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很多媒體組織也開始積極使用網絡平台來傳播新聞,求速度已經成為了當下傳播最主要的特點之一。可是,在涉及到一些敏感話題時,網絡新聞當事人的“失語”現象卻經常發生。網絡新聞當事人的“失語”,是指在網絡新聞報道中,新聞當事人的發聲或態度並沒有出現在新聞事件報道中,或是當事人的發聲或表態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最后導致他們成為了整個新聞事件中沉默的一方。如果新聞當事人“失語”,網絡新聞則不能完整地呈現整個新聞事件,這意味著人們對新聞真實性的忽略。隨著我國進入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突發事件的發生日益頻繁,如果網絡新聞報道不能很好地平衡新聞事件各方的關系,當事人的“失語”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激化社會矛盾,不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一、網絡新聞當事人往往屬於標簽化群體,備受輿論壓力,無力辯護
媒體通過對某類群體的集中報道,賦予了這一群體某種價值符號。這直接導致了標簽新聞盛行。所以,當某一群體的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自發地將某類事物與某類人歸為一類事物或一類人,使用標簽化的概念去解讀,而不是對具體的事件進行理性分析。比如,談到“富二代”,人們會想到醉酒飆車﹔談到“老人”,人們會想到摔倒訛人等﹔談到“醫生”,人們總是跟收受紅包、冷漠無情這樣的字眼聯系起來。在媒體創造的擬態環境中,人們已經習慣了給周圍的事物和事件加入某種特定的標簽。而西安鳳城醫院手術室自拍事件是人們對醫生這一標簽化群體的又一次道德審判。2014年12月20日,一名醫護人員的同學將手術室的照片發到微博。該消息很快成為了熱點話題。由於涉事群體是本應該救死扶傷的醫生,很多人在心理上接受不了,再加上社會正處於醫患矛盾敏感的時期,這一消息無疑讓互聯網群體找到了一個發泄憤怒的平台。結果也証明人們發揮了網絡聚群的效應,大肆討伐醫生,這給當事醫生造成了很大的輿論壓力。在強大的輿論討伐下,主管部門對涉事醫生進行了從重處理。而在這之前,人們根本沒聽到新聞事件當事人中任何一方的發言。事實上,這次手術是在老手術室的最后一次手術,醫生奮戰了7個半小時后終於保住了患者的傷腳,很開心,於是提議手術全部結束后大家合影留念,並且拍照也得到了患者的許可。醫生不明白為什麼救死扶傷的他們卻變成了冷漠無情的人。
其實,單純的一次事件並不能引起人們多大的反應,但是當涉事群體被“標簽化”以后,人們習慣性運用標簽化的概念去解讀某個群體,與其說人們是針對“自拍”事件的憤怒,不如說是人們對“標簽化的醫生”的憤怒。事實上,標簽化的背后更多的是人們對於某一群體的污名化與妖魔化。標簽化新聞使人們對某一群體產生了刻板印象,無論這個群體做了什麼,人們都會以固有的思維去看待他們。而當事人在這種輿論壓力下,要麼缺少發聲的勇氣而保持沉默,要麼發聲后,由於人們缺乏理性的思考,而對所有的辯護持否定態度。所以,在新聞事件中,標簽化的群體很容易“失語”。
二、網絡新聞受眾的負面偏向關注度使當事人的積極回應不易引起重視
自拍事件引發巨大的輿論風波后,媒體才對新聞當事人進行了採訪,盡管此后涉事醫生與病人都進行了積極的回應,但是,受眾的關注點始終沒能轉移到對自拍事件的理性思考上來。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網絡受眾對於負面的新聞會給予更高的關注度,而對事件的積極方面的關注度相對較低。有研究表明,人類本身有一種天生的偏向,人們更加注重負性實體,對於負性刺激注意的持續性相對於積極刺激來說增加得更長。因此,當新聞事件是以負面傾向報道的時候,人們的情緒很容易被喚醒,並對事件會做出消極的判斷。
自拍事件之所以會引起如此大的風波,更多的是新聞報道過度消費醫患關系導致的。以往很多關於醫患矛盾的新聞報道都是以批評的角度來闡釋的,而這種批評更多的是對醫生這一群體的批評,所以人們對於這類新聞事件已經習慣做出消極判斷。輿論風波后,媒體也試圖還原真相,但是受眾的負面情緒並沒有因此而降低。人們對真相的追求並沒有顯示出多大的積極性,對於當事人的積極表態也沒做出很大的反應。相反,人們的情緒依然是消極負面的。在當事人做出表態后,人們的注意力從批評醫生轉移到了批評媒體之上。比如“人民日報微博”在后續報道中,除了揭示事件真相外,還對事件進行了評論,希望正確引導輿論。2014年12月24日23:50,“人民日報微博”發文稱:“上綱上線的討伐、無休無止的謾罵,是否也有欠公道?醫生不是聖者,患者也是常人。多點理性溝通,少點人身攻擊,讓醫院更職業、溝通更和諧,不是更好?”這條消息希望人們理性看待這次自拍事件。但隨后的評論更多的是對網絡媒體的批評。比如網友@劉書寧現在不是無業游民了說:“都是你們媒體的事兒,翻來復去的幾次了?同樣一個事兒,正著說反著說幾次了?”網友@Mr寧大人說:“你早管著干嘛了,事后諸葛亮有意思啊。”可見即便知道真相,人們反思的也不是自身,而是將自己的負面情緒轉移到其他事情方面。這時候,事件當事人的聲音就會被另一種與事件無關的聲音掩蓋,結果最該發聲的群體又一次陷入了“失語”狀態。
三、網絡新聞中媒體對真相的懈怠導致事件之初,當事人沒有一個發聲的平台
中國現在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中的一些矛盾也日益凸顯,人們的情緒很容易被一些新聞事件調動起來,當某些事件發生的時候,“大家選擇性相信,習慣於用道德判斷代替事實判斷,以價值批判取代真相追求”。尤其是體現社會矛盾沖突的事件,比如醫生與患者的矛盾,城管與商販的矛盾。在報道某些新聞的時候,許多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往往選擇簡化新聞信息,利用敏感字眼突出新聞的某一主題,調動人們的情緒,片面而不是全面地報道新聞,以此來獲得受眾的關注度。在信息高速運轉的時代,當某一新聞事件發生時,為了搶時效,很多媒體的第一選擇往往是先報道事件,隨后再調查,有的甚至根本不調查。眾所周知,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當媒體以偏概全的時候,當新聞事件的當事人沒有平台表達自己的時候,新聞的真實性也就無從談起了。
自拍事件之所以引起巨大的輿論風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官方媒體在未核實新聞真相之前,都第一時間在微博平台上對新聞進行了轉載引用。由於官方媒體的微博社會影響力很大,該事件很快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事件。如果媒體在對事件進行轉發或評論之前,能為新聞當事人提供一個平台,能對事件進行全面的調查報道,新聞當事人就不會“失語”,真相就會浮出水面。但由於媒體在事件之初沒能提供給當事人發聲的平台,而且新聞報道之初就帶有一定的道德批判意味,而后即便報道了真相,對事件進行了積極的引導,人們更多關注的也不是當事人的聲音與自身理性的思考,而是媒體前后不一的態度。對於以追求真實報道的媒體,卻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報道某件事,然后又一次次推翻自己的報道,甚至到最后轉向對一般受眾的批判。這又一次成功地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對媒體的批判當中,這時候,人們忽略了當事人的態度,轉向了另一個情緒釋放的場所。因此媒體要有自己的堅持,不能為了迎合碎片化的時代而放棄自己對真相的追求。為了獲取事情的真相,媒體必須做到最大限度全面地報道某一事件,為所有新聞事件的當事人提供一個發聲的平台,防止他們“失語”,因為真相往往比道德更有力量。
結語
綜上,造成網絡新聞事件當事人失語現象的原因與媒體的報道有直接關系。事實上,網絡新聞事件傳播的一大特征就是“快”,為了搶時效,很多媒體借助網絡發布新聞,其目的不是以最快的速度傳播真相,而是迎合大數據時代下人們的碎片化需求,或為社會情緒提供一個釋放的場所。所以,在新聞報道中,媒體會更加偏向負面報道、標簽化報道與快速化報道。一方面,這些報道方式往往把新聞報道簡單化,以偏概全,降低新聞的真實度﹔另一方面,這些方式很容易夸大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使受眾形成不合理的認知方式,受眾在這種認知方式的引導下,往往失去理性的思考,對新聞事實做出錯誤的判斷,並在網絡世界裡釋放著自己的情緒,很容易激化社會矛盾。所以,在我國社會轉型與改革不斷推進與深化的關鍵時期,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必須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以理性的態度,全面客觀地報道新聞,在確保新聞“真實”的基礎上,以最快的速度報道真相。隻有把真相放在首位,媒體才更具有生命力,才更能獲得受眾的信任,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安定。
(作者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