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公益尋人欄目《等著我》自去年開播以來,獲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因其特有的公益性,幫助民眾找尋在人生中失聯的親人、朋友等,受到了廣泛的重視。然而,早已失散多年的家人、朋友找起來並非易事,節目組得到了公安部門、志願者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極大的幫助。尋人需要大量的人手,為此,連節目主持人舒冬也隻能投入到尋人的過程之中。由此,北京晨報記者聯系到《等著我》主持人舒冬,揭開了如何尋人這層神秘的面紗。
尋人必須第一位
《等著我》自開播以來共播出了40余期節目,為此,節目組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主持人舒冬稱,我們必須把尋人放到第一位。“《等著我》到目前為止線上線下的平台已經累計幫助5600位求助者,其中600多個家庭實現了團圓,才做出了40期節目,每次重聚的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舒冬說,“我們必須肩負起尋人的這份情感擔當,有的人幾十年沒有音訊,找起來非常難﹔還有找著的人又不太願意見你,人家會想為什麼非要到電視台來,見了就已經圓夢了……種種難題,最后呈現在屏幕上只是整個尋人過程的鳳毛麟角,實際上節目已經變成了不少求助者的希望寄托,我們願意讓他們私下見面,溫暖這份多年的情感。”
不能著急悶頭找
尋人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同時也是一個極其虐心的過程。很多家庭在失散親人以后,尋人者往往因為太著急而沖昏了頭腦,從而產生錯誤的判斷,也有尋人者因為缺少經驗,沒有計劃性地悶頭找,從而錯失了機會。
“我們接到過這樣的案例,家裡有老年人走失了,報案給節目組后,我們分析老人不可能離開當地太遠,於是我們就先向當地的公安部門以及民政部門求助,果不其然,有人看到過這個老人,並報給了當地民政部門下屬的一個救助站。”舒冬說,“其實救助站在收養了這個老人以后還在當地的報紙上刊登了尋人啟事,但是老人的家人沒有注意到。這個案例反映出,不少人還不知道民政部門下屬有救助站。”
幫助打拐有經驗
在節目組接到的求助信息中,打拐問題佔有很大部分比例。
對此,節目組已有一定經驗,首先是進行DNA配對,但並不是每次都有效。“我們遇到過這樣的案例,小孩被拐走已經很多年了,他知道現在的父母不是親生的,於是我們建議他先到公安部門進行採血報案,公安部門在全國有打拐的DNA比對庫,這個孩子的親生父母早在孩子丟的時候就到公安機關報案採了血,這個孩子的DNA入庫后,馬上就匹配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舒冬說,“有時候,我們會問他喜歡吃什麼食物,再根據他的方言劃定大概位置,通過他回憶小時候家鄉周邊的生活環境,比如有幾座橋,橋是什麼樣子的,建筑有什麼特點等,隻要我們能畫出個大概,基本就能確定到底是哪個村子,這種案例我們也成功過。”
■案例
為找人 一天隻吃一頓飯
由於節目組人手有限,很多時候主持人舒冬也要加入到尋人行列。“我跟過這樣一個事情,四川南充市下屬一個小村子裡有個女孩叫小青青,在她小的時候父親就離家打工去了,剩下爺孫倆相依為命。爺爺中風半癱后,小青青操持起一個家。我們從南充市開車1個多小時到鎮上,然后又走了1個多小時的路才到村裡,小女孩唯一能提供的線索是父親的身份証。我們雖然能通過技術手段來掌握行蹤,但隻能確定大概位置,后來輾轉了好幾個地方,去了好幾個縣,一天隻吃一頓飯,為了趕路經常夜裡兩三點才開始找住的地方。”
據舒冬介紹,后來小青青的父親的位置被鎖定,“看似孩子的父親已經找到了,但是接下來的過程也不輕鬆,普通民眾憑一己之力很難做到,小區裡幾百戶的居民我們沒有辦法隻能挨家挨戶敲門詢問,這個工程量太大了,這其中志願者幫了不少忙。”舒冬說,“很多志願者是曾經丟過孩子的,是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在尋人,重要的是他們有一定的經驗,而且當地的朋友和關系都比較豐富,節目剛開始的時候志願者大概3萬多名,現在已經有6萬多了。”(記者 韓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