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5年6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提取骨子裡的創新基因——訪李洪洋

張曉燕

2015年07月03日13:46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核心閱讀

都市報的出路在轉型,都市報的旗幟不會倒,都市報必須在互聯網思維下浴火重生,都市報骨子裡具備創新的基因。

新聞+宣傳+服務,應該是未來報紙的一個方向。也就是說,既有黨性,又有人民性。這兩者是不矛盾的,這也是對“度”的把握。

大數據是國家戰略,也是北京日報基礎戰略。基礎打好了,再去做產品,意義就非凡了。

報業融合發展,最需要解決的是決策層的觀念問題,最終要解決的是體制機制問題。

與李洪洋相識,緣於一次武漢會議,記得當時的主題是媒體融合,主辦方的發言者名單中有李洪洋。輪到他發言時,他語出驚人:“現在大家搞的媒體融合基本都是花架子,而且以報紙為中心去考慮各方面問題,不會取得實質性進展。”要知道,那個時候,媒體融合還沒有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各報社都是且行且探索,他這一席話,不是等於基本否定了報社進行媒體融合探索的成果了嗎?所以,會后有報業同仁調侃他“勇氣可嘉”。

當時,李洪洋被介紹的身份是北京日報社副社長,那時他離任京華時報總編輯,調到北京日報社時間不長。記者一直對京華時報有所關注,知道李洪洋是京華時報創刊元老,十幾年兢兢業業,從副社長到總編輯、社委會主任,為京華時報貢獻了自己人生最好的一段時光。京華時報的成長有著他的一份心血。在記者印象中,李洪洋不是那種書生氣質的總編輯,和他接觸,感覺他很講義氣,在圈裡“鐵哥們兒”不少。這種印象,也得到了他圈中好友的証實。看來,這和李洪洋多年的軍旅生活密不可分。

都市報骨子裡具備創新基因

記者:您是京華時報的創刊元老,一直到去年離開,在都市報任職13年,見証了都市報的發展歷程。在京華時報的13年間,是您事業發展的鼎盛期,回過頭來看,您如何評價這段時期?

李洪洋:我有幸見証了京華時報從籌辦到發展到壯大這個全過程。2001年,京華時報在人民日報旗下創刊。為了京華時報社這個項目,我脫去陸軍中校軍裝,穿上布衣,從解放軍報社轉業到人民日報社。京華時報社在體制、機制上全面創新,引入社會資本,實行企業化管理。這是黨報探索改革的重要舉措,是當年全國媒體界改革的重大事件。

2011年9月,根據中央的決定,京華時報變更為北京市委宣傳部主管主辦。京華時報依托北京,更上一個台階,在市委宣傳部的領導下,踐行“熱愛北京、歌頌北京、服務北京”的精神,率先提出“新聞+宣傳+服務”的都市報內容理念。其優質的內容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宣傳、全媒體理念和產業理念的創新,在全國具有重大的影響力。

從空軍報到解放軍報,從解放軍報轉業到人民日報,到辦京華時報,到調入北京日報,經歷了黨報—黨報周末版—都市報興盛—都市報轉型—黨報的過程。我在京華時報見証了都市報興—盛—衰—轉型的全過程。我的從業經歷,可以說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報業發展的縮影。

記者: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遵循一定的規律,在您看來,都市報的發展也是這樣嗎?現在是到了衰落的時候了嗎?

李洪洋:在中國,傳統都市報是基於廣告營收的。資本具有其逐利性,你的媒體模式如果不先進了,第一個背叛的,就是廣告。當廣告絕塵而去時,留給你的,隻有淚水和回憶。今天,隨著廣告流向的變化,傳統都市報的時代已經過去。

從報紙內容上講,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期黨報辦周末版嗎,那就是都市報的前身﹔到了90年代末,華西、華商、南都等都市報風起雲涌,中國進入都市報時代。都市報的辦報思路,影響了新聞門戶網站的思路。這個過程,是中國新聞改革發展到今天必不可少的,是必由之路。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規律,傳統都市報如果不升級,就會被規律淘汰。

不要再談抓住青春的尾巴。當傳統的都市報不再青春,抓到的隻有尾巴骨。

記者:在現在的傳媒背景下,您認為應該如何辦都市報?如何實現內容變現?

李洪洋:我想,現在我們更應該去研究如何辦媒體,而不是辦報紙。

如果把都市報當作一張報紙來辦,那是沒有出路的。隻有把都市報當作媒體去對待,才會有前途。曾經和都市報的朋友聊天,他們因為政策、體制、資金等因素,沒有能力把辦報變成辦媒體。

人類社會永遠需要內容,優質的內容一定是人民群眾喜愛的。今天我們已經進入數字時代(這是回不去的),數字時代的媒體,一定是在PC和移動互聯網上傳播的。互聯網是一個媒體高速路,高速路上一定會跑內容的車。優質的內容是資源,把資源變現的手段有很多,就看你怎麼去選擇,怎麼去變現。

記者:辦報要掌握一個度,在您看來,宣傳與新聞報道應該如何把控?怎樣的一個度是合適的?

李洪洋:宣傳和新聞不能分開,它們從來就是一體的。任何一個媒體,都有自己的觀點和旗幟。做宣傳,不能做得太生硬,生硬了,就會影響讀者的胃口。宣傳教化的最高境界,是古人說的寓教於樂的思維方式。對宣傳精髓的理解、對新聞的判斷、對新聞的選擇和對新聞的處理手段及技法,是總編輯的大智慧。這種智慧,源於總編輯對時事的認知,對新聞規律的諳熟,以及對新聞表現方式的把握能力。

所謂度,是集規律之大成,過猶不及。

記者:從完全市場化的都市報到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您的任職跨度有沒有需要適應和調整的地方?

李洪洋:我是從黨報出來的,是在黨的旗幟下成長起來的。我大學畢業后,分別在空軍報、解放軍報當編輯和記者。后來轉業到人民日報,京華時報也是人民日報社的一部分。 幸運的是,在黨的最高媒體“兩報一刊”裡,我在兩報都工作過。不久前我還在和別人“吹牛”說,改革開放后,干過兩報的,隻有邵華澤老人家和我兩人,邵老是陸軍中將,我是陸軍中校。當時我那表情,感覺我是邵老的關門弟子一樣。

一進北京日報大樓,一聞味兒,就非常熟悉,讓我想起在解放軍報工作的日子。北京日報是一張非常優秀的報紙,京報集團,是一個很有實力的集團。這裡的空氣、土壤很適合我。因此,在北京市委組織部宣布我任命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我就來上班了,接受班長傅華同志分配給我的任務。由於我了解黨報的思維方式、人際方式、工作流程,在第二個工作日,直接上手工作。

經過市場化報紙歷練,再回到黨報,有了更多的心得。

記者:都市報這杆大旗會倒下嗎?未來出路何在?

李洪洋:和十年前不同的是,現在,在一線城市,已經鮮有人提創辦都市報的事兒了。這說明,傳統的都市報時代已經過去。

當年我們在做京華時報的時候,就是想把京華時報做成黨報屬性下的都市報。我稱之為非典型性黨報。我從來都認為這是未來都市報的一個方向,也可能是黨報的一個方向。因此,2013年,京華時報在全國率先提出都市報的內容戰略,即新聞+宣傳+服務。這個戰略,應該是未來報紙的一個方向。也就是說,既有黨性,又有人民性。這兩者是不矛盾的,這也是對“度”的把握。

都市報的出路在轉型,都市報的旗幟不會倒,都市報必須在互聯網思維下浴火重生,都市報骨子裡具備創新的基因。

新型主流媒體要成規模上質量

記者:請問,您現在主要從哪裡獲得新聞信息和資訊?您身邊的社長總編們也是這樣一種信息獲取渠道嗎?

李洪洋:我的信息來源,和大家一樣,主要是移動媒體。我想,其他單位的社長和總編輯們,應該差不多。

記者:北京日報在進行哪些媒體融合的嘗試?近期有沒有新的產品計劃?

李洪洋:江湖上有一句話,說北京人在看手機,上海人在看電視,廣州人在看報紙。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北京是首都,雲集了中國90%以上的互聯網企業,因此,北京人的新媒體意識是最強的。

北京日報和全國各大黨報一樣,很早之前就嘗試著媒體融合。只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發展得太快,各家一時都沒有很好的辦法。國外對報紙依賴度高,再加上有付費的習慣,他們的日子好過一些。而在中國,互聯網開放、免費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報社日子過得相對艱難。沒有好辦法,但各家仍在不停地探索。

北京日報媒體融合戰略,是以建立大數據為基礎核心的。這方面我們已經投入巨資。其龐大數據庫、數據採集及處理能力,在全國報業裡是領先的。

澎湃、界面等產品很成功,我非常尊重他們的才華、勇氣和創新能力。但目前我們還沒考慮大投入去做。北京日報也有不錯的產品,比如說“長安街知事”。我們認為,產品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基礎建設。

大數據是國家戰略,也是北京日報的基礎戰略。基礎打好了,再去做產品,意義就非凡了。

記者:以您資深媒體人的閱歷看來,現在報業正在進行的融合發展存在哪些誤區?

李洪洋:在媒體融合方面,各家根據自己現有條件,做艱苦的嘗試。當年馬雲做阿裡巴巴,有多少人不看好啊。

記者:報業的融合發展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成為新型主流媒體,成規模上質量,還是其他?

李洪洋:報業融合發展,最需要解決的是決策層的觀念問題,最終要解決的是體制機制問題。三中全會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觀念是第一位的。

習近平總書記說: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

兩次講話,一脈相承。一個說的是意識形態,一個說的是媒體產業。兩個講話,相得益彰,渾然一體。要成為新型主流媒體,一定要成規模上質量。

記者:在新媒體發展方面,浙報集團是國內做得較好的報業集團之一。您認為它的發展路徑,其他報業集團可以復制嗎?難點在哪裡?

李洪洋:高海浩是從人民日報出來的,是我非常尊重的媒體人。浙報集團的創新,在全國是走在前列的。

我聽過浙報的經驗,也與高總有過短暫的交流。高總和他的團隊通過艱苦的探索和實踐,已經解決了剛才說的觀念問題和體制機制問題,發展前景光明。浙報集團的模式,兄弟報業集團可以學習,但難以復制。想學著他們“吃肉”,但卻承受不起“挨打”。

記者:您在一篇文章中說,“中國已經完全進入數字時代”,從傳媒人的角度,您如何界定這句話?

李洪洋:因為新技術發展得太快了,我們很多人來不及思考和反應。

數字革命,其迅猛遠遠超過以前歷次革命。在今天,數字無所不在。不懂數字的傳媒人,已經不能勝任這個時代了。

用“三個加號”引領印刷企業

記者:您提出了“風口上的工業+”這一主題,如何理解這一提法?

李洪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北京日報開始啟動對印刷廠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對報社的印刷廠——一個職能部門進行對轉企改制,使報社的成本中心變成利潤中心,讓一個聰明健壯的孩子,不再吃定爹娘,出門搶食兒去。

今年5月1日,北京日報印務有限責任公司開始正式財務運營。轉企后的新公司發展戰略是在“三個加號”下構建的。這三個加號分別是互聯網+、工業+、文創+。在這三個加號的引領下,新公司將在報紙印刷、非報紙印刷、非印刷三個領域開展工作,正在向報紙印刷要增量,向商業印刷、貿易整合、倉儲物流、金融創新、文化產業等方面要未來。

我們請來了來自首都和全國各地的產、供、銷、學、研、媒的朋友,一起探討未來。因為印刷工業是我們的主業,新的印務公司是圍繞著工業展開的。數字時代,傳統工業必須升級。我們的升級方向,第一步是想通過技術的力量,搭建一個具有互聯網胸懷的平台﹔第二步,是想在五年后,把印刷廠建成智慧印刷廠,也就是印刷工業4.0的概念。

借助風口的力量,等風停了,豬不再飛翔,我們的印刷工業已經實現轉型。

記者:隨著報業發展遇到困境,報業印刷企業也受到影響。請問印刷企業轉型升級的具體出路在哪裡?

李洪洋:技術革命就是這樣,一個新浪潮下來,就覆蓋了從前的成果。新技術的誕生之日,就是宣布舊技術的衰亡之時。

報紙印刷出現的問題,是行業的問題。黨報印刷廠都在探索企業的轉型升級,也出現了一些成功的模式。其中寧波日報的模式,我覺得可以借鑒。

寧波日報引入社會資本、社會力量,對印刷廠進行體制和機制的改造,成效顯著。去年,我去寧波調研,他們的設備24小時運轉,他們的訂單,已經排到了3個月之后。

北京日報印刷廠提出的“三個+”理念,是宏觀的,是適合我們自身的。未來前進的山很高,路很長,要做的工作很多,想想腦袋都大哈。大家抱團一步步往前走吧,相信會走出困境。走出困境,新的鳳凰就會誕生。

記者:北京日報印刷廠轉制為北京日報印務有限責任公司,在體制方面有哪些新突破,會帶來哪些新變化?

李洪洋:市委宣傳部領導非常重視報社的改革。報社社長傅華同志上任一年來,帶領大家在方方面面深化改革創新,印刷廠只是北京日報改革的一部分。

印刷廠的改革,更多是在機制層面。在轉機制的過程中,我們提出站上一個高度,解決兩個問題。一個高度是指要建成北京印刷物流產業基地,把基地做實。解決兩個問題,是指解決老職工的問題和發展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這兩個問題解決不好,改革就會失敗。

在解決發展問題上,我們在關上一道門之前,一定會打開一扇窗。人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傅華同志的那句話說得特別經典:不僅要給他們救生圈,還要派出救生艇。新公司對於老職工的分配原則是,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者,有保障。

北京日報印務公司,是報社的全資子公司。新公司將整合資源,深化改革。未來新公司會開展一系列業務,也想嘗試各種所有制,包括混合所有制。

記者:一直是從事報紙印刷的企業,把未來的發展重點放在非報印刷方面,會不會是拿自己的短板去和別人的長處作比較?有競爭優勢嗎?

李洪洋:北京日報印務公司是中國最優秀的報紙印刷企業之一。印報是我們的主業,是我們在今后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立足之本。今年,我們准備繼續投入新的報輪,要向報紙印刷要增量,要質量。與此同時,新公司將全面啟動非報紙印刷和非印刷業務。

在市場上尤其是陌生領域,我們的思路是和優秀企業共同做平台,也不排除將來會用資本的力量,整合行業資源,和競爭對手共同做大。

記者:互聯網+在報業印刷企業如何實現?

李洪洋:互聯網是以客戶為核心的。隨著人類的需求向個性化轉變,定制將會裂變式增長。我們印刷改革的思路,不僅做B2B,更要做B2C。劇透一下,北京日報印務公司已經有了一個不錯的產品規劃,目前正在選擇IT合作伙伴。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