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
人民網>>傳媒>>正文

央視編輯尋首個報道“七七事變”記者方大曾(圖)

2015年07月07日11:0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央視高級編輯馮雪鬆來到《等著我》尋找方大曾

7月7日是“七七事變”78年周年紀念日,78年前的今天,日本發動了“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作為第一個報道“七七事變”的戰地攝影記者,方大曾的名字鮮為人知。近日,在“七七事變”紀念日前夕,央視高級編輯馮雪鬆來到大型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尋找這位用相機和文字見証了那段歷史的戰地記者。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今北京)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也是全民抗戰爆發78周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全國各地防空警報鳴響,提醒人們銘記歷史,勿忘國恥。7月5日,央視高級編輯馮雪鬆作為求助者來到《等著我》,他要尋找失蹤的戰地攝影記者方大曾。方大曾,原名方德曾,筆名小方,1912年出生於北平一個外交官家庭。“九·一八”事變后,他以相機和文字為武器,為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反映抗日題材的攝影作品,如《日軍炮火下的宛平城》、《奮勇殺敵的二十九軍》等。1937年七七事變后爆發后,方小曾作為《大公報》戰地特批記者赴前線採訪,成為第一個報道七七事變的記者。后來,隨著平漢戰局的惡化,保定失守,方大曾隨三位記者被迫退到保定東南的蠡縣繼續堅持採訪報道。同年9月30日,在《大公報》發表最后一篇報道《平漢北段的變化》后音信皆無。作為一名失蹤的戰地記者,方大曾很可能犧牲在了抗日前線。

15年前,馮雪鬆無意中通過一份傳真聯系到了方大曾的妹妹方澄敏,老人珍藏著哥哥留下的一千多張底片,這也成了她全部的精神寄托。出於一名紀錄片工作者的直覺,馮雪鬆決定尋找方大曾,並答應方澄敏能夠在屏幕上見到哥哥。15年間,馮雪鬆到處尋找著方大曾的戰地蹤跡,2000年還制作播出了紀錄片《尋找方大曾》。馮雪鬆說,他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慢慢覺得他在做的這件事不僅是對一個家族的交代,也是對民族的交代。無論在哪裡工作,他都隨身帶著資料,到各地的圖書館去搜集線索。15年后,他還出版了《方大曾消失與重現》一書。方大曾的外甥張在璇也來到了《等著我》節目現場,與觀眾共同緬懷方大曾臨危受命、不畏艱險、敢於擔當的崇高精神,現場還展示了方大曾留下的837張珍貴底片,這些底片已經在2006年捐給了國家博物館。

馮雪鬆的個人微博內容均與尋找方大曾有關,其中,一則關於《等著我》尋找方大曾壓軸出場的節目預告得到了著名導演哈文,央視主持人倪萍、郎永淳、魯健、劉芳菲,演員李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昌鳳等名人的轉發評論。哈文評論道:“早安,等著你”,陳昌鳳則表示,要向挖掘歷史的雪鬆致敬!央視新聞主播郎永淳評論認為,這個故事是在尋找一種精神﹔魯健和劉芳菲一起點贊,連稱要等著看。

對於馮雪鬆尋找方大曾的故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頤武也進行了評論。“今晚讓人感慨萬千,這期是尋找抗戰初期年輕攝影記者方大曾。方在華北抗戰初起時用自己的攝影機和筆報道見証歷史,不久后再無蹤跡。由於馮雪鬆等人的努力,方大曾已經為人們所了解。他的故事得到在電視上陳述,既是對抗戰的紀念,也體現了平台的責任感。每一個犧牲都是至高無上的,不應被遺忘。”馮雪鬆說:“尋找還會繼續,隻要小方沒有下落,他就是我永遠的選題。”據悉,方大曾紀念室已經建成,並於7月7日在保定光園正式對外開放。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