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5年第4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即時通信平台整合的可能性分析

趙文涵

2015年07月13日14:2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摘要】互聯網的發展離不開即時通信(IM)。即時通信的形態迅速從PC機轉向移動終端,但一個基本應用的格局卻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因通信便捷需求而產生的即時通信工具,卻在一款款產品之間彼此隔離,最終嚴重影響了其便捷度。借鑒國外類似經驗,未來具有對近似產品進行整合交互的可能性。整合面臨的主要阻力是商業利益,但整合的可能性也緣於商業利益。互聯網發展如此迅速,沒有永遠的MSN、QQ,也沒有永遠的微博、微信。隻有適應需求,及時改變,才符合互聯網生存之道。

【關鍵詞】即時通信﹔互聯互通﹔跨平台

互聯網的發展離不開即時通信(IM)。即時通信服務一直是網民最基礎的應用之一。近年來,隨著Wi-Fi、3G、4G技術的發展,即時通信的形態迅速從PC機轉向移動終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即時通信網民規模達5.64億,每年仍保持增長。即時通信的使用率連續攀升,目前已達到89.3%,使用率持續高居第一。

即時通信網民規模和首屈一指的使用率說明,即時通信滿足了用戶最基礎的溝通需求,具有大眾化特點,這奠定了其用戶基礎。隨著功能不斷拓展,即時通信早已向社交平台轉化,並極大地改變了人們之間交流與互動的方式。同時,支付、游戲等功能的加入為即時通信構造了一個以交流為基礎的人際生態圈。2014年借春節之機,微信紅包一夜躥紅,並拓展支付、購物、打車、票務等平台,充分顯示了即時通信所蘊含的用戶黏度和商業價值。

即時通信盡管發展較為迅猛,但其基本格局卻始終沒有改變,即因通信便捷需求而產生的即時通信工具,卻在一款款產品之間彼此隔離,最終嚴重影響了其便捷度。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端,微信、易信、飛信等產品的形態無限趨同於手機最原始的短信功能。不同於短信的互聯互通,即時通信工具各自壟斷、互不兼容的基本格局被認為理所應當。在迅速發展、不斷變動的洗牌格局中,即時通信是否有整合互通的可能性?本文在回顧即時通信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對我國即時通信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並以國外即時通信的基本狀況為參照,考察我國即時通信平台實現互聯互通的可能性。

一、即時通信發展歷程回顧

即時通信是互聯網時代的交流模式。即時通信軟件(Instant Messaging,簡稱IM軟件)是以軟件為執行手段,依靠互聯網平台和移動通信平台,以多種信息格式(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溝通為目的的網絡交流工具。即時通信工具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產生推廣期、網絡勃興期、移動終端期三大階段。

即時通信產生於1996年夏天,三個服完兵役的以色列人維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開發出了ICQ網絡尋呼軟件,這成為即時通信工具的1.0版本。1996年12月,他們將ICQ軟件放到網上供人們免費下載使用,短短半年下載人數突破100萬。此后,即時通信迅速興盛。全球市場上,即時通信曾被三大主流軟件佔據,即微軟的MSN、美國在線的AOL、雅虎推出的雅虎通。

國內即時通信用戶規模的壯大速度頗為驚人,2002年用戶數約為4000萬人,2007年用戶數已增加到1.3億人左右,時至今日,用戶數更是達到了5.64億人。即時通信以其便捷性和黏性深受用戶青睞,成為互聯網用戶滲透率最高的業務。騰訊公司依靠即時通信工具,在度過最初的起始階段之后,一直在這一領域坐擁難以撼動的國內互聯網霸主地位。

騰訊依靠QQ起家,並通過微信預先搶抓了移動終端的即時通信市場。微信在2013年成為最熱門的一項應用。

這一領域新產品層出不窮,新進競爭者發展迅速,為行業帶來新的局面與機遇。對很多用戶而言,同時只是用一款即時通信服務已不能滿足多元的網絡需要,往往需要並行多種工具,如手機同時安裝微信、易信、飛信、陌陌等。工作對即時通信的依賴性也在增強,促成很多商用工具的出現,附件、視頻、語音等拓展應用成為常態。是否可以基於共同標准,來開發下一步的移動互聯,用戶的使用體驗和需要將為行業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二、即時通信工具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

即時通信工具因其所具有的用戶依賴度高、用戶黏度大、用戶規模龐大等優勢,在近年來取得了迅猛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其也面臨著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等問題,產品之間的不能替代和相互隔絕,呈現出各自為政的狀態。因此,即時通信工具的發展景象雖然較為廣闊,但對於用戶而言存在諸多不便,甚至可能出現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而帶來的使用不便,如微信無法打開淘寶網址,所給的理由是“淘寶拒絕了瀏覽請求”。從總體上而言,即時通信工具發展前景良好,但同時也面臨著發展的瓶頸。

(一)即時通信工具的發展現狀

就目前而言,即時通信工具整體上漸有成為綜合服務平台的趨勢,同時,整個行業增長有放緩趨勢。2013年,即時通信年增長率為13.8%,2014年這一數字是6.0%。

1.即時通信跨平台,且正在成為綜合平台

2013年出現明顯轉折,微博、社交網站、論壇等使用率普遍下降,即時通信類應用卻增長穩定。2013年微博用戶規模下降2783萬人,即時通信規模達到5.32億人,使用率高達86.2%,穩居首位。手機端即時通信增長率和手機即時通信使用率均超過即時通信整體水平。原因在於即時通信與手機通信契合度大,且具備了網頁端等跨平台優勢,同時借助於社交關系,融入了交流溝通、信息獲取、商務交易、網絡娛樂,甚至支付、金融等各類互聯網服務。毋庸置疑,即時通信必然成為高融合度、高滲透度的綜合平台。綜合平台或許意味著一個閉環生態,一切服務在其中完成,潛在的商業價值使其趨於封閉。

2.行業增長趨緩,遲早會飽和

2012年3月,微信宣布用戶突破1億,如同鏈式反應,9月破2億﹔2013年1月宣布超過3億﹔2014年8月數字為4.38億。微信注冊用戶數從0到1億,耗時14個月,QQ當年達到這一目標耗時37個月。當年用戶習慣和構造生態有一個培養過程,但對於微信而言,省略了這一過程,基於既有的網絡社交關系,實現了“病毒式”傳播。通過功能創新、手機通信錄導流,微信已成為騰訊移動終端上發展的重要戰略平台。

手機即時通信形成新的增長點,PC端用戶基本穩定,但整體來看,突進將會向平穩過渡。艾瑞咨詢市場調查顯示,即時通信用戶增長率已經下降並保持在10%以下,使用人群佔整體網民的比例穩定在86%以上。智能手機銷售日趨飽和,即時通信增長也將放緩。這必然導致行業發展策略從跑馬圈地向精准開發轉型,用戶將產生深度的使用需求。

目前常用的即時通信工具品類繁多。PC端具備一定用戶規模的有QQ、MSN、Gtalk、飛信、UC、POPO、HI、ICQ等,移動端則更為繁多,如微信、米聊、talkbox、個信、飛豆、有你、飛聊、陌陌、易信等,並不斷增加,微博等產品的私信應用也具有即時通信功能。國際市場上,競爭一樣激烈,WhatsApp全球走紅,蘋果和Facebook各自開發了imessage和Facebook Messenger,日韓系的Line和KakaoTalk,以及老品牌Kik等都有一定的市場份額。國內市場調查顯示,QQ用戶群基本穩定,MSN雖維持服務,但短時期內難以恢復較高水平,飛信月覆蓋人數在8000萬以下徘徊,人人和微博月度桌面覆蓋人數持續下降,阿裡旺旺、YY語音等垂直應用反而獲得漸進式發展。

(二)即時通信工具面臨的發展瓶頸

縱觀即時通信行業,產品繁雜,割裂競爭,同質化現象嚴重。這種現象成為當前即時通信工具獲取更大發展的障礙性因素,未來具有加以整合的潛在可能。

1.割裂競爭

即時通信因溝通而生,但實際使用者在不同軟件之間頻繁轉換,大大妨礙了溝通的進行。更有甚者,因競爭為溝通設限,隨意屏蔽信息傳遞,成為一種壟斷和霸權。割裂造成了行業條塊化、碎片化,給用戶帶來諸多不便。

2.同質競爭

即時通信工具之間並沒有明顯的差異化分工,各公司為搶奪這一基礎應用資源,紛紛搶灘,重復構建,最終導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實際上,即時通信基礎功能非常簡單,即信息傳遞。其外圍拓展屬於附加功能。但在基礎應用上,用戶卻需要不斷轉換產品,以便與使用不同產品的社會關系進行溝通交流。

三、即時通信整合嘗試與整合可能

對用戶而言,即時通信整合發展、互聯互通是眾望所歸。但對於行業大拿,平台整合則屬於書生之見,缺少開放領域的驅動動力。他們希望借助壟斷性產品吸納更多份額。然而互聯網發展逐浪相推,日新月異,自有其內在發展大勢,不論目前阻力多大,希望多小,從互聯網發展潮流的角度來看,開放、兼容、暢通是其發展的總體取向,這一點在即時通信行業也在不斷被嘗試,也將不斷被驗証。

(一)即時通信平台的整合嘗試

即使業內佔據絕對優勢的企業,也從未明確拒絕過互聯互通的可能性。騰訊公司與掌中無限公司曾爆發“互聯互通第一案”,終審騰訊勝訴獲賠45萬元。然而面對互聯互通的呼聲,騰訊在法庭上明確表態,騰訊從來沒有拒絕互聯互通。手機上的即時通信軟件已經非常接近最基本的短信功能,甚至在網絡環境下有替代電話通信的傾向。假設電話、電子郵件不能互通,必然不能被接受。然而,即時通信不能互通,卻長時間成為一種既成事實,最終形成了即時通信互聯互通呼聲高漲但希望渺茫的狀況。

改變路徑並不難找。依托可以互通的行業標准作為內核,各公司之間圍繞拓展和外圍服務開展競爭,應該成為行業發展的良性局面。

事實上,自PC端即時通信時代開始,互聯互通的嘗試一直在進行。早在2004年9月,路透社就與AOL簽署了合作協議,實現兩家公司即時通信軟件的互相開放。聚合多個聊天工具的即時通信軟件Pidgin、KC(Keep Contact)、Miranda IM等聚合軟件相繼被開發出來,它們的特點是集QQ、MSN、手機、郵箱於一身,可同時與這些工具上面的好友聯系。一個名為8hands的軟件,可以把15個SNS服務聚合在一起。Digsby除了能聚合SNS服務外,還支持多款IM賬號集成。騰訊與飛信也有過短暫的互通嘗試。

Google Wave的出現,試圖整合電子郵件、即時通信,甚至wiki和社交網絡,文檔也可以實現即時協作,展示了即時通信的一種可能,這一計劃最后被宣告放棄。WhatsApp也帶來整合啟示,相比於微信,它更為簡潔,安裝之后像短信一樣集成到手機功能上,不需要注冊,不需要互相添加用戶,顯示了無障礙化的發展傾向。WhatsApp在全球多國注重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在互聯方面,這是個值得關注的動向。此外,Line、Kakao Talk Massenger等產品各有側重。易信團隊在2013年8月提出易信將與同類產品互聯互通的設想。

(二)即時通信平台整合的動力與可能性

從現實狀況來看,即時通信平台整合有以下幾種動力。

首先,互聯互通是用戶間溝通便捷性的要求。無障礙化是互聯網發展的大勢所趨。就當前來看,即時通信工具呈現多元化發展狀況,這種多元化固然滿足了用戶交流溝通的多樣化需求,增強了用戶的可選擇性,然而從目前的即時通信工具來看,功能的同質化現象尤其嚴重,這使得即時通信工具實際上成為分割用戶的一種手段,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不同工具用戶之間相互溝通的難度。用戶為了與使用不同工具的其他用戶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不得不在同一移動平台上安裝多種工具,並在不同工具中進行頻繁切換,給用戶造成了較大的麻煩。因此,對於用戶而言,即時通信平台之間的互聯互通無疑是獲取交流便捷性最好的途徑。

其次,互聯互通是產品變動與市場競爭所迫。即時通信平台之間的互聯互通一方面是工具提供者應付變動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競爭趨勢所迫。就前者而言,與QQ長期坐大不同,微信一家獨大的危機感很強,其發展面臨不進則退的局面。一旦地位受到嚴峻挑戰,不排除其採取另一種形式搶灘。而眾多不敵微信的產品,也可以合縱連橫,取得與微信比拼的資本。就后者而言,同質化對於開發者而言無疑是資源浪費,對用戶而言更是成本浪費。如果平台之間實現了互聯互通,即時通信產品的提供者在競爭過程中更能將資金和人力集中在開發新產品和新功能上,而不需要被迫使其產品功能達到人有我有、人無我有的境地,從而豐富平台服務的多樣化,進一步推動即時通信產品的創新,為用戶提供更為周到、便捷的服務。

再次,互聯互通是市場經營理念從生產產品轉向提供服務的要求。與互聯網發展的早期階段所具有的匿名化特征不一樣,即時通信越來越去匿名化,與個人身份綁定,加之平台所提供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更多的是一項服務而不是一種產品,因此,即時通信應該成為通信固定組件,或稱基本服務。可以說,即時通信工具的提供者應當轉變自身經營理念,使自身角色從產品(即軟件)生產者轉變為服務提供者,這是人類互聯發展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即時通信工具本身所具有的特征。隨著反壟斷觀念的深入,打破產品生產所具有的排他性特征和封閉捆綁的觀念,代之以服務本身的質量和便捷性觀念,進而實現即時通信平台的互聯互通,既是服務提供商回歸本位的要求,也是用戶對交流與溝通的便捷性的需要。

從總體上看,即時通信平台互聯互通最大的阻力來自佔主導地位企業的巨大利益。宏觀上的大勢所趨,短期實現的可能性不大。通過靈活的利益分成,或是二線產品之間取得階段性成果是可以期待的。互聯互通有利於用戶,有利於弱勢一方。然而最終,互聯網發展的速度超乎人的想象,可穿戴設備正在成為趨勢,即時通信作為正常的通信組件提供無障礙溝通必然值得期待。(作者為雲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2014級碩士生)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4.12.

[2]廖成林,李憶.競爭性網絡間的互聯互通問題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05,13(3):68-73.

[3]林起勁,涂樂天.網絡型基礎產業的邊際報酬遞增特性與互聯互通[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16-20.

[4]艾瑞咨詢集團.2012—2013年中國即時通訊年度監測及用戶行為研究報告[R].2013.

(責編:張筱悅(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