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人者臧彩樓現場講述尋找好心人經歷
央視大型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進入黃金檔播出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節目以“愛心接力,助力團圓”為宗旨,與全國紙媒、廣播、網絡與新媒體等全媒體平台聯手,同時攜手公益事業單位以及上萬名志願者,並得到公安部與民政部的大力支持,聯合官網、微博、微信、貼吧、APP等全媒體尋人平台幫助了5600位求助者,600多個家庭實現了團圓夢。
通過全媒體尋人平台,《等著我》幫助很多人實現了尋人夢想。在充滿曲折的尋人過程中,《等著我》彰顯了國家力量的強大,更體現了社會文明和精神價值的回歸。同時,《等著我》還是一檔倡導愛心傳遞的節目。節目通過一個個經典案例,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呼吁全民公益奉獻愛心,彰顯了央視作為國家級主流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節目真人真事呼吁愛心傳遞
在《等著我》播出的故事裡,曾經有一位化名“艾欣”的天津市民連續17年資助殘疾人張金福。節目上,張金福拿出了其17年間珍藏的寄款單,這些來自於“艾欣”的寄款單正是張金福一家各種生活難關的支柱,不管是電視機前還是在場的觀眾都被深深的感動。盡管“艾欣”最終被欄目組找到卻並未出現在節目現場,而是給受助者張金福一家留了一封信,這封感人至深的信感動了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萬千觀眾。節目播出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來自各地的網友紛紛點贊,表示要以“艾欣”為榜樣,把愛心傳遞下去。
無獨有偶,近日《等著我》播出了內蒙古獨腿鐵漢臧彩樓尋找昔日救助恩人的故事。臧彩樓的坎坷經歷如同一部經典的勵志大片,從一名乞討者最后成為一名企業家,致富后不忘回報社會。身殘志堅臧彩樓的用自己的堅韌書寫了精彩人生,而他永懷一顆感恩的心也讓觀眾再次感受到了人間真情的美好。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古訓就告誡人們,要多行善事,多積善德。《等著我》作為一檔公益尋人類節目,致力於貼近百姓真實生活,反映民生訴求,將真實生活中的感動搬上熒幕,為愛心傳遞搭建了廣闊平台。雖然像“艾欣”這樣的好人不願來到現場,但是通過節目的傳播,同樣是對傳統美德的一種弘揚。
泛娛樂時代的正能量勵志節目
泛娛樂時代,一些綜藝節目明星大腕雲集,節目內容卻略顯低俗,個別甚至觸及了道德底線。有些節目熱衷於炒作,依靠博出位吸引觀眾眼球。在激烈的綜藝節目競爭中,《等著我》並未被商業化侵蝕,而是堅守著電視節目的本真,時刻不忘媒體的社會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表示,《等著我》節目沒有吸引人眼球的綜藝明星,沒有低俗的八卦炒作,隻有真實的為一個個求助者勞心勞力的找尋他們失聯的或親人或恩人或愛人。觀看電視時,我們或許總感觸於尋人者的經歷,卻常忽視欄目組背后為尋人所付出的辛勞。這檔沒有被商業化侵蝕的節目,還原了電視制作的本真,更彰顯了制作者的不忘初心。
《等著我》的成功表明,無需過度包裝,不必商業化,不用很多噱頭,一樣可以辦好綜藝節目。畢竟,媒體承擔的社會責任遠遠大於娛樂價值,這值得所有電視媒體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