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重溫經典的方式也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紅樓夢》也曾遭受過一次調侃和尷尬。2013年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公布了一個“死活讀不下去的書”排行榜。在這份榜單的前十名中,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悉數在列,位列榜首的就是《紅樓夢》,此外還有《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尤利西斯》、《瓦爾登湖》等外國名著。
約3000名讀者參與了此項調查。大多數讀者認為,人物太多、名字難記、內容抽象、文化差異大,是導致名著“讀不下去”的主要原因,一些讀者甚至調侃這些名著是“治療失眠的利器”。互聯網+時代,在喜馬拉雅網絡電台上,《蔣勛細說紅樓夢》的有聲讀物,點擊播放量不俗,最高達3271萬次。在荔枝網絡電台,其播放總量超過了1700萬次。互聯網時代,名著的閱讀方式也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蔣勛
台灣地區著名作家、畫家、美學家。“有聲書”代表作有:《漢字書法之美》《蔣勛細說紅樓夢》《孤獨六講》等。台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這樣描述蔣勛:“蔣勛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
《蔣勛細說紅樓夢》共160集,每集70多分鐘。
《蔣勛細說紅樓夢》在網上廣為流傳,他的導讀當然不是完全照著小說念,而是發揮自己閱讀《紅樓夢》幾十年的感悟心得,再加上美學、哲學研究的角度,對這部偉大的作品中的人生況味、美學意蘊等等進行豐富而深刻的解讀。
讀“紅樓”
蔣勛被窩裡打手電
蔣勛是一個超級紅迷。 不僅寫討論紅樓的文章,集結為《蔣勛說紅樓夢》一書出版,還在“美學課堂”上細說《紅樓夢》。他講述自己從小就開始讀《紅樓夢》,“瞞著父母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偷讀,讀到功課一塌糊涂。”在他看來,《紅樓夢》是一本可以閱讀一輩子的書。他認為,《紅樓夢》才是300年間真正永不消退的“暢銷書”。
蔣勛的解讀視角有一個核心角度:“青春王國,純情兒女”。他總是強調,紅樓夢大觀園是一個青春的王國,不能忽略寶黛釵等主角,基本都還是十幾歲的青春期少男少女這個事實,所以主張不要用成人世界的邏輯去解讀。他對是非對錯和善惡評價較少,主要以體諒的心情去看待少男少女的心理。與很多紅學專家講紅樓的角度相比,蔣勛更注重文本細讀,而不去過度引申和牽強附會。蔣勛的聲音婉約低沉,透出儒雅溫軟的氣質,俘獲了無數文藝青年的心。
雖然有一些人指出,蔣勛的解讀有不少錯漏之處,包括名字出錯,故事情節記錯,但瑕不掩瑜。蔣勛有書畫功底,又游學中外,他是在講紅樓,又是在講他對人性、世事的感悟。比如他將《紅樓夢》裡面不被關注的人物(趙姨娘,薛蟠,賈瑞等)分析得很到位,結合了他們生長環境,家庭教育,經歷,說明了萬事皆有因果。比如賈瑞很多人覺得猥瑣,但他卻看到,賈瑞對王熙鳳的深情竟至於毀滅的地步不得不謂之浪漫,細細想來不無道理。
聽“紅樓”
林青霞每周“打飛的”
“認識蔣勛是先認識他的聲音。朋友送了由他導讀的《紅樓夢》的碟片給我,我聽得入了迷,心想怎麼會有那麼好聽的聲音?《紅樓夢》這本家喻戶曉的古典文學名著,透過他那抑揚頓挫、醇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把我帶入了曹雪芹浩瀚的文學世界。總喜歡在夜闌人靜的時候聽他娓娓訴說大觀園裡的人、事、情。經過蔣勛的詮釋和解析,《紅樓夢》變得立體了,仿佛自己曾在大觀園裡待過,跟書裡的人物似曾相識。聽《紅樓夢》能引我入夢,經常在半夢半醒間,房裡還繚繞著蔣勛的聲音,有時竟然夢裡也有紅樓夢。聽了蔣勛的有聲書8年,跟他學了些對美的鑒賞和文學寫作知識,他的聲音能安定我的心……”這段文字的作者,正是已經息影多年轉型當作家的大明星林青霞。
當年蔣勛每個星期五在台北開講《紅樓夢》,林青霞就趁回台探望父親的時候,每周從香港“打飛的”到台北去聽他的課。林青霞在書中曾透露,與《紅樓夢》結緣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香港影壇掀起拍攝《紅樓夢》的熱潮,一年之間有5個版本上映,其中票房最好的是李翰祥執導的電影《金玉良緣紅樓夢》,林青霞反串寶玉。但帶她真正走進這部名著的,是蔣勛導讀的《紅樓夢》碟片。林青霞說:“蔣勛是我唯一的偶像,半顆安眠藥。”
追“紅樓”
80后、95后都在粉
80后成都女孩李麗薩,在朋友推薦下,聽完了蔣勛對《紅樓夢》的細讀,“我主要是跑步的時候,去上班的路上,和臨睡前聽。讓我印象很深的是,他的角度很新穎、清新,不古板,不糾纏考據,因而更貼近年輕人心理狀態。”
95后大學生聽眾小婷特別提到蔣勛的聲音,“感覺很空靈,再聽聽其他人的聲音,覺得完全不可比。他講課的生動和娓娓道來,如深夜的電台節目一般帶來心靈平靜,非常治愈。”
80后的雯雯是一位專欄作家。她最近也在聽蔣勛細說《紅樓夢》,“蔣勛從《紅樓夢》的文本上有衍生,一些文化‘比較點’很新,比如他曾講到黑塞的《悉達多》,白先勇的《孽子》,《世說新語》,昆曲《牡丹亭》,電影《游園驚夢》,蘇州的園林,還有一些文人畫家比如倪瓚、八大山人、嵇康等文化名人的逸事。”
聽之益
隻聽不如讀原著?
魯獎得主周嘯天:好過不聽不讀
有人說,聽別人解讀《紅樓夢》畢竟不如讀原著。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得者、川大教授周嘯天說:“最好當然是讀原著,接觸第一手書材料。不過,從第二手材料,從改編的電視劇或其他藝術樣式走近《紅樓夢》,也無可厚非。一個人看原著吃力,聽別人轉述可能比較輕鬆,這總比完全不接觸要好得多。別人的解讀,興許會刺激你的閱讀興趣,使你產生讀原著的欲望。好比讀古典詩詞,直接讀原作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但如果開始讀不下去,讀一讀別人的鑒賞,也許就得到了啟發,從而引發閱讀原作的興趣,或一發不可收,好處是很大的。所以,從讀第二手材料入手,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記者張杰 實習生沈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