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線》將於今年10月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圖為主演合影。徐顥哲攝
整理一下挂在身體左側的水壺和軍用包,查看一下挂在身體右側的手雷和子彈帶,再捋一下左胸口白底黑字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標識,演員張國強緩步走到鏡頭前,左手攥住步槍帶,隨后右手一個標准敬禮,黝黑臉龐上逐漸露出勝利的笑容……6月29日下午,在遼寧省撫順市的抗美援朝題材電視劇《三八線》拍攝現場,劇組在雨中完成了殺青前的最后幾場戲。
在該劇文學策劃閆剛看來,由於種種原因,有關朝鮮戰爭這段歷史在影視劇中的表現相對有限,“然而這段特殊的國家記憶並沒有被忘卻,《三八線》所要做的就是還原抗美援朝戰爭的真實歷史細節。”編劇王海平透露,創作《三八線》歷經三四年,數易其稿,為最好地還原這段歷史,期間所查資料、所拜訪的人不計其數。
為了真實再現朝鮮戰爭的場景,劇組斥巨資一比一制作了坦克等道具,拍攝了大量戶外大場面戰爭戲,而服裝及軍用裝備也是根據當年的志願軍軍裝特制的。在拍攝現場,劇中飾演戰斗英雄李長順的主演張國強,口中常常念叨著“左生活,右戰斗”。他解釋說:“當年的志願軍戰士,就是身體左側挎著水壺等生活器具,身體右側帶著手雷等戰斗裝備。”為了最大可能地尊重史實,劇組特地設置了一個研究朝鮮戰爭歷史的顧問團隊,隨時糾正劇中偏離史實之處。
除了大場面的視覺效果,《三八線》也追求歷史細節的還原。當年的朝鮮戰場上,美軍的M1伽蘭德步槍可以連發七槍,隨后需要重新上膛,志願軍戰士就數到七下,然后乘機反擊。“這些細節都會在《三八線》中呈現。”導演夢繼強調。
夢繼反復用“敬畏”二字形容自己的拍攝感受。在他眼中,《三八線》不是要張揚什麼,只是表達對父輩的敬意,“很多英雄往事,沒人提及,就會逐漸淡出公眾視野,這是非常令人痛惜的。”
劇中出現了當年美軍在朝鮮戰場使用的M1伽蘭德步槍,夢繼指著槍托底部的兩個圓洞說:“這兩個洞是當年美軍給他們的士兵放雪茄用的,在戰場上還不忘享受,可見他們的條件有多優越,同時又有多輕視中國士兵。”他介紹,劇中志願軍使用的還是當年從侵華日軍處繳獲的79式步槍,“我們和美軍在裝備上的差距很大,但勝利最終屬於我們!”
對於當下許多不顧歷史真實的抗戰雷劇,夢繼表示,都說中國電視劇生產遭遇了瓶頸,希望這部劇能讓大家看到我們嚴肅創作的態度,“雷劇的低級噱頭不可能在《三八線》中出現,歷史劇就應該盡力追求嚴謹,而且充滿正能量。”
《三八線》中的一段片花在搜狐視頻客戶端上線不久,獲得了2.7萬次的播放量。這段片花中,張國強扮演的李長順在一場戰斗中失去20多個戰友后,面對隨軍記者“談談當戰斗英雄感受”的問題時,感情徹底爆發。張國強回憶道:“這場戲一共拍過三次,第三次拍攝時所有預設的台詞都被打亂了,我完全是真情流露的表演,所以效果特別好。”而在編劇王海平看來,鐵打的漢子也是人,是人便會有感情,觀眾想看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冷漠無情的戰斗機器。(記者 徐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