金”)支持了來自《新京報》、《南方都市報》等媒體的7名記者到尼泊爾進行採訪。

  王秀寧是《南方都市報》的資深評論員。在此次尼泊爾地震中,他在基金會的支持下,負責前方協調工作,為各路記者提供通信、網絡、住宿等服務。

  一到尼泊爾,他便開始尋找無線信號較好的酒店,在尼泊爾移動通訊恢復的第一時間向當地服務商咨詢了辦卡事宜,並把信息在群裡分享給記者。“通信順暢對記者來說至關重要。”王秀寧說。

  安平基金執行長何雪峰這樣解釋設置前方協調的目的:為記者提供更好的后勤服務,讓記者把寶貴的時間花在自己更擅長的採訪上。

  為了更好地達到這個目的,安平基金在后方建立了媒體大本營,王秀寧在尼泊爾同媒體記者、NGO代表、志願者等群體開展了4場信息對接會。

  但他仍感到明顯的不足:由於安平基金臨時決定啟動資助記者去災區採訪的項目,時間緊迫,導致記者未能在震后48小時的黃金時間達到現場。面對當地的網絡不暢,安平基金也無法實現媒體大本營與當地政府和國際救援平台的有效對接。

  同樣被資助的還有新京報首席攝影記者陳杰。在此次尼泊爾地震的採訪中,他也遇到了信息不暢的困境。

  他建議,建立突發事件記者名錄,選入有經驗的出色記者﹔建立突發事件報道基本原則,幫助記者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採用更靈活的機動措施,允許派出記者自行選擇最快捷的方式抵達報道現場。

  陳杰還對安平前線指揮部的構成提出了建議。他認為,除了安平基金負責人、記者、安平基金前后方組織協調人員、救援機構NGO等,還應在團隊中加入相關領域的專家,使記者的報道更加專業。

  南方都市報記者劉洋認為,媒體大本營應該承擔更多責任,如根據不同媒體的性質進行分工安排。

  何雪峰表示,安平基金正在考慮配備衛星、發電裝備等設施,保障網絡不暢時記者順利發稿,也將加強與當地官方的對接,完善信息。在安平基金接下來的東南亞項目裡,還將採用“記者+學者”的模式。

  但他同時表示,媒體大本營不便干涉記者的採訪自由,因此不能代替媒體編輯部的職能,其更多的只是為記者提供后勤保障服務。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周如南博士指出,NGO支持記者獨立採訪其實是新聞生產多元模式的一種,即慈善基金會支持模式。

  周如南介紹了目前世界上多個新聞眾籌平台。新聞眾籌平台通過眾籌資金的方式,為記者採訪提供資金支持。NGO、基金會資助記者的方式主要有收購報紙、成本覆蓋(報道前資助)、事后獎金、打造平台。此次安平基金資助記者前往尼泊爾報道採用的便是成本覆蓋的方式。

  有過獨立記者經驗的搜狐評論主編寧彪學提出了一些目前NGO支持記者獨立採訪存在的困境:NGO、基金會對記者后期支持指導較少,短期項目多、長期項目少,雙方需求不同導致滿意度不高等。

  在場的不少NGO負責人表示,目前NGO的項目周期與新聞的生命周期並不匹配。NGO對一個地區的救助是持續的、長期的,而媒體對突發事件的關注是短期的。這表現在NGO的項目剛開始,媒體的報道已經結束了。

  由於NGO自身傳播能力不足,導致所運營項目缺少公眾關注,一些NGO負責人對此感到苦悶。這在另一方面也強化了NGO支持深度報道記者的意願。

  壹基金防災減災部主任李健強呼吁,媒體擴大對災害新聞關注的內涵和外延。“目前突發性災害隻佔有大約5%的比例,媒體應加強對緩發性災害的關注”。

  當記者由NGO支持去採訪時,如何理解NGO、記者、記者所供職媒體這三者的關系?

  南方都市報首席編輯李建平表示,普通媒體往往無法對記者在一個話題進行長期支持,但NGO的基金會可以。相應地,NGO也有自己的訴求,而這個訴求有時會與記者的採訪訴求產生矛盾。

  李建平認為,目前一些NGO公關方面的需求,對於受眾實則是無效信息。“NGO通常認為,自己為某地區作出的貢獻被主流媒體報道了就是傳播的成功,但這對受眾往往是無效信息。”她認為,NGO應從長期的社會效應去考慮。

  為了處理好災害記者報道中最基本的問題,安平基金聯合有經驗的記者,擬討論出《災害報道記者採訪倫理與規范手冊》,此手冊將被收納進“安平包”內,6月發布。“安平包”為安平基金研發,為記者在災害採訪中提供最基本防護的便攜採訪包。

  除此之外,安平基金將擬開設災害報道記者培訓營,甚至在未來打算將公民記者納入媒體大本營。並試圖通過學者的理論研究與獨立記者的調查,發布《中國對外政策研究報告》,以推動中國對外援助方式的改變。(李梓汐 王鑫昕)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