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5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2014年中國新聞評論印象

喬新生

2015年07月01日12:41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回顧2014年媒體的新聞評論,有些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透過這些評論文章,大致可以看出當前我國評論界關注的重點和值得注意的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新的轉折時期,如何繼承和發展改革開放思想,如何解決中國現實存在的問題,所有這些都值得新聞工作者高度關注。8月18日《新世紀周刊》刊登的《什麼是對鄧小平最好的紀念》一文,巧妙地借助鄧小平誕辰110周年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進行了回顧,重申了解放思想這個宏大的命題。

法學工作者應當像哨兵一樣,隨時睜大眼睛,觀察社會現象,防止一些機關或者個人利用我國法律制度中存在的漏洞,侵害公民的基本權利。2月13日新京報刊登的《警惕“訓誡中心”異化為新的勞教所》是非常難得的評論文章,作者從基本法律概念和我國法律制度體系入手,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現象進行深入剖析,從而提醒人們“勞動教養制度”隨時有可能會死灰復燃。這是一個學者的高度理論自覺,同時也是新聞評論者具有深厚學養的表現。

在一些評論者的內心深處,政府和公民之間的沖突永遠是評論的主題。按照一些評論者借用知名作家的說法,如果雞蛋和石頭在一起,那麼,自己永遠站在雞蛋這一邊。人們應該充分理解新聞評論者的這種立場,因為隻有站穩立場,才能明辨是非。但是,社會已經進入多元化形態,各階層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有時候新聞事實並不等於客觀事實,這就要求新聞評論者按捺住自己內心的情緒,等待案件真相大白后再發言。山西太原警察打死農民工事件,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但是,如果仔細考察其中的細節,人們就會發現,這是一個典型的從一般違法行為逐漸轉化為刑事犯罪行為的案件。當事人之間並不是因為追討工錢而發生沖突。可是,新聞媒體無形中放大了公安機關工作人員和被害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一旦出現死亡事件,那麼,所有關於案件來龍去脈的討論似乎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公安機關成為眾矢之的,涉嫌犯罪的公安機關工作人員成為媒體聲討的對象。可是,如果忽視了案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忘記了案件發生的過程和細節,那麼,所有關於新聞事件的評論都變得蒼白無力。12月30日長江日報刊登的《警察打死討薪者是一場正義危機》一文,巧妙地跳出了模糊不清的細節,抽象地討論如果警察在執法的過程中不遵守程序正義的原則,有可能會導致整個執法團隊失去公信力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篇寫作技巧非常高明的評論文章。它是典型的借題發揮,但議論又合情合理,讓人不得不佩服新聞評論者對當今社會主要矛盾的把握能力。

多元化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辯論不可避免。但是,如何建立一個正常的辯論秩序,如何制定科學的辯論規則呢?7月28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公共辯論,求真比求勝更重要》這篇文章的核心價值就在於,注意到了轉基因食品辯論中存在的規則問題。尊重事實應該是辯論最基本的規則。但正如人們所知道的那樣,在討論科學問題的過程中,事實並非人們所想象的那樣簡單,有時候為了追究事實的真相,人們不得不進行激烈的辯論,這些辯論可能集中在方法上面,也可能僅僅局限於証據材料的証明能力或者說服力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建立正常理性的辯論規則可能是解決社會多元化帶來的沖突和矛盾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這篇文章旁征博引,對辯論中應當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文章所引用的材料以及所採取的辯論技巧值得所有評論者學習。

6月23日經濟觀察網發表的《官員自我批評的“全套學問”》這篇文章,觀察視角非常特殊,歸納總結得出的結論令人不禁莞爾。

《遼寧日報》11月23日發表的《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一文,言辭懇切,對中國大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批評意見。但是,由於《遼寧日報》屬於遼寧省委機關報,因此,這份報紙提出這樣的問題,很自然被解讀為意識形態領域管理的風向標。大學是思想的搖籃,如果大學教師的思想被禁錮,那麼,中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政策就難以貫徹落實。盡管《遼寧日報》刻意淡化批判或者教育的色彩,但仍在高校乃至整個思想界引起了強烈反彈。教育部長關於大學政治思想和意識形態管理的講話,實際上是《遼寧日報》這篇文章所表達思想的延續,目的就是要加強黨對大學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從強化理論自信的角度而言,對《遼寧日報》評論文章的價值進行分析非常有必要。晶報11月18日刊登的《媒體應怎樣報道大學課堂問題》這篇文章從一個大學畢業生的視角,對大學教師思想教育的價值和影響力進行了分析,認為《遼寧日報》可能高估了大學教師對學生思想的影響能力。這篇評論文章充滿善意,也充滿平等的色彩。我們應該提倡這樣的文風,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中國的新聞評論不再有那麼多的情緒和戾氣,也才能讓中國的新聞評論真正具有理性和建設性。

網絡時代如何保護知識產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法律問題。“今日頭條”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新的選擇。但是,正如媒體所報道的那樣,“今日頭條”存在著許多法律問題。對“今日頭條”新聞操作模式進行法律分析,不僅有助於人們了解我國現行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而且更主要的是,有助於人們更好地運用網絡媒體合法獲取有用信息。6月5日新京報刊登的《“今日頭條”,是誰的“頭條”》這篇文章帶有知識普及性質,但這篇文章的作者在分析問題的時候,使用讀者能夠理解的語言,因此,道理解釋得特別清楚。這篇文章值得所有專業人士認真閱讀。現在一些專業人士不太會使用漢語,他們在表述專業理論的時候,連起碼的漢語語法都沒有掌握,論文經常出現常識性的錯誤。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專業人士應當學會閱讀新聞評論,應當從新聞評論中學習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

反腐敗永遠都在路上。在反腐敗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政治性的語言,對這些語言以及這些語言背后所反映出來的復雜政治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北京青年報1月17日刊登的《不信任“裸官”是最朴素的政治敏感》這篇評論文章,幾乎是用常識進行討論,因此,顯得特別有親和力。這篇文章的價值就在於,把復雜的腐敗問題放在生活常識的層面上進行分析,讓人們深刻地意識到,為什麼官員不能讓自己的妻子兒女定居國外。這不僅是在普及法律常識,同時也是在告誡人們,反腐敗其實非常簡單,隻要尊重生活常識,隻要尊重人們普遍的情感,就能克服許多困難。這是一篇充滿平等意識的評論文章,它的價值就在於把中央有關政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人們從生活體驗出發,領會中央文件的精神。從這個角度來說,這篇文章最能體現2014年中國新聞評論界的思辨水平和公民精神。

任何法律制度下都有屈死的冤魂。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冤假錯案呢?東方早報5月30日刊登的《相信正義的“雲圖”》一文,採用假借比喻方式向人們証明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冤假錯案的背后都有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本身成為未來完善法律制度的重要參考。事實上,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總是先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后才有解決問題的法律制度。分析冤假錯案背后的細節,找到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防止出現類似的悲劇,這就是人類正義的體現,這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人對待歷史的態度非常復雜。有些時候,人們強調歷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重溫歷史的過程中,一些人往往隻看到其中的苦難,隻看到中國人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過程,而沒有深入思考歷史給我們帶來的深刻教訓。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我們對待歷史的態度仍然是實用主義的。在分析歷史的時候,經常有選擇性地遺忘,有選擇性地提起,這對於中華民族文明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在分析中國歷史特別是近代抗戰史的時候,調整觀察視角,反省傳統的歷史思維方式。《新華每日電訊》8月15日刊登的《還原抗戰歷史應有更豐富的敘事》這篇評論文章,強調必須還原歷史的細節,通過對中國抗戰歷史的重新表述,讓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這篇文章雖然強調發掘歷史細節的意義,但是,它何嘗不是中華民族自我反省的一次重要提醒。波瀾壯闊的歷史總是由一個又一個細節組成的,在總結歷史的過程中必須注意真實的歷史事件,還原歷史的真相。隻有這樣,歷史教育才會有現實意義。

總之,2014年中國的新聞評論涉獵面之廣,評論角度之獨特,分析問題之透徹,令人難忘。新聞評論必須建立在新聞事實基礎之上。媒體對新聞事實的選擇,客觀上影響著新聞評論。而新聞評論對新聞事實的選擇,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聞報道的發展方向。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對2014年新聞評論取得的成就表示高度贊賞。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進入多元化社會之后,新聞評論者必須迎頭趕上,必須體察多元化社會各個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調整自己的心態,以更加包容的姿態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思考分析新聞事件。隻有這樣,中國的新聞評論才能不斷進步。

(作者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